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探寻语言学习的奥秘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2016-04-14文/刘锋
文/刘 锋
在阅读教学中探寻语言学习的奥秘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有感
文/刘 锋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习得语言,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呢?笔者读《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深受启发,对语言学习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涵泳:在反复默读中学习语言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反复的朗读、默读能够读懂内容,读出语感,读出智慧。“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比老师讲出来的知识和能力更牢固而有意义。
在《在仙台》的教学中,于老师采用默读、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读懂课文,习得语言。比如,在读2-6节,理解鲁迅先生写“起初几本是线装;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这句话的作用的时候,于老师先是请学生“朗读疏通大意”,然后是根据提出的问题“一边想,一边读”;当学生没有体会出来的时候,再次提出“再读再体会,相信你一定会看出来的,大家细细品一品。”就这样,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反复玩味,终于,学生自己体会出来了。然后,于老师在指导理解“翻刻”以后说“读读这句话你就明白了”,果然,学生就读出来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还原: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
鲁迅先生的文章,既难读,又难教。怎样才能恰当地理解内容,学习语言,上出语文味呢?孙绍振先生提出语文学习克服表面滑行的方法:“还原”和“比较”。我们可以通过还原语言情境,以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物以稀为贵”的时候,就采取了还原语境的方法。首先,于老师是从“我到仙台也颇受到这样优待”入手,引导讨论还原当时的社会情境,学生很容易理解到“鲁迅受到的优待是因为这里只有他一个中国学生,物以稀为贵”。学生能够运用“物以稀为贵”就是因为这个语言环境的还原,然后把这个语境扩大到“胶菜”和“龙舌兰”的理解上,这样把语言运用的情境还原出来,学生自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透彻理解语言。
在教学为什么“鲁迅先生看到讲义时感到不安”的时候,学生感到有些困难,这个时候,于老师联系学生的实际,“如果你的作业本发下来一看错那么多,而且老师都用红笔一一改过来了,你会怎么想呢”这样的一个引导,其实,就是再次还原了鲁迅先生运用语言的环境,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有了入情入境的感觉,很快就能对语言有了深刻的理解。
示范:在模仿中学习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给学生以引导,示范,解惑,完成为师的责任,让学生在模仿中也能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于老师在教学《在仙台》时,两处范读堪称经典。解释“抑扬”这个词语的时候,于老师没有让学生去从字面上理解,而是范读了“我因为听说中国人很敬重鬼的”这一段,读得有快有慢,声调有高有低,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能自然理解到“抑扬”的意思,然后就是饶有兴趣地练习读。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模仿到的不仅仅是腔调和形式,更深层次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子的感悟。同时,于老师指导了读的方法:读人物对话时,一定不要忘了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指导和示范之下,学生读起来,体会好了,入情了,读得就和以前不一样了,而这样读的本领也将积累到学生的身上,然后迁移到其他的语言朗读上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作为老师,我们的主导作用一定也不能弱化,我们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引领、示范和指导。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教学要时刻想着怎样利用文本,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发展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