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春晚看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文化
2016-04-14于占东
◎于占东
透过春晚看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文化
◎于占东
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那么文化普及推广的对象也是广大农民,可以说,农村文化影响着农民,那么农民也影响着、创作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春晚是一个多样文化聚集的大舞台,多年来,我们从春晚的节目中看到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可以说春晚节目是反映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并将农民的文化生活带到全国人民的面前。
春晚 农村 文化
《超生游击队》这个小品家喻户晓,是活跃在80年代的一部优秀的反映农民生活的搞笑节目,由黄宏、宋丹丹出演,那经典的台词:“老大叫海南岛,老二叫吐鲁番,老三叫少林寺 ”,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这个节目直接反映了80年代农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抗”,对于“重男轻女”观念的固守,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农民文化观念的保守陈旧,也是那个时代经济和文化水平的缩影。
1995年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中,反映的是“铺张浪费、吃请”等情况,以及难以解决的农村教育问题。可以说,商场的“铺张”与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的矛盾,是当时存在的真实问题。
1997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延续了农村话题,客观地反映了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以往,农村文化的表现形式还局限在传统的“扭秧歌”“二人转”之类上,但“模特队”的出现,说明农村文化不仅要反映农村生活,还能开阔视野,走向世界。
1998年的小品《拜年》继续延续农村生活话题,真实地再现了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下一个为农民办实事的好干部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广大的农民群众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位真正为农民做主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是春晚小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了农村农民生活日趋改善的真实情况,最终上升为“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一个立意高度。但是幽默之后,发现主人公白云还属于狂妄型的,而黑土就是傻痴型的。
其实,透过十多年春晚的小品节目,可以看出,真实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作品数量不多,甚至几年当中都缺乏农村题材的作品,且难登“大舞台”。并且,反映农村生活的节目的局限性也很大,也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实,广阔的农村土地有很广泛的素材,那么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呢?
我认为,农村需要大力发展贴近群众生活、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就此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在题材方面,进行大力的拓展
在传统的农村文化中,还有许多老百姓喜欢的表演内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新的内容,但过去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去表演和回忆的内容,如传统的生活方式、方言等。同时,大力拓展内容。农村现在是“新农村”,新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出现了新的事物,比如“大学生村官、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农民文化的新因素。
二、在风格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
1.形成有形的文化。这体现在村村落落的建筑风格上,展现在家家户户的墙体上。在主题上,有形的文化要紧跟时代要求,农村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宣传核心,力求用形象的图画、通俗的语言、身边的活事例诠释价值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这既能联系农村实际,又能展示农村的变化,还可以展现民风民俗、婚育新风、科普知识、法制宣传的生动事例等,应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2.凝聚乡村之魂。农村的形成历史悠远,根基深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既积淀了优厚独特的文化历史,又保存了部分落后保守的特点,所以在建立新农村文化中,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代价值观念体系相吻合,凝聚乡村发展之魂。
3.打造有声的文化。在农村文化积累过程中,有声的文化是始终贯穿的,如田间地头的那一声长吼,稻谷场上的一曲秧歌。而我认为,村村可以有“村歌”,村歌要代表这个村落发展的目标、存在的价值等,甚至各个村落可以以“竞赛”的方式,打造有声的文化。
三、在表演主体方面,可以引进群众演员
平时,在农村的节日和大型表演活动中,活跃在舞台上的都是专业的表演演员,而且在表演效果方面反响不错。但是一年当中,这样的表演活动是较少的,而且基本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的需求,所以要着力培养农村现有的“文艺”骨干,或者可以说是有这方面爱好的老、中、青乃至儿童。这些群众演员,本土本色的表演,即便缺乏表演技巧,但是效果一定是出人意料的。
四、在情感表达方面,需要弘扬正能量
农村文化的核心还在于它的思想情感,为了避免产生或者混杂低俗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发展中,一定要把握住主旋律,积极弘扬正能量。当舞台出现了农村当中“婆媳矛盾”的作品时,就应该将这部作品的情调积极加以提升,不能低迷到陈旧狭窄的低谷中。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在创作和加工农村文艺作品的时候,无论以怎样的形式表达,一定不能忘记作品的核心,那就是正能量。
总之,在广阔的农村背景中,可以挖掘出更多的真实素材,这样才能服务农民群众,共同打造农村的新变化、新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发展。
(责任编辑 象话)
于占东,男,中专,东辽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