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古诗课堂美的深处
——生本课堂下古诗梯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14江苏海门市树勋小学陈益华
江苏海门市树勋小学 陈益华
通向古诗课堂美的深处
——生本课堂下古诗梯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海门市树勋小学陈益华
刘勰在《情采》中强调“文采”,追求物、情、辞和谐的美。王国维又进一步指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用词凝练生动,有着独特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品读的过程需如慢火微炖,才能闻其香,知其味。
一、读节奏音韵美,让儿童悦耳悦目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吟咏间流淌着无限的美感。
1.情境范读,激发读美的愿望
李吉林老师在《美的彼岸》中谈到要“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以美为突破口”,让“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为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探究古诗,品味诗情中来,我们应该让要学习的古诗以惊艳的方式进入到课堂中来。而情境范读则是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运用画面、音乐,带着古诗和学生们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课堂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现了一副月夜孤舟图,月沉沉,雾朦胧,一盏孤灯在湖上飘摇,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伴着音乐,我给学生们讲述一个无眠人的心绪,范读了这首古诗。也许是情境感动了学生,他们听得很认真,当我诵完整首诗,学生们依然显得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想读好这首诗吗?”“想!”我从学生们闪闪的眼眸里看到了读好诗的愿望。
2.方法指导,增强美读感染力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要想读好古诗词光靠反复大声朗读是不行的,它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引领,而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了。
在合作交流、不断比较中,我们给《枫桥夜泊》形成了如下朗读标记: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平静、孤寂、舒缓型)
江枫|渔火|对愁眠。→
(平静、安宁、舒缓型)
姑苏城外|寒山寺,↖
(高亢型)(快)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低沉型)
3.对比展示,提高审美鉴赏力
有了详细的朗读指示,学生们摸到了把诗读美的脉搏,于是多种形式的诵读便开始了。我们从个别诵读到小组合作展示,从齐诵到接龙诵,从清诵到配乐诵……大家相互给对方提着意见,逐步地完善展示收获了阅读的自信,相互的切磋比较提高了品读鉴赏力。
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读法,有的甚至可歌可舞,入情入境的朗读与吟诵,让古诗课堂不再刻板,生动的音韵、节奏给学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品文字意境美,让儿童悦心悦意
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自己的“内修美”,精神与物象交融,作品都会在字里行间升腾出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李吉林老师说,我们的课堂应该以“美”作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土壤。审美的愉悦使儿童的想象、联想在无限自在的心理世界中积极展开,潜在的创新的种子就很容易在这宜人的审美场中萌动、发芽。
但是,看向我们的课堂,却不乏这样的案例:
师:会读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还要理解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找找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
师:你找的非常正确。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
生:月落就是月亮落下去了。
生:乌啼是乌鸦在啼叫。
……
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对愁眠”是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没人举手)
师:我们知道“眠”是睡觉的意思,“对愁眠”就是……
(生茫然)
师:对愁眠就是诗人很愁闷,睡不着的意思。现在谁能把第二句的诗意解释给大家听。
生(犹豫,举手):诗人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睡不着觉。
教师很辛苦地让学生去理解诗意,老师引导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原本一首意境悠远的诗歌,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在文字被肢解后顿时美感全无。然而,在利用了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境后,古诗课堂就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姿态。
1.背景铺垫,走进美的时空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古诗和学生们隔着千年的时空,想要实现两者的对话就要补充丰富的背景资料。以《枫桥夜泊》为例,诗人张继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呢?课前问题交流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查阅了资料。
背景资料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们与诗人的距离,感受着诗人所处的时代,感受那个时空下诗人的境遇,文字慢慢变成学生们能相通的画面,使学生们一下子把握住了这首诗的“诗眼”——愁。
2.触摸意象,品悟美的意境
主观感受的“意”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一字一词无不饱含着诗人的情感,只有用诗人的眼去看,用诗人的耳去听,用联想、想象走进一个个意象,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如何品味诗中的愁绪呢?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中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
《枫桥夜泊》教学片段:
师:懂得了古诗的背景,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时光穿越,来到张继身边,静静地陪着他一起坐一会儿,看看他正在看着的东西,听听他正在听着的声音……
(安静的课堂音乐响起)
生:我陪着张继一块看月亮,我们坐了好久,看着月亮慢慢升高,又渐渐下沉,不知道过了多久,甚至忘记了时间。
生:我们听见哇哇的乌鸦啼叫的声音,在这个安静的夜里显得有点毛骨悚然。
生:我们坐在船上,四周黑沉沉的,我们点了一盏灯挂在船头,夜深了,周围只剩下了我们孤零零的一盏渔火。
生: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冷飕飕的,我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衣服。
生:张继想睡觉,可是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坐了起来。
生:当——当——当……钟声从遥远的寒山寺传来,张继更是睡意全无了。
3.抒发心绪,流淌美的情思
通过对意象的品味,学生们逐渐走进诗情画境,体验着诗人的悲欢,诗中有我,我在诗中,小小的课堂,就能衍生出无限的时空:
师:在这个清冷的夜晚,让我们一起陪着张继喝杯酒吧,张继会和你说些什么?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张继会说他很难过,很想为国家尽一份力,可是国家却遭遇了安史之乱。
生:张继把杯中的酒一口喝掉,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一展我的一腔抱负。
生:我想对张继说,不要发愁,你的一身才华肯定会有用武之地的。
生:我想对张继说,战乱一定会很快平息的。
通过想象,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还原那个孤寂的月夜,伴着悠悠的钟声和诗人对酌畅谈,再一次吟诵起这首诗时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浮上心头。
三、赏古典文化美,让儿童悦神悦志
宗白华对美的本质有这样的看法:美在生命,生命在精神,固美在精神。李吉林老师说,古诗词教学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美的同时,也应该担负着祖国传统古典文化美、精神美的传扬的重任。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古诗学习应该以课堂为中心,综合相关资源开展课后的深度阅读,将千年的古典文化美、精神美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镶嵌进孩童的生命。以《枫桥夜泊》为例,学完这首诗,我们一起去了解那场让张继心绪不宁,让唐朝繁华不再的安史之乱,以及那场战乱中的诗人和他们的诗。
王昌龄贬官湘西,李白为这位挚友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决定南下避难,西上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路上目睹百姓苦难的杜甫写出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得到赦免后,乘船东归与家人团聚时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完安史之乱,我们开始读离愁别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歌诵读会、诗情讲坛,学生们喜欢这样和诗的约会,古典文化的美在他们心里萌芽,生长……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孕育美、生成美、通向美的深处的场所。从表意走向深沉,从诗外走向诗内,从课内走向课外……入情入境、由浅入深的古诗梯度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诗情与童心在美的氛围中交织,儿童的诗心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读、品、赏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