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歌曲的三种唱法
——声乐教学有感
2016-04-14江西省龙南县老年大学胡宏胜
□江西省龙南县老年大学 胡宏胜
把握好歌曲的三种唱法
——声乐教学有感
□江西省龙南县老年大学胡宏胜
根据笔者声乐教学的实践,认为老年学员对所唱歌曲的各种情感基调了解以后,应根据具体作品的音乐旋律风格、思想内容、民族语言特征和听众的欣赏习惯及心理状态确定发声方法。音色的表现不是一成不变的,现把三种唱法及歌曲的艺术风格简单介绍如下,以供老年大学声乐专业师生们交流借鉴:
一、合唱歌曲、颂歌、劳动歌曲、斗争歌曲、艺术歌曲及外国歌曲可采用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喉头位置较低,喉结下坐、喉咙上下前后一起“打开”,会厌软骨充分竖起,口腔后半部开度较大,口型以“竖”和“圆”为主,运用胸腹联合呼吸蓄气法,起音轻柔,气息始终由下而上冲击在上颚平面以上。人体共鸣腔、窦和头骨参与整体混合共鸣,嗓音始终含有“微颤”。声音着力点靠后,在共鸣的前提下吐字,吐字服从发音,咬字喷弹力小。此唱法圆润饱满,声音衔接平滑匀净,气声一致,声区统一、音域宽广,以柔为主,刚柔兼备,适合音色较暗的演唱风格。
二、民歌和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及抒情歌曲采用民族唱法的发声特点,咽腔口腔不过大地扩展,以保持民族语言的声音色彩。声音着力点靠前,声波在口腔的前上部引起振动,即在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至唇齿之间集中反射。喉咙前后打开,不强调会厌竖起和喉头向下,口腔壁和咽腔壁的肌肉处于积极状态,口型较扁,嘴巴向两边拉开,咬字方面发音服从吐字,把“字正”放在“腔圆”的前面。唱快速的民歌时,吐字的喷弹力较强,口咽腔内开度小,口腔的动作快而小;唱一般平静柔和的抒情歌曲时,有控制的丹田气息自下而上,声带边缘振动,音色柔和,音量较弱。总体声音明亮清脆、亲切甜美。
三、流行歌曲即通俗歌曲采用通俗唱法,口语化的演唱特征和自然发声的特点使歌曲对于演唱者来说没有门槛,内容日常生活化,属于贴近生活的艺术,演出形式具有群众性,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中低音区发音像平时说话般自然,嗓音亲切干净,以真声为主。对歌曲的念读重于声音的吐发,吐字上夸大唇舌动作,演唱朴实自然,潇洒不做作。对音色的要求不苛刻,可用直音、硬音、轻声、气声、沙哑声、假声等。唱高音时牙关自然打开,上腭上抬,上口盖抬起,喉咙打开,假声不渗入太多,使唱法保持通俗的生活化。气息采用逆运气,自上而下运行,声带局部振动,用喉咽腔、口腔、鼻腔共鸣,不用刻意制造共鸣空间。咬字吐字口语化,口型是扁的。
三种唱法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点。音色是由泛音的数量和强度的差异决定的,口腔共鸣器的不同形状与咽腔肌肉的柔韧程度都能影响音色。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提倡多种形态、不同层面和各种唱法相结合的创新,如民美唱法、民通唱法(包含融入的戏曲元素)和变通唱法等。三种唱法并不是泾渭分明,不可逾越的,演唱者既要根据自己的演唱特点形成单一的演唱方法,还应借鉴吸收其他唱法的艺术风格,以达到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从而使人耳目一新,让声乐艺术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