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6-04-14王晓丽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教材

● 王晓丽 张 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王晓丽 张 莉

在中小学教材中系统、科学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整体编排缺乏统筹,内容选取不够妥当,组织呈现方式单一,融入手段缺少隐性和显性有机结合。建议研究制定图谱,系统融入教材;把握认知规律,符合生活逻辑;力求多样性和丰富性,保证时代性;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提高融入质量;及时检验效果,保证教育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教材;进教材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1]中明确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教材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系统、科学地融入中小学教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入于心、践于行”的基本前提,是贯彻落实中央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然而,现阶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对中小学教材进行系统深入研读、认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组织教材审查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效果,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科类教材如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编写和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他学科教材编写和审查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整体编排缺乏统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应该统筹协调,兼顾系统性和层次性。系统性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作为一项整体的、全面的、有总体规划的工作,通过严密思考和整体设计,制定出图谱。层次性含义有二:一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层次性,分层进图谱;二是按照高中、初中和小学高年段、低年段等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材内容设计、结构编排和呈现方式上要有层次性。从系统性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融入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教材中;从层次性来看,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当前中小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内容脱节、重复以及不一致、相互矛盾等。如思想品德教材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有些教材不能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全套教材并贯穿始终,欠缺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的意识,内容安排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再如在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段教材之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缺乏统筹,出现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又有所遗漏的问题,影响学习综合性和连贯性。

(二)内容选取不够妥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教材内容时,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具体形象、能反映社会发展的素材,使得教材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和时代性等特点。生活化是指教材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必须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为根本依据,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具体化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内容、素材、活动设计、任务要求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概念和事例。时代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教材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新成果;二是要回眸往昔,注重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合理传承。当前中小学教材编写中存在内容选取不符合学生实际、概念和事例不够具体以及滞后于时代发展等问题。如语文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熏陶、感染有机渗透的,但是部分内容的选取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感染力和渗透力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再如教材中存在部分内容时代性不强的问题,数字、图表等引用的截止时间没有固定标准,2015年修订的各学科教材,有的数据只更新到2005年甚至更早,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同时,部分历史、思想品德教材也出现不能及时纳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会议最新内容等问题。

(三)组织呈现方式单一

组织呈现方式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组织呈现应该遵循多样化和丰富性的原则。多样化是指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教材中,应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理解能力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丰富性是指在同一册教材中,关于同一个概念,可以通过多元形象、不同事例和各种活动来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中小学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往往会出现素材不够多样、呈现方式相对单一、组织方式较为雷同以及风格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缺乏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事例支撑。如思想品德和语文教材中都使用“铁杵磨成针”这一重复的素材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毅力,学生在宝贵的课堂时间中,学习完全相同的两个故事,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实现各自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语文、历史和德育教材都采用国歌创作这一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有素材不够多样的问题,也反映了呈现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教材风格特色不够突出。

(四)融入手段缺少有机结合

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采取隐性渗透和显性呈现相结合的手段。隐性渗透是指通过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内容和要求等间接渗透到教材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显性呈现则是指通过文字直接呈现相关定义和解释,或通过专门设置某一节或几节课甚至一个单元来呈现。两种方式是有机整体,不能一味隐性渗透,也不能全部显性呈现。当前中小学教材编写中出现融入方式单一、以僵化说教、贴标签等方式生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两种方式有机结合的问题;也存在混淆、误用呈现方式的问题。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教化和道德素养提升,要实现这种育人实效性,就要改变教材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但是有些教材内容尚未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以简单告知对与错、单方面说教的方式生硬灌输、僵化说教,不能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基础,以可感、可亲的方式融入教材;再如,个别思想品德教材一直隐性渗透,始终未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主题不够明确,没有很好地处理显性和隐性两种手段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教材体系包含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版本以及不同册次的教材(以下简称“不同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出现前文所述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三级课程教材协调配合失当

1999年和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两个文件,先后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中正式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级课程体系各有特点。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课程标准,统一审查审定教材,制定教学用书目录,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及课程设置方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指导下,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实施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发展需求设计实施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点。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根据课程体系设置,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材体系也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三级教材都是我国中小学教材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内在联系,应该统筹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级教材中的融入内容、形式以及编排方式。在定位上,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应该是国家教材的补充,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体系简单理解为单独开发和编制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但是,在实践中,国家教材中的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中则由各地方政府和学校自主安排,由于协调配合失当,出现了教材编写人员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定位,不同类型教材之间内容脱节、重复、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等现象。

(二)国家课程中不同教材之间缺乏统筹协调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5]和《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实验)》[6]中虽然设置了综合课程,但从实践来看,分学科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每一门学科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不同学科教材中都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从学段来看,基础教育体系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学段,不同学段教材在功能定位、育人目标、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组织呈现等方面应该具有连贯性,结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7],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如果不能统筹学科和学段分工,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就不能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相互协作、配合、补充,发挥育人合力,就会导致系统性和层次性问题,出现重视形式大于内容、为融入而融入和贴标签等问题。

(三)教材编写和审查人员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教材编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体系的第一步,教材审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效果进行把关和检验的重要步骤,能够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教材编写和审查(以下简称“编审”)人员的学术造诣和能力水平影响着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教材质量。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

教材编审人员首先应该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规律,提高认识水平,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中小学教材管理和编写、审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握其内涵和要求;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记在心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并在实际工作自觉运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并落实到中小学教材中。个别教材编写和审查人员并没有深刻理解、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没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体系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要求,导致出现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组织呈现方式单一、显性呈现和隐性渗透不能有机结合等问题。

2.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认识不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是感知、体验和落实德育因素的主体,教材编写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内在需要,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8]具体来讲,要围绕学科任务,在教材编写中始终坚持育人为上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科性质、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内容、并对内容进行组织编排。同时,也要尊重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选择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采用具体化、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编排结构,循序渐进地设定培育目标、内容编排和呈现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材的过程中,如果教材编审人员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过于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理论逻辑,而忽视学生心理逻辑和个体成长规律,就会出现内容选取不当、组织呈现方式缺乏多样化和丰富性、融入手段不能有机结合等问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的对策建议

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精确定位,逐步推进。具体来讲,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研究制定图谱,系统融入教材

为保证融入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应该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中小学教材图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业力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层级特点,深入研究不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育人目标,结合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科逻辑、学生心理逻辑和教师教学逻辑,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系列目标和计划,并加强对教材编审人员的培训,使之深刻理解精神内涵和操作要求。教材编写人员根据图谱延伸出不同的德育课题,分层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和编排教材内容:在横向上,全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版本教材整体推进;在纵向上,确定科学的程序和步骤,统筹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学段教材中的落实,注意把握不同学段教材之间的层次性,做到衔接顺畅且无重复。

同时,教材编审人员还要注意,应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把握学科一般规律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出现各学科教材“泛德育化倾向”。比如,德育教材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应该以德育教材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语文、历史等文科教材,意识形式属性也较强,应系统设计、科学融入相关内容;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教材,也要注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原有内容的逻辑关系,把握好教材容量和难度。通过上述措施,做到在中小学教材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中,系统、科学、完整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把握认知规律,符合生活逻辑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在中小学教材中系统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9]为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亲切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认同、转化为日常价值观,并学会恰当运用,教材编写要坚持“育人为上”的理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等,将教育素材的选择逐渐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从自我、家庭、学校和社区逐渐扩展到社会、国家等生活领域。这样处理既避免了传统的注入式写法和僵化说教、生硬灌输,又能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已经具备的德育日常概念和常识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行动。

(三)力求多样性和丰富性,保证时代性

教材素材选择和内容呈现方式、组织编排方式、风格特色等应该具备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与时俱进。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改进:一要注意所选素材的丰富性和资料来源的广泛性,多选择能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体现爱国情怀的素材,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资料。二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避免枯燥的教学形式,摒弃单纯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综合采用文字叙述、绘本故事、童谣儿歌等多种呈现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在习题的设计上,也采取多样的形式,如鼓励和引导学生组建社团,设计开展爱护环境、帮扶困难群体等活动。三要注意时代性问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当代中小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自觉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实践。

(四)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提高融入质量

融入方式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为了达到更好的融入效果,应该采取显性呈现和隐性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而言,对未成年人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避免生硬灌输,如在教材中间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但是,必要的显性呈现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历史》《语文》等学科教材中,采取隐性渗透和显性呈现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文字直接呈现、专课或专章呈现,以及隐性渗透等多种方式,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效果,提高融入质量。

(五)及时检验效果,保证教育实效性

是否有用、能够起到多大作用,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效果的关键问题。检验的主体,可以是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研究专家,也可以是各级教研员和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和学生家长。检验形式包括两种:一是进行静态文本分析,判断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选材和组织编排、呈现方式的科学性、适切性、是否方便教师教学等。二是进行动态使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可通过学生是否记住要求、心有榜样、是否会做,是否会反思等角度检验效果。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23).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2,Z1.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9.html[OL].2015-2-10.

[7]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07,(6b).

[8]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责任编辑:刘君玲)

王晓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材政策与评价

张 莉/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材评价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