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

2016-04-14宋慧敏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海鸥文本母亲

宋慧敏

(大连市沙河口区文苑小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

宋慧敏

(大连市沙河口区文苑小学,辽宁 大连 11602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一目标也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意义,突出了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堂承载着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职责。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

一、疑问探究,拓宽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主质疑、思考。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学生能够自主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提升。教师可通过题目质疑、细节质疑、增设开放性问题等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1.题目质疑法

题目在课文中具有多重作用,包括交代主要内容、提示中心、隐含文章线索等,解读题目对于理解课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重视课文题目,借助有效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教师就可以围绕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提问:这块奇怪的大石头在哪呀?它什么样?为什么说它奇怪?……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同类问题放到一起,把问题按照课文内容排序;然后再和学生一起从文本中找寻答案;梳理课文后,学生就能发现课文是围绕“奇怪”和“大”两个词展开的,从而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2.细节质疑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文有许多细节是理解的难点,也是深入解读文本的重要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对这些细节信息的质疑。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一文中“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对此,学生质疑,“我”自己从没叫过苦、喊过疼,可为什么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这段文字中找寻答案,学生发现作者的眼泪不是因为苦和累,更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在“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这些动作中,作者疼得眼泪和汗水同时不受控制得涌出。学生们与作者的心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小女孩练功的辛苦,更感受到她再苦再累也不放弃的坚持。这样的对文本细节的质疑往往是一个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契机,在思考中,他的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思维的广度也拓宽了。

3.增设开放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增设开放性问题,这样能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的分析,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老人与海鸥的相处中,是老人依着海鸥呢?还是海鸥依着老人?”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开始了重新的审视,他们开始了新的角度的质疑和思考。学生依据文本,有的认为是老人依着海鸥,也有的认为是海鸥依着老人。也有人认为他们是相互依着的。在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中,学生的思维是打开的,他们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对老人与海鸥的亲人一样的关系的体会就水到渠成。

二、品悟文本,挖掘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的重要思维特征之一。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要依据语言文字材料理解文章思想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理解关键词,加深感悟

作者、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借助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理解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关键词的方法很多,如“共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从而达到加深文本感悟的目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作者围绕“挖”字写出父亲救助儿子的艰辛,从而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学生首先关注到挖的时间长,体会到父亲救助儿子的艰辛。教师可再借用“共情”“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感悟,“36个小时相当于同学们连续上54节课”,学生就能从时间长度上切实感受到父亲救助儿子的辛苦。教师通过“比较”继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在分析“搬”“挪”“抗”与“挖”的区别,从而从动作角度感受到“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救助儿子的艰难。教师进一步提问,与“他挖了36小时”比较,作者采用罗列时间进程的写法有什么意义?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其意义在于能够突出挖的时间长,感受到父亲挖的过程的艰辛,体会到父亲找寻儿子分分秒秒的煎熬……教师又把这段课文变成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根据36小时后父亲的外貌想象父亲是怎样挖的。学生在想象补白中又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挖”字,深化了一个“挖”字,也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文本。

2.对比表达,品悟情感

教师有指向性的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能帮助学生品悟文本的情感,提升思维的深度。例如,《慈母情深》中作者梁晓声这样描写他在工厂见到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语意上,可精简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但从表达效果上看,后一句话虽然陈述了作者看到的母亲形象,但是缺乏作者对母亲复杂情感的强烈感染力。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感受两种表达的效果,三个“我的母亲”,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所感到的悲哀、辛酸和心痛,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慈爱、美丽与伟大。

3.读写结合,以写促悟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教师要学会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写结合。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儿子部分,教师借助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洛杉矶大地震,感受当时危急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被压在废墟下,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些什么;等待38个小时后,又会想些什么。交流后,学生可借助课文描写父亲的方法来描述儿子在废墟下的38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情感与儿子的情感产生共鸣,想他所看、所听、所想,同时也迁移了课文中的描写人物方法,这既丰富了写作技巧,又能以写促悟,加深了对儿子形象的体会。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语文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深入研究思维训练的方法,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惠人]

猜你喜欢

海鸥文本母亲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给母亲的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