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规律是《旅游地理》教材体系的灵魂
2016-04-14苏理宏
文/苏理宏
地理规律是《旅游地理》教材体系的灵魂
文/苏理宏
旅游地理是研究人们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旅游资源多样性、地域分布的复杂性,使得中职教材《旅游地理》虽然经数次修改,但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记的问题仍旧困扰着师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笔者与同行交流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陷入对这一现状的思索:为什么世人常向往喜爱旅游活动,但当它进入教材却使我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感受到苦涩呢?
地理学科分为自然、人文两类别,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分类上属于人文地理范畴。属于地理学科的分支体系的旅游地理也有自己的从属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地理规律,忘却了这个规律,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就变成了无魂之体,呈现出杂乱、无序状态。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就不足为怪了。
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形成和演变发展的规律,旅游地理的研究主体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结晶,包括历史古迹、古人类遗迹、古建筑和宗教、民俗、民间传说等。随着人类在地球表层活动日益广泛和深入,地球表面几乎难以找到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此而言,旅游资源一般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渗透的整合体,从而形成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旅游景观。单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不多的,因此,在旅游景观教学中我们可以按地理规律对混杂的描述进行条理归纳,以达到老师轻松教、学生开心学的效果。下面,我就旅游资源中“地貌”为例,对旅游景观描述中的地理要素做出归纳,以体现地理规律在旅游地理的应用。
以地貌为主体的景观教学要点通常是由以下7个地理要素构成:
一是景观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从经纬度可以推断出现在景观自然类型应属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地等景观;从海陆位置可以推断出距离海洋远近及大陆两侧洋流性质等,进而得知景观干湿状况。
二是景观的海拔高度。地势高峻、垂直高差大的山体植被呈垂直地带分布的演变。如: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三是景观地质成因。地貌成因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可使地表抬升、断裂、沉降;岩浆运动可形成火山锥、地表熔岩。如:云南省腾冲火山锥群,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等。外力作用的主力为风力、流水,风力、流水通过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过程,可形成沙丘、风蚀蘑菇、峡谷、海滩、石林、土林等景观。
四是气候和天气往往形成具有旅游价值的胜景。如热带气候地带是避寒的佳境,我国海南岛、广西的北海;高原、高山、高纬度地带是避暑胜地,如我国云贵高原昆明、黄山、庐山。此外,瞬间出现和消逝的气象胜景,也可以增加景观神秘色彩,如湖北武当山天柱山雨后“武当叠影”、山东蓬莱长岛“海市蜃楼”等。
五是水文景观,如山体中清澈的溪流,甘甜的泉水,具有形、声、色三态变化的瀑布,地表不可多得的温泉等,都能使景观增添不少活性和灵性。
六是生物资源。这是具有较高观赏和科考研究价值的资源,它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特别是珍稀的生物资源往往是牵动人们前往旅游的动因。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雨林,云南景东黑冠长臂猿集聚地等。
七是人类活动。这主要包括历史古迹、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遗址、民俗与风貌及民间传说,这些都是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主要内涵。
当然,也不是所有旅游景观都要把7个地理要素均涉及,对不同旅游景观应该选择不同地理要素来重点叙述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总之,只要我们抓住《旅游地理》教材中地理规律这一灵魂,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