APP下载

“老年机构热”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精神慰藉探讨

2016-04-14徐婧婷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徐婧婷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老年机构”的运营模式,提出了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举措。指出,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要推进大数据和养老服务业有机融合;子女要主动陪伴老年人和适当为老人购买正规保健品;关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城市老年人;精神慰藉;营销陷阱;自强自助

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因此,我国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具体来看,如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更是一个重大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国内学者逐渐总结出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三大模式,随着社会变迁,又不断提出新模式,比如以房养老、老年互助组合养老及旅游养老等。万变不离其宗,养老模式的更迭都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满足老年人的三个需求: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目前,中小型城市仍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退休金、养老保险和子女补贴使得城市老年人的第一个需求——经济支持基本得到满足,但老年人缺少生活照料特别是情感慰藉缺失现象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显现,中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加上情感慰藉缺失,近年来中小城市出现“老年机构热”:很多商家以举办中老年人健康讲座、现场发放赠品为噱头,聚集人群,然后进行相关保健品的促销活动。这些“非法营销”机构的扩张更造成了老年人药品安全、财产安全及家庭代际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主要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给出使老年机构规范化的建议,并通过对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分析,提出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举措。

一、“老年机构”的运营模式

目前,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老年机构”尚无定论。但是其发展速度极为迅猛,这类“老年机构”往往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打免费牌,免费听课、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参观、免费旅游,然后再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老年人普遍存在投机心理,“免费”二字是吸引老年人注意的不二法宝。

二是打专家牌,用所谓重量级“名医”、“专家”这样的称谓吸引消费者,借机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

三是打疗效牌,无限放大某种功效,有些保健品甚至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老年人普遍存在健康问题,因此很容易轻信推销,购买产品。

四是打科技牌,一些保健品往往打出高科技等旗号,吸引老年人。老年人社会知识结构老化,对新科技有渴求,但并不全然理解,于是一些类似“高科技、专利产品、绿色环保”简单的字眼就可以迅速取得他们信任。

五是打亲情牌,主动上门套近乎、投其所好,极尽所能地拉近与老人的情感距离,甚至赠送小礼品,通过亲情牌打动老年人买保健品。老年人生活空虚,缺少关怀,因此一些机构更是将亲情牌打到极致,广州就有这样一家自称专门“关爱”老人身体健康的公司。时常嘘寒问暖,隔三差五还上门来送米送油,这份关怀和细心,堪比亲儿女的周到和体贴。长此以往与老人形成固定关系,发展成为“永久客户”,老人便甩也甩不掉了。

表面上看,这类机构是经过工商局批准的正规有资质的保健公司,经营手段也不违法,但是他们确实已经造成了老人、家庭及社会的损失。对老人来说,陷入组织的老人就如同被“洗脑”一般,疯狂的参加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进而购买大堆保健品。对工作人员的信任也是空打水漂,由此造成金钱损失和精神损失。机构销售的产品并没有被相关部门严格把控,许多产品被夸大疗效,这又引发了食品及药品安全问题。家庭、子女作为旁观者,明知是骗局,但劝说父母时往往会遭到反对,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对社会来说,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今年5月15日,一辆载有46人的大客车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发生坠崖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3人受伤。这起重大交通事故引发了社会对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重视。据咸阳市委宣传部介绍,初步调查表明,西安相伴商贸有限公司以培训讲座为名,雇用4辆大客车,组织以中老年人为主的193人由西安到淳化两日游。其他车上的老人表示,活动名为旅游,实际上是向他们推销保健品,行程中真正的旅游也就第一天上午,其余时间都是以举办讲座的形式推销保健品。这就是现在盛行的“老年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并没有取得相关资质,却把手伸向纵深领域。这些机构打着“娱乐养老”的旗号,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取得老年人信任,进而开展保健品的“非法营销”。

二、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缺失的新举措

有学者指出,老年机构“非法营销”屡屡得逞的关键在于部分老年人存在投机心理,面对营销公司的“狂轰乱炸”很容易上钩;中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的匮乏也是导致他们进入营销陷阱的重要原因。如今这些商家营销手段更为多样,以会议、旅游、家庭走访、定期体检及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由此看来,这些机构抓住老人的弱点:社会知识结构老化,思想固执、投机心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进行营销活动。这些机构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吸引老人,关键在于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缺乏社会存在感这一社会现状。所以经常组织活动,形成圈子,发挥老年人余热,让他们感到“被需要”,再加上经常到家里来“嘘寒问暖”,获得了老年人信任。如此一来,子女被放置在尴尬位置,阻止老年人购买就会被绑在“不孝”“不关心老人”的道德十字架上。所以在弥补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探索新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1、执法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

一旦确定为保健品非法推销,立即举报,相关部门应对推销当事人予以重罚,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鉴于目前传销者专门瞄准社区、公园、农贸市场等老年人集聚的地方的特点,社区应担负起帮助老年人提高甄别各种骗术能力的职责,而许多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年人开设各类正规健康保健讲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2、推进大数据和养老服务业有机融合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所存储的数据正以几何级数增长,数据已经从量变走向了质变,化身为“大数据”。借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智慧养老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出路。监测老人健康,给出科学合理的报告及方案,进而防止商家夸大的宣传。大数据为实现智慧健康养老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国养老服务业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科技产品为载体、远程服务为手段,为老人提供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动态服务,让更多的老人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捷。

3、主动陪伴老年人和适当为老人购买正规保健品

老年人养生防病,希望吃一点保健品,所以,如果不给他们买,他们就会自己乱买。建议家属经常关心家里的老人,花时间陪、花金钱买一些对的保健品,这样才能避免老人花更多的冤枉钱。没事多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家。鼓励老人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打球、唱歌、画画等,让老人不那么孤独,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有条件的定期带老人去正规医院体检一下,也让老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容易相信骗子的信口开河。正确引导老人,经常提醒家里的老人哪一些所谓的权威专家是不可信的。对于保健品厂商组织的保健讲座,尽量提醒不要参加。遇到别人推销怂恿时,最好以“自己做不了主”之类的理由推托。

4、关注精神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重视精神慰老。一是在精神上敬重老年人。要尊重老年人,要倾听他们的意见,体现在“老年优先”、“老人在上”等方面;二是在情感上慰藉老年人。长辈年老后,晚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消除孤独感、寂寞感、失落感。老年人有病时,精心护理,平时经常问寒问暖,同他们聊天、谈心,一起娱乐,消除“代沟”;三是在心理上满足老年人。体现在尊重老年人的选择和尽量顺从老年人的意愿。比如帮助老年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引导老年人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支持老年人发挥余热等等。

(2)子女要“唱主角”。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特别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老年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他们子女亲人的关爱。《老年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而在新《老年法》修订草案中,更是对精神慰藉作出了规定。解决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应该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责任。一曲《常回家看看》,所以打动亿万人的心,就是因为世界上“什么都会改变,唯有亲情永远”。在老年人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情况下,精神赡养显得更加重要,有时儿孙一句宽慰的话语、一封平安的家书、一个温馨的电话、一件有意义的礼物,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惊喜、一丝慰藉、一点温暖、一份回报。

(3)老年人要自强。独立性是老年人生活自由的前提,是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特征,也是老年人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方面。老年人应当树立“自助多福”、“自助而助”的观念,调整心态,换位思考,远离烦恼,使“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要融入社会、融入社区、融入集体、融入自然,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做到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要培养兴趣,广交朋友,丰富生活,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己的文体活动;还要积极参与“银龄互助”活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健康老人照顾体弱病残老人。总之,要实现积极老龄化,老年人应该有精神寄托,但不要有依赖思想,不要过于依赖子女,应该自己动手做好自己的事。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使老年人摆脱孤独寂寞的困扰,已是全社会包括老年人自己都不应忽视的问题。

三、结语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基本国情、市情、区情。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精神生活需求旺盛。如果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品质,影响到身体健康。“老年机构”猖獗就是抓住了可乘之机,因此了解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营造一个爱老敬老护老的社会环境,同时老年人也要逐渐树立“自助”精神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营销陷阱,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迪特里克.老年人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李鹏.老年知识分子精神慰藉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 郭金亮,孙梦云.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52-154.

[4] 郭金亮,桂枝.论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J].求索,2003(4).

[5] 顾林正.家庭变迁与老龄化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医学与社会,2006(11)19-21.

[6] 韩振燕,郑娜娜.空巢老人心理需求与老年社会服务发展探析——基于南京市鼓楼区的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2011(2).

[7] 雷鸣,张磊磊.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中国商界,2010(4).

[8] 李芳.老年人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支持网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2(8).

[9] 同钰莹.亲情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0(4)31-35.

[10] 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6).

[11] 张艳国.论精神需求[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12] 董少龙.大数据视域下的养老服务业发展[J].养老服务,2013(5).

[13] 张瑞玲.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老年健身社团合法化运营[J].广西大学学报,2014(8).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房价波动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老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