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研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2016-04-14张蕾

江苏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情境探究

张蕾

将研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张蕾

教师应该将研究贯穿在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将研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操作有通过研究了解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

英语教学;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而且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达克沃斯更是倡导“把教学和研究变成同一件事,教学即研究,研究在教学中进行”。本文以笔者在2015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科研论文颁奖暨学术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A Uint8中的Task板块的阅读材料“A natural disaster”为例,阐述将研究贯穿在英语教学全过程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通过研究,了解教学对象

任何有实效的教学,必须以准确分析教学对象为前提。《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英语教学首先必须通过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策略和个体差异等情况,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依据。

1.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2]“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指学生记忆库中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新、旧知识间必须有效建立联系,只有这样,新知识的学习才会有“根”、有意义,同时旧知识也因为获得了“生长”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师只有通过研究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准确找到新知识的“嫁接口”,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另外,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他国的语言,同时还是学习他国的文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积淀都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教育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Task板块前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教材发现,每个单元的Comic strip,Welcometotheunit,Reading,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和Task几个板块中,Task写作板块无一例外都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一些句式描述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内容。事实上,这些常用的句式并非都是新知识,绝大多数是该单元前面几个模块中的关键句式,Task写作板块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引导下能形成知识的迁移,自觉调用已知固定句式描述新的目标语言。

学生在这个任务面前,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着“前经验”基础,问题在于教师要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存”。鉴于此,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自制的反映各种自然灾害天气的短片,并说出这些灾害天气的名称。这样,学生已有的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词汇和句式被激活,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创新应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整合和突破,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必须的。

2.了解教学对象的学习策略。

《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的现状正如程晓堂在他的《英语学习策略》一书中所写的:传统的外语教学片面重视语言知识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培养,其直接结果是学生不会有效地学习;这不仅会使总体外语教学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是一种痛苦,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仍然很不理想。[3]

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Task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进行自主学习,在讨论中能否集中注意力,对所学内容能否及时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在学习中是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是否善于发现语言规律并能用规律举一反三,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能否有效寻求帮助等等,种种策略都决定着探究式写作学习是否有效。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策略的状况。

3.了解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准备教的内容、方法、分量、次序都取决于“人”——受教育对象,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每个称职的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研究,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尽其材,有所进步。这种教育思想也是现代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各行各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前提条件就是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学进度,使之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使每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笔者当时是借班上课,对象是苏州振华中学八年级某班学生。通过和该班班主任及英语任课教师的沟通,以及课前与学生几分钟的交流,笔者觉得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且有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较宽的知识面。因此,决定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是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也就是在根据学习目标搭建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自己发现语言的作用和规律。如,在学生观看短片并说出所看到的自然灾害名称之后,用PPT呈现了四个词或短语“snowstorm,go home,wind,umbrella”,并要学生说出自己联想到的词、短语、句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可以描述“snowstorm”的句式,而这些句式就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知识点。

二、通过研究,设计教学情境

孔子在论及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的时候,用了“愤、悱”两个心理概念,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英语学习中,“愤、悱”就是阅读期待和表达冲动,它们是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的心理反应。没有了兴趣,一切教学行为注定会失败的。

在看似枯燥的Task写作板块,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力求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这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精心设计。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全面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得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意识和具体的行为。

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因此,教师必然要思考如何把教材的理性内容“再造”成能为学生领略并喜爱的感性形式,即课堂情境创设问题。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拟真的生活情境能有助于学生提取“记忆库”中已有的感受、体验、知识、经验、策略,有助于将新旧知识链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新知的获得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变抽象、生硬的语言知识为直观、生动的交际情境,会有助于学生在音乐、图片等大量感官信息的冲击下,克服陌生的文本符号带来的学习障碍,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的每一个过程。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诸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体态语、简笔画、语言描述等等。方法的选择原则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临渊羡鱼、临渴掘井。本节课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目标用语描述自然灾害还不够,教师还有责任激发学生在自然灾害后发生帮助他人或采取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社会意识。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而产生共鸣的。笔者在这一环节用一组有关2015年12月20日发生在深圳的山体滑坡图片,让学生在看了这些满目疮痍的照片后判断这次灾害属于natural(自然的)还是artificial(人为的),在大部分学生认定是自然灾害时,笔者很遗憾地宣布“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在学生一片唏嘘声中,笔者立即追问 “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disasters?”此时的学生已深深为这个话题所吸引,给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情境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孵化,而灵性与创新则如影随形。

三、通过研究,优化教学策略

1.引导探究。

上文已经表明,笔者主张让学生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完成Task板块学习,那怎样引导学生探究呢?英语课堂绝不是“填鸭式”的简单告知,而是在教师“有效问题”的层层铺垫、层层引领、层层启发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讨论、商榷、辩驳,自己习得新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并能在实际运用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不仅能够再现和应用,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彻底解决“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这里,教师设计的“有效问题”绝不能是“伪问题”,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自学、讨论、商榷、辩驳,自己习得新知”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可以预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提高,他们会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最终成为有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用下列一串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What kind of disasters did you see in the film?(2)Which are naturaldisasters and which are artificial disasters? (3)What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snowstorm,go home,wind,umbrella”?(4)Look at the pictures of disasters.What do you want to say about them?... Was this disaster natural or artificial? 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disasters?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的想象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的兴趣、综合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适时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而“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就是课堂的“适时生成”。生成是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探究、碰撞中产生的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高质量的课堂生成能够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转换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Task教学给高质量的课堂生成和学生的知识及创新能力的双重发展提供了可能。

要达成学生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双重发展,就必须研究正确的预设和生成定位。首先,备课时的精心预设中应该给课堂生成留足空间和时间,因为预设只是先期的教学准备、凭经验预判,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动态生成中完成的。其次,教师不能固守预设,而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及时捕捉 “生成资源”,促成学生知识和认识上的提升。另外,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过度预设也不过多生成。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本节课上学生在分享与snowstorm相关的句子时说 “A terrible snowstrom hit Suzhou last year”,当所有学生都赞同该说法时,笔者却表示反对,引导他们继续讨论,通过讨论和点拨,学生明白两类:第一,暴风雪的发生区域;第二,英语就是生活场景的再现,英语句子除了必须无拼写或语法错误外,还得符合生活的实际。笔者以为,因为合理适时捕捉了这个课堂生成,不仅能使学生懂得思维必须严谨,还能使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D.P.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G633.4

A

1005-6009(2016)28-0010-03

张蕾,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