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点带面,赏读促写

2016-04-14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眼题目课文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范 恒



以点带面,赏读促写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范恒

【摘要】

【关键词】

以点带面赏读促写

在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最怕的、答题时心里最没数的就是阅读理解和作文;教师感觉最头疼和棘手的也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带领本校语文老师开展研究,不断在教学中寻找对策,最终我们发现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要讲,结果等于什么都没讲;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课文的一点或者一个方面,重点讲、细分析、多操练,以点带面,并且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审读题目,学会命题

教材中所选文章的很多题目都是非常有特点的,值得我们细细审读。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和灵魂,“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题目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题目,既可以为深入学习文本做好准备,也能让学生明白写作方面的一些技巧。拿到一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四个问题:本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以此为题有何作用或者妙处?能否换一个题目?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

概括起来讲,苏教版教材中的题目有五个方面的作用:①概括主要事件,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安恩和奶牛》《范进中举》《散步》《社戏》等文章,题目都交代了文章要写的内容。②使用恰当称呼,点出写作的对象。如《藤野先生》写的就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老师藤野严九郎和自己交往的有关事迹。与此类似的还有《我的老师》《童年的朋友》等。③运用标志性词语,显出写作顺序。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我们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则表明文章要写祥子先在烈日下煎熬再到暴雨中拉车的情景;从《阿里山纪行》能看出,文章是按照作者的行踪,通过移步换景来介绍文章内容的。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类文章的题往往很夺人的眼球,吸引读者往下读。看到《一面》,读者可能会想:写的是一面锦旗吗?还是见了一面?如果是一次见面,又是谁和谁在什么情况下见的面,见面的过程发生了哪些事等等,尽显标题语言的文字魅力。和此相近的还有《有的人》《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奇妙的克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文章。⑤多用名词,揭示文章线索。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或者是文章材料间连结的纽带,而且常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背影》《枣核》《皇帝的新装》等;此外除了明线之外,有时还会伴之以暗线。⑥提出中心,表明作者情感。有些文章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倾向,有些题目则用一些词语暗表情感。前者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敬业与乐业》,后者如《往事依依》《甜甜的泥土》《白杨礼赞》等。

为了拟一个更加形象的作文题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写作方法。可以采用比喻,如《变色龙》《花山绣水》《紫藤萝瀑布》;可以用对偶,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可以设问,前面提到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可以一语双关,如小说《窗》既指病房之窗,也指心灵之窗;还可以象征,如高尔基的《海燕》,通过海燕在大海上的种种英勇表现,来象征革命者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标题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揣摩,然后让学生在写作中具体加以运用,指导他们拟出合适而精当的题目来。

二、寻找文眼,带动全篇

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既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门面,那么文眼就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艺概文概》)刘熙载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文眼的作用和出现的位置。文眼作为文章的精粹所在,得神之处,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阅读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鉴赏文章, 力求以点带面,领会文章精髓,揣摩谋篇的技巧,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篇首寻找。一篇文章篇首的词句,倘若起提纲挈领、点题或者表明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如《长征》首句中的“不怕”一词,体现出了红军战士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正是歌颂红军战士英勇乐观的革命情怀的;再如《爱莲说》的文眼就是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它是全文总括,统领了下文;《幼时记趣》首段中的尾句“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物外之趣”即全文的总纲,下文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物外之趣;特别典型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全文正是由这一句展开回忆,通过背影,抒发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爱。

篇中搜寻。文眼在篇中出现的情况比较少见,所以寻找起来难度大一些,一般能够勾连全篇,充当线索或者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文章的文眼。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独句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句既解开了之前种种不寻常情形发生的谜底,又引出了下文小弗朗士认真上最后一课的情景叙述,同时点明了题目的含义,表达了惋惜、自责之情。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章开始由远而近,层层推移,由面到点,慢慢地推出醉翁亭,并交代其由来,紧接着设置文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文眼,既承接前文,又启领下文,不难看出,它具有明显的过渡功能。

篇末归纳。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该句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深化主题,强调民族感情不因国籍的改变而改变,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与文章开头自然呼应,从更深层次解开了悬念。又如鲁迅的《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豆沾着雾气,戏看得也是昏昏欲睡。可为什么这样说?难道那夜吃的豆味道就真那么好?不是。难道那夜的戏就真那么好看?显然不是。是因为那豆是迅哥儿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的,那戏也是小伙伴们陪着看的,那情那景是日后无法比拟的,“我”所难忘的是豆中情、戏中情,是乡间少年朋友那段诚挚情谊,是他们的淳朴、善良、热情、勤劳以及相互间的和谐亲密,是那段美好自由的生活。再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结尾:“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短短的“文眼”,却道出了丰收成灾的现象决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小说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品读词语,体会精妙

要理解一篇文章,不一定要全文逐字逐句地去分析,有时候抓住一些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特殊的词语,往往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用词的妙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迁移运用。请看《背影》中的两个例子:

例句1:“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例句2:“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例句1是写父亲决定是否亲自送儿子到浦口车站的思考过程,两个“终于”和“踌躇”写尽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尽管已经十分仔细地嘱咐过一个熟识的茶房送“我”到车站,况且“我那年已二十岁”,但最终还是不放心,思考再三还是决定自己亲自去,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怀,一定要尽到自己做父亲的最大责任,读来让人倍感温暖。

例句2写的是父亲买橘子回来之后“我”的两个动作反应。“搀”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子目睹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辛之后,倍受感动,此时已经理解了父亲,被父爱所感动。而“找”字尽显儿子目光长时间地在人群中停留、搜寻的情景,富有画面感,表现出了对父亲的留恋和不舍。

抓住以上六个词语来分析、品味,文章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会明白,以上动词和副词的运用可谓恰切到位,副词运用最为传神的例子应该非萧乾的《枣核》莫属了。《枣核》全文不足千字,副词“就”却出现了九次,可谓不惜笔墨。作为副词的“就”有8个义项:①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②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③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④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前面常用“只要、要是、既然”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⑤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次数多,能力强等;⑥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表示容忍;⑦仅仅,只;⑧表示加强肯定。教学该文时,让学生找出所有的“就”字,然后分析是属于哪个义项,体会其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顺理成章地领悟了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段话,运用“就”字准确地表达意思和思想感情,这样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读和写完美结合。

四、研读精段,提炼升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精段阅读,是课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处理方式之一。”何谓精段?“‘精段’表现于教学范围的选取,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个的段落……二是段的群落……三是分散在课文中的某几处内容或某几个段落……”(余映潮《精段阅读,注重效益》)也就是说,精段阅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文本的特点、受教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学的重难点等情况,从文中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中选取出重点段落,并能对其提炼、加工、整合,使之成为浓缩的文章,引领学生对这些精心选取的段落进行深入品读、玩味,从而领会全文精髓,习得写作精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精段比比皆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精心挑选,然后进行再创作,下面以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进行的一段来分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一段文字是景物描写非常经典的段落,不多的文字涵盖了近20种景物,这景物中有动物也有植物,这么多景物涉及到春夏秋三季;从写作角度来分析,整体顺序是空间顺序,而且高低交错,动静结合,动用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再伴之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个原本平淡无奇的百草园写得绚烂多姿、悦耳动听、美味可口、活灵活现,读了这段文字让人不由心生向往之情,希望快点亲自去观赏一番。除了景物描写成功之外,还有就是关联词语的勾连,让零散的文字浑然一体,“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先总说给人以整体印象,是在渲染,这都是为了突出后面的一角做铺垫,典型的“烘云托月”。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亲近文字,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进而将这种成功的做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布置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也写一段景物描写,然后再提高难度,写别的或者换用别的句式,让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材中比较典型的精段有《背影》中的“望父买橘”、《我的老师》中的“梦里寻师”、《孔乙己》中孔乙己断腿前后的外貌对比、《一面》中三次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等等,每篇课文都抓住精彩部分来加以赏析,学生定会课课有收获、天天能提升。

总之,课文只是个例子,关键是如何用好它。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师要懂得取舍,最终是要达到有效,让学生学有所得。我们要给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时间,不能让学生快餐式阅读,教师喋喋不休、面面俱到地肢解课文。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像数学老师学习,讲好课文这个例子,以点带面,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将课文作为例子,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以点带面,指导学生思考、品读和感悟。阅读要和写作有机结合,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

猜你喜欢

文眼题目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背课文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