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岭锡矿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2016-04-14白春艳辛堂唐熊

地球 2016年5期
关键词:西岭锡石细脉

■白春艳 辛堂 唐熊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2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516000)

西岭锡矿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白春艳1辛堂1唐熊2

(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2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516000)

广东惠来西岭锡矿位于浙闽粤沿海成矿带之海丰-惠东成矿带中,矿体均赋存于花岗斑岩的内接触带,矿床受构造断裂裂隙及岩体产状控制,凤地山矿带为含矿破碎带、细脉矿带及充填脉矿带,扫帚地矿带为单一的细脉浸染型矿脉,据西岭锡矿矿床及矿石特征反应其为高温-中温的热液矿床。

西岭锡矿 矿床特征 成因探讨

1 地质概况

西岭锡矿位于浙闽粤沿海成矿带之海丰—惠东成矿带中,构造上处于粤东地区北东向陂洋—普宁断裂带南东侧,北西向胡杓岭断裂带上。矿区出露早侏罗世金鸡组砂岩、页岩,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及第四纪冲洪积砂砾层;侵入岩有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和煌斑岩等。

矿区断裂发育,按成矿时期可划分为侵入期逆掩式断裂,冷凝期引张正断裂,成矿期次生正断裂及羽状裂隙断裂带,另有成矿后期的平移断裂构造。矿区沉积岩构造简单,而火山岩及侵入岩原生裂隙及次生重叠裂隙构造非常发育且复杂。通过300多个节理统计可知,第一组倾向91°~110°,属横节理,为本区最发育的节理组,第二组倾向201°~210°为纵节理;第三组及第四组分别为61°~70°及321°~330°此两组属于斜交节理。纵横两组节理为凤地山本部主要成矿控制裂隙。

2 矿床特征

西岭锡矿床主要分布于凤地山及扫帚地,矿体均赋存于花岗斑岩的内接触带。凤地山锡矿床是种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形成类似脉状产出的含矿破碎带、细脉矿带及充填脉矿等三种,主矿带及矿脉共有六条,产状可分为近南北和近东西走向两组,倾角一般55°~80°。扫帚地为单一的细脉浸染型的盲矿带,长达160m,产状大致与接触面的产状吻合,走向320°~345°,倾向230°~255°,倾角35°~45°。

2.1 凤地山矿带特征

(1)V1号矿带:长约35m,平均厚度小于10cm,矿带有石英充填脉段及含矿断裂破碎角砾,北端靠近页岩接触处锡石呈细脉浸染状,脉幅膨大,宽达1m,延伸到接触面分散尖灭,而南端靠近盲井附近也已呈尖灭。

(2)V2号矿带:出露地表长110m,窿内50m标高矿带长80m,南北两端经民窿揭露已尖灭,平均厚度0.24m,矿带中有石英充填细脉,含矿断裂破碎角砾及断层泥,含矿破碎裂隙常有分枝复合现象,矿带两侧有与主矿带呈斜交或近于平行的细脉,矿带南端一条支脉倾向NW、倾角30°~40°,幅度5cm左右均充填纯净的锡石,含矿极富,此矿带向下延深脉幅变小,局部趋向于尖灭。

(3)V3号矿带:地表出露长度180m,50m标高矿带北端遇到页岩接触面而尖灭;南端受断层所错失,向北东推移,错距10m左右,被错失部份目前探索长度12m,民窿出露长度75m,加上往南端估计外推一段约全长100m,脉幅宽平均2.17m,断裂带均发育剪切羽状裂隙,构成平行细脉及浸染矿带,羽状裂隙发育地段,脉幅增宽达2~3m,幅宽的变化沿走向从北端向南端逐渐加宽,矿化也较强烈。本矿带与6号矿带相交处或富矿地段,常形成矿柱产出,向下延深受页岩接触面的控制,矿体呈串珠式向SEE倾伏位移,往深部延伸,矿带平均深度35m即遇到页岩接触面而尖灭。

(4)V4号矿带:地表出露长度135m,隆内矿带靠近页岩接触面尖灭,南端被断层所错,推移方向北东30°,走向断距10m左右,错失部份已控制到揭露长度10m,50m标高,矿带长度加上南端外推延长110m。平均厚度16cm,本矿带系为含矿断裂破碎带,矿带中部及南端断续性发育羽状节理形成细脉浸染富矿段,幅宽增大,最大达2.05m,延深平均40m左右,即遇到页岩接触面。

(5)V5号矿带:地表出露长度55m,目前民窿生产低层坑道矿脉已尖灭,上部采空资料不明。

(6)V6号矿带:此矿带受两平行正断层所控制,两断层之间羽状节理发育,形成平行细脉浸染矿带,幅宽变化小,矿化强烈,矿体约在深部65m标高出露为盲矿体性质,50m标高,长度83m,东西两端已尖灭,平均幅宽1.97m,本矿带与V2、V3、V4三条矿带相交处形成等轴形矿柱,直径最大3~4m,该矿带东端最低层民窿延深20m,遇到页岩接触面西端的可采深度大,平均深度60m。

2.2 扫帚地盲矿带特征

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内接触带,矿体产状与接触面吻合,锡石呈密集细脉及浸染状充填于浸入体张力羽状节理构造带中,含矿节理有二组:一组近东西走向,倾向95°~120°之间,倾角45°左右;另一组近南北走向,倾向0°~15°,倾角55°~70°。含矿的裂隙产状与整个矿体的产状呈斜交,倾向相反,一般细脉宽为几厘米,细脉密集地段形成富矿床。

3 矿床的富集规律

矿体富集的地段主要受构造的控制,即接触面、断裂、次生节理等构造条件,其次在近矿围岩蚀变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两矿带交叉处,形成富矿柱,由两条相交裂隙面的交线以一定的倾伏角向下延深。

(2)在富矿柱相交点的两矿带各两端,一般各有10m左右形成十字形的富矿地段。离开裂隙交点处越远矿化越趋减弱。

(3)主裂隙与支脉分叉复合处锡石往往较富集。

(4)断裂面上下盘羽状节理发育地段,形成密集锡石细脉及浸染星点交代的富矿带。

(5)扫帚地矿带在张力羽状裂隙发育地段,即有两组以上裂隙交叉,形成密集锡石细脉带,构成富矿囊。

(6)凤地山矿带南北走向一组矿带,靠近接触面附近硫化物增多,矿带变贫,矿带的深部受页岩接触面向SW倾斜的控制,富矿段随着向深部延深按40°左右的倾伏角从北向南移动,矿化面积上部往下部逐渐缩小,纵部面似一扇形。

(7)矿带中,矽卡岩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强烈地段锡石往往也较富集。

4 矿床成因探讨

4.1 矿床形成地质条件

本区侵入体的构造对矿床的形成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而矿区地层及火成作用创造了对成矿的有利条件。

4.1.1 构造条件

本区锡矿床赋存于浅成侵入体内接触带之边缘,浅成侵入体作逆掩式上侵于小坪煤系之上,这种浅成岩浆促使冷凝收缩作用加快,使火成岩体的原生裂隙发育,加上后期接触软弱带发生了构造变动,火成岩体受构造应力的作用,继着原生裂隙的基础上在内接触带产生了剪切断裂及在内接触带边缘发育了羽状张节理,裂隙发育条件给含矿热液获得上升与成矿的有利空间,在构造控制下构成了NW-SE向又与火成侵入体接触面产状相吻合的矿化带,形成了凤地山本部裂隙充填的含矿破碎带、平行细脉带及扫帚地盲矿细脉带,这说明矿体的赋存条件与构造有密切关系。

4.1.2 地层条件

侵入体之上覆及接触岩石为泥质岩石,页岩经受热变质而成角页岩,岩石性质柔软,且具不透水性,受应力的作用易变形不易破碎,对上升矿液起着阻盖作用,促使上升含矿溶液不至于扩散而高度富集于侵入体的边缘及顶部,形成本矿区原生富矿。

4.1.3 岩浆岩条件

本矿区出露的均为浅成相的花岗斑岩,矿区外围南部有粗粒花岗岩出露,成矿母岩,初步认为是与深部的花岗岩浆有关,本区的花岗斑岩岩浆应是同深部的花岗岩浆同源且同期侵入的产物。浅成相的岩浆冷凝快,为深部岩浆融熔体后期分离之上升热液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矿床的成因类型

应属于高温持续至中温末期而以中温阶段为主的热液矿床,因本矿床具有下列之特征:

(1)矿带主要矿物锡石结晶粗大且成纯净条带细脉产出,锡石的生成应该是处在温度下降慢、含矿热液浓度大、成矿时间长的环境形成,也就是说明在高温阶段已开始从热液中结晶分离,而不断随热液循环式的上升沉淀而成。

(2)矿带中共生矿物代表高温的矿物少,伴生矿物均为代表中温金属硫化物,绿泥石、碳酸盐等。

(3)矿物的结晶次序:石英→锡石→方解石,石英结晶为早期,呈六方晶柱,锡石包围石英晶体的边缘或围绕在块状石英细脉之边缘。

(4)围岩蚀变:矽卡岩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5 结论

(1)西岭锡矿产出于含矿破碎带、细脉矿带、充填脉矿带、细脉侵染矿脉中,同时其产出位置均在岩体内接触带,因此矿床受构造断裂裂隙及岩体产状控制。

(2)西岭锡矿的矿床及矿石特征反应其为高温—中温的热液矿床。

[1]钟艳飞.广东惠来西岭矿区凤地山矿段锡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简述 [J].地球, 2013(7).

[2]叶荷戴茂瑞廖正国.广东西岭锡矿区凤地山矿段地质认识 [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6)

[3]广东省冶金地质九一一队.广东省惠来县凤地山矿区初步地质勘探报告书,1958.

[4]广东省地质局七五六地质大队.广东省惠来县西岭矿区凤地山矿段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0.

P61[文献码]B

1000-405X(2016)-5-3-2

猜你喜欢

西岭锡石细脉
妇科弦细脉患者职业与临床特点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灵山沟金矿1#脉下盘钾化蚀变带中多金属硫化物细脉追索探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西岭山歌
广西环江县九逢锡矿床锡石碎裂特征及剪切作用分析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草酸对锡石可浮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石英线细脉带型矿体地质探讨
柠檬酸对锡石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画面石的构图与石形的关系
窗含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