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病及其并发症实用灸疗方法简介

2016-04-14罗本华郭雅雯李杰明彭敏家唐红珍

大众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施灸灸法麦粒

罗本华 郭雅雯 李杰明 彭敏家 唐红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风病及其并发症实用灸疗方法简介

罗本华 郭雅雯 李杰明 彭敏家 唐红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了中风先兆、中风病各期及中风并发症近30种实用的灸疗防治方法;重点介绍了“取穴和操作方法”,兼及“疗程、应用病症或机理”;以期提供广大群众中风病防治较全面的、有价值的、也合理的实用或家庭适用灸疗方法。

中风病;中风并发症;灸法;防治

中风病有极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的特点,当前且呈现发病率上升、年轻化的趋向,不仅带给个人极大的痛苦、不便,也带给家庭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中风病治疗昂贵、艰难、缠绵,日常生活常须陪护,无完全的根治方法;近年,灸法在中风病医疗及日常防治中起日渐突显的积极作用,出现了一些可普及实用或家庭使用的新灸治方法,本文就此作一简介。

1 中风先兆防治实用灸法及操作方法

1.1 中医古籍经典的预防中风病灸防方法

相对于中风偏瘫,中医古籍显示更注重或更大量的灸法预防中风之法,且具有颇高的实用及参考价值。《黄帝明堂灸经·正人形第四》记录有“瘢痕灸”预防中风之法,如“凡人未中时,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后用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记载了中风先兆症状、灸治穴位、壮数及灸疮的防护等内容,开启艾灸预防中风的先河。

唐代孙思邈论针灸预防中风强调疾病之渐微、着眼先兆症状防治,注要中风先兆的灸法防治。如《备急千金要方》言“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记有针刺“风府”穴和“耳前动脉”防治中风之法;又如《千金翼方》“中风下”篇言“初得风之时,当急下火……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其炷如苍耳子大……从此以后,日别灸之,至随年壮止”,记载艾灸预防中风的具体取穴、时机和方法。

元代罗天益记载自己灸法防治中风先兆的体验,肯定灸法预防中风作用。《卫生宝鉴·中风灸法》言:“予自五月间,口眼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清代吴亦鼎《神灸经纶》举列了灸法中风预防的专穴: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绝骨。吉原昭道《中风预防名灸》专论了“中风预防灸法”的适应证、禁忌症、灸治时机以及专穴,如天柱、风池、肩井、腰关、手三里、神门、风市、足三里。

1.2 中风先兆症实用灸法及操作方法

1.2.1 热敏灸预防中风先兆症[1]

概念及机理:热敏灸是一种源于传统悬灸而疗效更优的新灸法;预防中风先兆机理是热敏灸能高效激发经气感传,疏通经络,益气活血,调补阴阳,使经气畅行,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从而平熄内生之风。

取穴:探察的热敏腧穴。

操作方法:①探查出热敏腧穴:热敏腧穴是艾热刺激时能产生透热、扩热、传热等灸感反应的一类疾病反应点;并伴随疾病过程而出现、消失的。中风先兆症的风池穴、足三里穴、神阙穴等部位为高发热敏腧穴区域;探查时,多选仰卧体位,充分暴露膝关节,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风池穴、足三里穴、神阙穴穴区,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或现象时,该探察穴点为热敏腧穴。可重复探查,直至探查出所有的热敏穴。②热敏灸干预:双侧同时悬灸探查到的热敏化腧穴,先风池后足三里,最后艾灸神阙穴,每隔 3分钟掸灰并调整艾条与皮肤距离,保持足够热度。每次治疗以腧穴热敏化现象消失为度,由医生操作或经医生培训后由患者家属操作。

疗程:首月,开始连续灸3天,1次/日,后27天保证12次灸治;后第2、3月保证12次/月去哟灸治;第4、5、6 月,保证 6 次/月灸治。

另外,周颖[2]也就陈日新热敏灸法预防中风病进行了报道。

1.2.2 功能保健灸预防中风先兆症[3-5]

来源:原广西中医学院谢感共教授主要用于预防中风先兆及体虚保健之瘢痕灸法,在操作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定名为功能保健灸。

取穴:足三里双、悬钟双。

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男先右侧卧,女先左侧卧),使施术时男先左后右,女先右后左,先灸足三里,用大蒜汁徐抹在穴位表面,将艾绒捻成麦粒样大小的艾住,直接放置在穴上,点燃线香,用线香引燃艾住,医者用双掌拢住周围,避免风吹,让艾住慢慢燃烧,当患者感到灼热疼痛时,嘱其忍耐勿动。同时,医者发出口令,患者跟随重复,由“1”慢慢数至“9”为止。患者疼痛会消失,待艾炷慢慢燃尽,掸去艾灰,可见穴位处出现一个向四周扩散、呈放射状之皱纹,说明施术成功(如不明显,可重复施灸1次),用剪好之胶布覆盖,以拇指紧紧按压半分钟。然后,用同法施灸同侧之悬钟穴。再令患者侧卧另一边,灸治另一侧之穴位。全部灸完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这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双腿温和有力,运动灵活,头晕等症也会明显减轻。

疗程:常选二十四节气,以冬至、夏至首选,再次为春分、秋分;最好每年1~3次灸治,年龄大、病情严重者,可每月或两个月在节气时施灸1次。

调护:施灸之后,宜食些豆、香菇、鸡、鱼等助阳发物,以促使机体产生排毒反应。

1.2.3 瘢痕灸预防中风病的复发[6]

取穴:足三里双、绝骨双。

操作方法:病人侧卧或仰卧位。穴位消毒,把凡士林涂在施灸穴位上,放置黄豆粒大小艾柱,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皮肤灼痛时,术者用手轻轻叩打穴周围,以减轻疼痛;上述方法每穴连续施灸3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脑血管病的复发预防,结果 1年中风复发率明显低于西医药物预防方法。

2 中风急性期实用灸法

2.1 古代中风急病宜灸治论及操作方法

卓廉士[7]综合古代文献中风治疗,归纳中风急病灸治的机理、要点等,指出灸治是中风“中脏”的抢救措施。

机理:艾火性温、不燥,能活血化瘀、化痰消积,开窍启闭、回阳固脱,能用于急救。艾灸治疗中风,不仅治标,而且治本,补阴和阳。

操作方法:①灸治次序:闭证依次自上而下取穴施灸,平上逆之阳气;脱证取穴宜少,以固下元之厥脱。②施灸操作:闭证取《千金翼方·中风下》灸法:“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闭证用灸“须大熟”,采用分步引导之法,使上逆之热逐渐下行。灸治中风不独开闭固脱治标,还可调和气血、正本清源治本,须多灸,俟元气渐复,气血调畅,需相当长的时间。脱证多以《景岳全书·杂病谟·非风》之说;仅选神阙等二、三穴,神阙隔盐灸,宜大艾炷“大实作之”灸之,是回阳脱证救死之法;另外,“丹田、气海,灸之有大效”。③灸能防变,灸能复元。

2.2 艾柱灸治疗中风急性期[8]

取穴:中脘、神阙、涌泉。

操作方法:①中院、涌泉艾灸法:正确选取穴位后,先在穴位表面涂抹少量的万花油,以增强粘附作用。选用优质纯艾纸,制作底面直径约1cm,高1cm的圆锥形艾柱,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点燃,待艾柱燃至患者感到灼热不可忍受时即可移去,每穴灸 9壮。②神阙隔灸:把神阙穴填满食盐,置艾柱于神阙穴的食盐上;点燃,燃至患者感到灼热难忍时移去,每穴灸9壮。

疗程:1次/天,7天1疗程,治疗2疗程以上。

适用病症: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2.3 艾炷温和灸治疗中风软瘫[9]

取穴:关元、中脘。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对准中脘、关元,约距腧穴2-3cm温和灸,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间距,每穴灸约30分钟,至皮肤泛红不灼伤。

疗程:连续灸治5天/周,休2天,4周1疗程。该艾灸关元穴方法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较明显。

2.4 温灸盒温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10]

取穴: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

操作方法:艾条点燃置温灸盒中,固定于穴位部位,距离皮肤2~3cm处,以病人感觉温热而无灼热痛,皮肤微红为宜。对感觉迟钝病人,用医者手指感到温暖适宜,观察皮肤情况。每次艾灸15~20分钟。

疗程:2次/日,治疗1个月。

2.5 《针灸资生经》灸治中风方法

宋代王执中提出中脏和中腑的中风预防方法:“灸风中腑……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废者,灸疮春较秋灸,秋较春灸,取尽风气。百会、曲鬓、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共十三穴。灸风中脏……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风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

3 中风恢复期实用灸法

3.1 健侧天窗百会穴悬灸治疗中风偏瘫[11-13]

取穴:天窗(健侧)、百会穴。

操作方法:平卧位,充分暴露头颈部,剪去百会穴处头发。先温灸健侧天窗穴,再温灸百会;艾火距皮肤3~4cm,保持温热舒适灸感,灸15min。

疗程:1~2次/d。30d一疗程,休3~5d后,再续下一疗程。

研究表明,该灸法临床上有良好的愈显率[11],脑血流图提示能改善脑血循环,促进偏瘫、失语患者的功能恢复[12],脑阻杭血流图提示能增加脑血流量,以及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作用[13]。

3.2 麦粒灸治中风偏瘫[14]

取穴:患侧十二井穴。

操作方法:麦粒灸法。上肢从少商开始,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依次,下肢从涌泉开始,至阴、足窍阴、厉兑、大敦、隐白依次;用麦粒大艾柱直接灸,每穴2壮。

疗程:1次/日,10次1疗程,间隔3d,一般3疗程以上。该灸法能明显提高中风偏瘫的疗效。

3.3 温和灸俞募穴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15]

取穴:肝脾肾的俞募穴,即双侧肝俞、脾俞、俞肾、期门、章门、京门。

操作方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应灸穴位,调整艾灸与穴位距离,使局部合适温热感时即固定不移,灸至局部较强温热而无灼痛感、皮肤红晕即可。每穴灸3分钟。

疗程:1次/天,5d/周,共4周治疗。加用该灸治能明显降低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证候积分、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3.4 太乙温灸俞募穴改善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及运动功能[16]

取穴:肝脾肾的俞募穴,取患侧肝俞、脾俞、肾俞、京门、期门、章门穴。

操作方法:太乙温灸法。选华佗牌太乙药艾条施灸;点燃艾条一端,对准应灸的穴位,调整艾灸与穴位距离,使局部合适温热感时即固定不移,灸至局部较强温热而无灼痛感、皮肤红晕即可。每穴灸5~10min。

疗程:1次/天,5d/周,治疗2月。该灸法能促进中风患者躯干运动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恢复。

3.5 田从豁教授中风偏瘫灸法[17]

多使用温针灸、温和灸.常采用两粒长约1寸的艾段,同时点燃后置于温灸盒中,在脐周四穴、关元穴部位,肾俞、次髎穴部位、肢端肿胀部位或足三里穴等部位,时间约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以培元固本、疏通经络、通络消肿止痛。

4 中风后遗症的实用灸法

4.1 热敏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18]

取穴:百会、手三里、合谷、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操作方法:①安静环境,宽松心态,舒适体位;暴露部位,肌肉放松,思想集中;②寻找热敏点:点燃艾条,在穴位3cm半径范围内,距皮肤约3cm,依次往返灸、回旋灸、雀啄灸,当患者出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及非热现象等任一感受时,即为热敏点。③温灸热敏点:对该敏感穴位予以温和灸疗。灸量要求: 对热敏点施灸依次完成灸感四相,完成一次治疗剂量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从数分钟到45分钟不等。

疗程:1次/天,10 天1疗程。

4.2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9]

取穴:下脐行、人中、大椎穴及双侧的风池、丰隆、阳陵泉、飞扬、复溜、神门穴。

操作方法:壮医药线点灸法。取标准Ⅱ号线药线,医者右手拇、食指夹持药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点燃后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的屈伸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的线头点压在穴位上,一按火压即一壮,1~2壮/穴,采用中等力度,约为1s。健侧穴位补法,患侧穴位泻法。

疗程:1次/天,10d为1疗程,共治3疗程。改善临床症状和Barthel指数评分作用较好。

4.3 祖传秘方艾灸、火爆治疗中风后遗症[20]

取穴:主穴百会、大椎、命门等;随症配穴:失语加哑门、廉泉,中枢面瘫加下关、颊车、地仓等,上肢无力加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无力加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昆仑。

操作方法:将厚度约0.2~0.3cm、直径约2~3cm的生姜片放置穴位上,再用点燃的艾灸放在姜片上,每穴灸3~5壮,1次/天,10次1疗程。

患者侧卧或仰卧,全身放松,用醋浸渍自拟复方四生药液,将毛巾浸湿,沿上肢手少阳经,手太阳经,下肢足少阳经、足太阳经敷贴,再用裱纸卷成直径约0.5cm,长度为20cm的圆筒状,下部2/3放入菜油中浸湿后用火点燃,术者手拿上部1/3处,在敷贴好毛巾上火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从皮毛渗入机体,约以爆痛为度,后再沿经络推拿,按摩,1次/天,10次1疗程。

适应病症: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栓塞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4 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21]

取穴:气海、曲池、足三里(患侧)。

操作方法:仰卧位,在毫针针刺(主穴双侧百会、气海、风池,患侧肩髃、臂臑、曲池、合谷、牌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留针。进行温针灸治疗。准备2cm长艾柱若干个,套在温针灸穴位的针柄上,点燃下端,据艾条燃烧程度及患者耐受程度, 在穴位上方垫以 1~2层纸片,每穴灸30min。

疗程:1次/天,5次/周,连治3周。

4.5 改良铺灸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肱二头肌肌张力增高[29]

取穴:患侧上肢曲池、外关、腕背穴区等主穴,配取胃肠、血海、三阴交穴区。

操作方法:改良铺灸法治疗。①将新鲜生姜丁放入搅拌机中打成姜末,用过滤纱布将多余的姜汁滤出,姜末放置容器盒中;②将姜末均匀平整地铺满灸盒内,压紧,姜末厚度在1cm左右;③根据不同施灸穴区协助患者采取相应舒适体位,选取上肢穴区(曲池、外关、腕背穴区),配胃肠、血海、三阴交穴区,穴区均取患侧;④将中药粉铺于施灸部位。

疗程:1次/日,1月1疗程。该灸法缓解肌张力较好,能增强肌力。

4.6 艾灸治疗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30]

取穴:中脘、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

操作方法:选百笑灸灸具,将灸筒用医用胶布粘贴在欲灸的穴位上,拔开灸盖安装好灸灶,点燃艾灶后扣合在灸筒上。在施灸的过程中,通过左右旋转筒身调节出气孔的大小,或者升降灸盖来调节施灸温度。温度以患者皮肤感到明显的温热感为佳,艾灶燃烧完毕时移去艾灸装置。

疗程:每穴灸1壮/次,5d/疗程,共治4疗程。该灸法配合康复治疗能缓解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

5 中风病综合分期实用灸法

取穴:主穴百会、关元、风市,配穴失语加天窗、通里,肢体瘫痪加温溜、合谷、三里、地机、丰隆、血海等穴。

操作方法:急性期应用化脓灸,隔日 1次。恢复期采用麦粒灸,隔日 1次,灸至皮肤潮红。后遗症期采用雀啄加回旋灸,灸至周身微红汗出,1次/日。

疗程:4周1疗程,休息2 天,再下1疗程。本法对急性期及后遗症期,效果尤佳。

6 中风病并发症的实用灸法

6.1 中风偏瘫患肢水肿实用灸法

6.1.1 雀啄灸中风偏瘫患肢水肿[25]

取穴:百会、患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阳陵泉、太冲、绝骨等穴。

操作方法:运用雀啄灸法,艾条点燃端与施灸穴位皮肤距离并不固定,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活动施灸,每次施灸约1小时。

疗程:1次/日,2周1疗程。2疗程后的甲皱微循环及肢体水肿有显著变化。

6.2 中风后尿失禁实用灸法

6.2.1 隔姜隔盐灸治中风后尿失禁[26]

取穴:神阙穴。

操作方法:隔姜隔盐灸神阙穴法。食盐填满肚脐,把生姜切成厚约0.7~0.8cm、直径大于4cm的近圆形的姜片;把艾绒捏成底面直径、高均约3cm的圆锥体艾柱。将姜片置于填满食盐的神阀穴上和艾绒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绒,待其燃尽,连灸2壮。

疗程:1次/天,5天/周治疗,连治3周。适应病症:中风恢复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

6.2.2 温和灸治中风后尿失禁[27]

取穴:气海穴、关元穴

操作方法:温和灸法。病人平卧位,暴露下腹部,点燃艾条悬于气海、关元穴上,距皮肤约1.5~3cm重灸,至病人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及皮肤红晕。每穴灸10~20min,2次/天。局部知觉减退患者,通过医生手指的触觉施灸局部受热程度,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若出现温热感向下、上传导为佳。

疗程:2次/天,可据病情治疗8-28次。

6.2.3 麦粒灸治中风后尿失禁[28]

取穴:关元穴。

操作方法:先以精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灶备用。患者仰卧位,75%乙醇消毒患处,涂少许凡士林,将艾灶粘贴在关元穴上,线香点燃艾灶尖端,当患者感觉疼痛时,医者用手轻轻拍击穴位周围,减轻施灸痛感,燃尽去艾灰;再粘上下一灶,继续施灸,共灸 7壮。施灸毕,以灸疮膏外贴灸疤处,隔日更换,直至灸疮痊愈。灸疮痊愈时间为 25~35d,平均30d。

疗程及注意事项:共1次,1月后评价疗效。期间,不可触碰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6.3 麦粒灸井穴治疗中风偏瘫手功能障碍[29]

取穴:患侧手指井穴。

麦粒灸操作:用精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备用,每次选患侧手指2~3个井穴进行麦粒灸。点燃艾炷,待患者局部灼痛感时,迅去残艾炷,每穴灸 5壮。并嘱患者如局部皮肤起泡,应避免灸泡溃破;若灸泡溃破,需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和清洁,无需特殊处理。

疗程:3次/周,10次1疗程,治疗2疗程。该法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较有效。

6.4 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0]

取穴:患肢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关冲、少泽等井穴;肩手部位肩髃、肩髎、曲池、曲泽、手三里、外关、合谷、大陵等穴。每穴灸1~2壮。

操作方法:麦粒灸法。选质优纯艾绒,制作底宽0.3cm、高0.3~0.4cm的麦粒状圆锥形艾炷,置穴位上,线香点燃,当燃至患者感觉疼痛时,用手指轻拍穴周皮肤,分散患者注意力,待艾炷燃尽后,再在穴位表面涂以万花油,每穴灸1~2壮。

疗程:1次/d,共治疗3周。

适应病症: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

6.5 瘫痪继发褥疮实用灸法

6.5.1 艾灸加敷云南白药治疗瘫痪继发褥疮[31]

取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①合适卧位,暴露患处,消毒疮面及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洗创面,无菌条件下,清除脓性分泌物或剪去坏死组织。②点燃1支艾条,对准患处,在距疮面3~4cm处均匀地左右上下熏灸10~15min;③再撒适量云南白药于创面上,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疗程:轻者隔日1次,创面渗液较多者每日1次;据情况治疗3~10次。

适应病症:脑血管病变及创伤性截瘫伴有褥疮的患者。

6.5.2 艾灸配合氧疗治疗瘫痪继发褥疮[32]

取穴:阿是穴。

操作方法:①生理盐水浸无菌纱布或棉球擦洗疮面,清除疮面坏死组织;②接以艾条围灸疮面及30cm周围皮肤;③再用普通氧气瓶及吸氧皮条,对准疮面中心部位,高浓度氧冲15 min,3次/天。

疗程:1次/日,治疗7~25天。

[1] 陈明人,张波,陈日新,等.中风先兆症热敏灸干预的思路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1,42(1):17-18.

[2] 周颖,程兆盛.热敏灸法预防中风疗效确切[N].中国中医药报,2008-04-18(1).

[3] 谢感共,保健疗疾的古传灵妙法-瘫痕灸[J].医学文选, 1994(5):3-4.

[4] 罗本华.功能保健灸疗法简介[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5):1210-1211.

[5] 赵彩娇,范郁山.谢氏功能保健灸的灸法与机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8,4(4):11-12.

[6] 王慧明,刘燕.瘢痕灸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J].针灸临床杂志,2002,l8(8):53.

[7] 卓廉士.“中脏”宜施灸治论[J].中国中医急症,2004, 13(11):766-767.

[8] 刘霜,张正.艾灸中脘、神阙、涌泉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1-41.

[9] 郭芳芳,顾兆军.艾灸关元、中脘穴结合针剌治疗中风后软瘫的临床疗效[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1-34.

[10] 张航,支英豪,陈克龙,等.穴位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 45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13,18(10): 750.

[11] 张登部,殷镜海,侯凤琴,等.灸法治疗中风病恢复期 91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5):342-343.

[12] 张登部,殷镜海,徐宗兰,等.艾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1987(6):12-13.

[13] 张登部,候凤琴,殷镜海. 艾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脑阻抗血流图及血压影响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3,(2,3): 43-46.

[14] 张莉莎,林炳茂.十二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74-75.

[15] 罗美婷,聂斌.温和灸俞募穴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17-27.

[16] 聂斌,梁迪赛,孙小翠,等. 俞募穴艾灸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 706-708.

[17] 林诗智.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53.

[18] 吴金烨,窦蕊.新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 133.

[19] 余九峰,黄贵华,李婕,等.壮医药线点灸合普通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 40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 69-70.

[20] 李必明,李竟成.祖传秘方艾灸、火爆治疗中风后遗症246例[J].中国乡村医生, 1997(7):32.

[21] 张莹.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17-20.

[22] 宋琳琳,冯晓东,刘承梅,等.改良铺灸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胧二头肌肌张力增高31例随机对照研究[J]. 中医杂志,2015,56(14):1224-1227.

[23] 霍新慧,赵百孝,周钰,等,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05-107.

[24] 周敬佐.灸治中风6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11):521.

[25] 郭朝霞,郭文海.艾灸治疗偏瘫病人患侧肢体水肿7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2):31-32.

[26] 刘慧林,王麟鹏.隔姜隔盐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9):621-624.

[27] 孙毓,张志刚,赵素杰.灸气海关元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51.

[28] 岳艳.直接灸关元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34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5):422.

[29] 蔡玉梅,郑继范,王灿,等.麦粒灸井穴为主治疗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5):334-336.

[30] 周莉,施伟.麦粒灸结合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970-1972.

[31] 毕玉欣.艾灸加敷云南白药治疗褥疮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11):4400.

[32] 胡春英.艾灸配合氧疗治疗褥疮护理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2(3):21.

The introduction of practical moxibustion methods to stroke and its complications

By being collected the public literature, nearly 30 kinds of commonly used moxibustion methods to stroke and its complications were compiled. They focused on "the used acupoints and the method of operation,"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pplicable condition or treatment mechanism".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valuable and reasonably practical or family suitable applied moxibustion methods to the diseases.

stroke; complications of stroke; moxibus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R245

A

1008-1151(2016)09-0068-05

2016-08-11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特色养老与养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课题。

罗本华(1968-),男,湖南邵阳人,广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针灸及壮医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郭雅雯,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研究生;李杰明,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级针推班;彭敏家,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唐红珍, 女,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施灸灸法麦粒
居家艾灸提升免疫力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中暑
蚂蚁和麦粒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从麦粒到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