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行者邓成彬:在行走中感受创作的力量

2016-04-14罗红霞受访者提供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沙坪坝区

文/本刊记者 罗红霞 图/受访者提供



诗行者邓成彬:在行走中感受创作的力量

文/本刊记者 罗红霞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邓成彬,1967年6月生,四川省达州市人,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副馆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沙坪坝区文联副主席、沙坪坝区作家协会主席。曾被评为沙坪坝区2012年度“宣传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沙坪坝区首届“青年文化人才”。

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等数百家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数千件,达300多万字。出版诗集《走近太阳》、歌词集《一起精彩》、散文集《山不转水转》等多部作品。作品收入《当代青年诗人抒情诗选》《中国幼儿文学年编》《中国儿歌大系》《中国当代歌词精选》等近百种权威选本,作品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转载。近年来以音乐文学创作为主,歌词千余首在《歌曲》《词刊》《儿童音乐》等全国核心刊物发表,大量作品谱曲演唱,在CCTV、北京卫视、四川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重庆卫视等播出。曾获省级“五个一工程奖”、“孙犁散文奖”、“鲁黎诗歌奖”、“晨钟奖”等数十项奖项。

冬日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向地面,三峡广场人流熙攘,此起彼伏的喧哗声渲染出了一片祥和的气息,温和的阳光掠过人来人往的人群,照在人们洋溢着幸福色彩的脸上。穿过人群,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在这里,我有幸见到沙坪坝文联副主席、文化馆副馆长邓成彬。他中等身高,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透过镜片,清楚可见那双有神的大眼里流露出的热情、谦逊、稳重和睿智……

“追逐心中的远方,那里的天边。天边不是一个阶段所看到的远方,天边不是终点。”

邓成彬自我描述,亲切,随和之下,骨子里流露的是他儒雅气质,以及对文学创作的韧劲儿。不拘泥于生活中条条款款的邓成彬渴望追寻自由的脉动,喜爱阅读,喜爱旅游,喜爱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他说,这是自己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背着行囊行走在路上的人,坚定的脚步也总能让他领略到人生前行的别样风景,纵然行走的过程时缓时骤,却始终没能让他停留前进的脚步,尽管风雨兼程,却始终不改他昂然前行的姿态。

用热情奏响诗意篇章

邓成彬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成长在被达州市命名为“诗歌之乡”的北山。巴山的风光,巴河的涟漪,诗乡的灵秀,从小便激起邓成彬对生活美的发现与认知,感受和抒写。浸润着家乡深厚文学底蕴的邓成彬受于同乡诗人梁上泉的感染,对于文学的由衷热爱以及创作热情无时无刻不叩击他的心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通过读书学习改变命运是多少人心存的愿景,邓成彬也自然成为在这梦想道路上的奔跑者。对于知识的渴求激发了邓成彬走出大巴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美好憧憬,当同年的孩子沉浸于玩耍中的欢乐时,邓成彬却偏爱望着远山静静地思考,享受着阅读带给他的愉悦感受。

基于对文学的由衷渴望,邓成彬读小学、中学时便惜时如金,手不离《新华字典》《成语词典》,持之以恒,烂熟于胸,有同学问他,他随口回答,大家夸他是一本活字典,老师们赞他才气过人。由于当时农村的贫穷闭塞,书本的缺乏成为邓成彬爱好阅读路上的一道屏障,为了能买上自己心爱的书籍,邓成彬时常把作为生活的粮食节约下来,卖掉去买书,他说:“对知识的渴望远远大于对食粮的渴求,知识的饥渴感更折磨自己。”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天资聪颖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让本具文学天赋的邓成彬在写作上逐渐崭露头角,同时也让他更加明确了人生前行的方向。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16岁那年,邓成彬开始发表诗歌处女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文化报》《散文诗》等百余家报刊发表。其诗集《走进太阳》、散文集《山不转水转》先后出版,作品上百次荣获全国、省、市各类创作奖。

1986年,社会教师职业的匮乏让师范毕业的邓成彬站在了教师的讲台上,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邓成彬不但坚持写作,还时常把新颖的教学理念与创新的写作方法带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与社会认知的能力。“ 教师应当有甘当人梯做铺路石的作用”,回忆起教学的经历,邓成彬脸上露出了不言而喻的幸福色彩。

岁月悠悠,诗情连绵,从教师走向公务员,再到沙坪坝区文联副主席、文化馆副馆长,角色的转换,却始终没有淡化邓成彬对于诗歌的热爱,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烈追求。他写诗、写词、写散文、写小说、写评论,写家乡的巴山、巴河、巴人,写家乡的风物风情,素材丰富,语言朴素生动,行笔流畅自然。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沾,无有不会,他的诗文也像那碑河水哗哗奔流,荡涤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用心灵放飞时代之歌

与其说诗人奉献给读者的是一个无关宏旨的生活细节,不如说邓成彬奉献给读者的是一个启人深思的哲理寓言。寓深刻哲学认知于细微末节的烘托之中,邓成彬的诗歌创作更体现了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活辩证法则。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读中学时发表处女作开始,在诗艺的追求上,邓成彬已跨过了三十多个年头。有一天,他感悟到诗不但可以发表在纸质媒体上供读者吟咏阅读,而且也可搬上舞台供大众表演或演唱,这个观念长期浸润于邓成彬头脑,使他开始执着地练习写起歌词来。他在2007年为歌词集《一起精彩》所写自序的标题“从诗到歌:更好地歌唱”有力地说明了邓成彬在追求歌词创作,是他竭力将诗歌的纸质媒体平面阅读转到舞台演出,转到动态化表演艺术的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是他诗歌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邓成彬的视野十分开阔,他的歌词或歌唱祖国,或赞美家乡,或呤咏爱情和亲情,或感悟生活与人生,题材多样而不拘一格,其自如的运笔,奔放的诗情无不紧叩读者心扉,让人心灵为之振奋,叹为观止。

展开邓成彬激情洋溢的词行,让人们仿佛看见的是他站在恢弘时代的前沿,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美好未来。在邓成彬的歌词中,山之精神不显露,以烟霞写之;春之华美不显现,以花草写之。情与景、意与境和谐统一,客观与主观相熔铸,情动于中,形于声色,有着艺术的内在生命,他始终将意境视为歌词艺术深层次的美,炼字精确,想象出奇,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词之一《中国梦想》在参加上海“我的中国梦”原创歌曲征集,从1000多首原创作品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荣膺金奖第一名。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在音乐会现场点评说:“与独唱作品相比,合唱作品更不易写,《中国梦想》歌词写出了老百姓朴实的梦,曲调没有落入一些合唱作品常陷的俗套……”

除了歌颂祖国,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生是邓成彬歌词题材开拓的又一选择。长期受基层民众生活的习染,让他爱上了那朴实而勤劳的山乡父老,所以他无论写诗还是写歌词,都离不开对于草根情怀的歌吟,就像画家罗中立歌颂他笔下的《父亲》那样,邓成彬也将永远为自己的山乡父老而歌唱。他写《大山里有一位老人》:“他已经变成一棵大树,在大山里深深地扎根……他就是一棵挺拔的树,融进了远山绿色的风景。”

邓成彬形象、凝练、深刻的语言在他的歌词中随处可见,可以信手拈来,起到提神运气的作用,他的歌词总能给我们带来诗的美感和深刻的哲理感动。他创作出来的歌词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平中见奇,优美隽永,细细品味,真是“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用真情抒写多彩人生

如果说邓成彬的诗歌创作给了我们一场美妙的视觉盛宴,那么他的群文工作却留给大家的是深深的感动。2009年10月,邓成彬被引进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工作,担任业务副馆长,同时兼任文联副主席,如今六年时间过去,在做好基层文化文艺工作中,邓成彬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他说:做好群文工作,就是以一颗高度的责任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而自己只是在当好“群文工作的组织者、群众文艺的创作者、文化服务志愿者”路上努力前行的践行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邓成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勇于实践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每年在组织重大节庆群众文化活动、馆办文艺团队下基层演出,配合全国、全市重大赛事活动的开展,组织参加文艺展演、乡村文艺汇演、社区文化节等全国、全市的重大活动本职工作上做出了由点到面的全面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沙区文化馆屡获全国文明单位等殊荣,2015年,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馆。

作为一名业务干部,一名业余作家,邓成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其歌词千余首在《歌曲》《词刊》《儿童音乐》等全国核心刊物发表,大量作品被谱曲演唱;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邓成彬经常身先士卒,组织志愿者长期深入基层,开展送演出、春联、全家福摄影、开展文艺辅导培训、举办文艺梦想课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活动,数年如一日,邓成彬长期坚持义务主持沙区文学沙龙活动,深入基层指导街镇文化活动、社区文艺队伍,辅导业余作者,举办主题讲座等,真正发挥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唱的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邓成彬,这位气质儒雅、理性睿智的词作家,正像勤奋的庄稼人一样执著地耕耘在词苑,跨越于传统与现代,行走于诗与歌之间,以诗言志,以词言道,呕心沥血,春华秋实,践行着“诗”、“歌”的重新结盟,大同回归。 我们期待邓成彬以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的精神,依然脚踩坚实的大地,放飞音乐的梦想,拓展出一方更文艺的天空,收获更多丰硕的成果,谱写出更华彩的时代乐章!

邓成彬优秀作品选

最美的人

不用找寻,因为你没有什么不同;

不用多问,因为我们早就心心相通。

无论手上是否长满老茧,

一样把握着生活的脉动;

无论脸上是否扑满灰尘,

一样绽放着美丽的笑容。

坚定的眼神写着忠诚,

密密的皱纹藏着艰辛。

生活有你才美好,

我的姐妹弟兄,好想看看你,

你却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何必追踪,因为你就在我们当中;

何必评说,因为你的故事我们都懂。

不管脚底是否沾着泥泞,

一样踏上了探索的征程;

不管肩头是否挑着风雪,

一样承载着创造的光荣。

朴素的话语令人感动,

奔忙的身影来去匆匆。

你就是最美的人,

我的姐妹弟兄,握握你的手,

你又默默追逐自己的梦!

猜你喜欢

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科协与奉节县科协联合海智专家助力乡村振兴
论沙坪坝区全面推行河长制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重庆市沙坪坝区1951—2020年降水分析
在抗疫中发展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
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康养行业发展情况
沙坪坝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碎》设计素描
《桎梏》综合材料设计
创甲路上奋力前行的沙坪坝区中医院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沙坪坝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