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双教师授课模式探索

2016-04-14王新兵田晓华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容教学模式课程

王新兵, 田晓华, 钱 良, 刘 涛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工程系, 上海 200240)

“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双教师授课模式探索

王新兵, 田晓华, 钱 良, 刘 涛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工程系, 上海 200240)

本文结合“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特点,对“双教师授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简要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教师间沟通不畅等潜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间应当加强沟通合作。该授课模式可以在不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无线通信;移动网络;教学探索

0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多名教师合上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其中尤以两名教师最为常见,被称之为“双教师授课”[1-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两名教师共同讨论设计课程架构、根据各自的专长分配教学内容,进而形成一种互相合作、共同提升的共赢关系。

“双教师授课”模式有利于弥补单一教师授课的局限,增强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同时,由于其灵活性,该模式为授课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提供了方便,因此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由于不同教师之间缺乏足够交流,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给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之间必须加强沟通交流,以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结合“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阐述并分析了“双教师授课”模式的具体安排、改进方案、学生反馈结果等,为同类课程提供参考。

1 “双教师授课”教学模式

“双教师授课”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两名教师间的合作互补,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研结合方面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

这种授课模式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具有如下优点:

(1)该教学模式中,同时存在着“师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形态。教师之间互相补充,互相激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课堂体验。

(2)教师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大学教师往往教学、科研并重,这可以通过“双教师授课”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解决,这种模式特有的灵活性可以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合理安排时间提供方便,同时有效的促进了教研结合的开展[4,5]。

然而,教师之间如何协调安排、紧密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双教师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以“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为例,具体描述“双教师授课”模式的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

2 课程概况及教师安排

“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是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授课对象为该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课程主要讲授无线网络的基本传输技术、网络架构及主流传输网络协议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不同于本科基础类课程,授课内容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并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与产业、科研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无线通信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当前产业水平、科研热点要有所了解。因此采取了“双教师授课”的模式。两名授课教师具有相同的专业背景,但各自的具体研究方向有所差异。以我校2014至2015学年第二学期“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为例,一位教师主要讲授无线网络的性能分析,如网络容量、时延分析等;另一位教师则侧重于无线系统开发,如室内定位、智能交通网络等。该课程为4学分制,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14学时。

(1)理论学习部分。主要参考教材是《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讲授无线网络中的一些基本传输技术以及架构,另外,在此基础上适当增设一些专业内容,保证与当前产业发展技术紧密结合[6];

(2)实验部分。包含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开放型实验三类,实验内容不仅涉及传统的NS2软件网络仿真,还包含Android、SDN等新兴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双教师授课”模式中的 “共同授课”,既包括一般的分工、分时教学,也包括“同堂教学”,即两位教师同时走入课堂。16个教学周中,具体课程安排以及内容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进度安排表

其中,理论学习部分包括基础内容以及拓展内容两部分:①基础内容部分,两位教师按照均匀分配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授课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的基本技术、移动组网方式等;②拓展内容部分,由两位教师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分别进行授课,以专题的形式开展,该部分主要侧重与当前产业技术的结合,让学生对无线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产业水平有所了解。另外,在最后的答辩环节,两名教师同时走入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综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多元学习能力。

基础内容部分,两位教师的授课过程相对独立,各自负责其中几个章节的讲授。拓展内容部分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以2014至2015学年第二学期为例,一位教师着重讲解随机网络的时空观,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节点分布对网络容量、延迟的影响;另一位教师着重讲解了互联网中的几种新兴技术,如众包机制、室内定位、软件定义无线电等。在该部分中,两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分别授课,所授内容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使学生对“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内容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掌握。

课程考核方面,充分考虑课堂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本课程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取决于学生出勤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质量;最终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测试成绩或答辩成绩决定。整个打分过程中,两位教师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3 教师间交流合作

为了克服“双教师授课”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两位教师之间授课内容结合不够紧密造成课程脱节分化,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困难。必须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授课过程中,两位教师的合作交流在“备课”、“授课”以及“总结”三个阶段都有体现。

(1)备课阶段。两名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根据自身的研究领域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并保证对课程的整体把握。

(2)授课阶段。在“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中,为了保证课程紧密结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要求两名教师互相旁听对方授课。具体实施情况为:在一个学期中,要求一名教师至少旁听另一名教师讲课4次,其中基础内容部分以及拓展内容部分各2次。在旁听结束后,要求旁听教师对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授课教师进行改进提高。

(3)总结阶段。在课程结束之后,要求两名教师共同进行总结讨论。对课程完成情况、与预期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思考教学分工的合理性,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授课过程中的教师互相旁听,充分保证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效果。

当然,教师互相旁听机制也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旁听课程增加了教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负担。因此,在该机制具体实施时,如何听课、听课数量等方面需要结合课程特点认真考量,在保证交流的同时又要避免教师课程负荷过大,造成负面情绪。在本门课程中,要求每位教师共计旁听4次课,其中基础内容部分以及拓展内容部分各2次,这种设置主要考虑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基础内容部分:该部分的课时安排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三。该部分的授课内容主要基于教材,内容相对确定,不容易出现教学脱节的情况,因此只安排2次旁听即可。这部分内容的旁听,主要侧重教学方法的提高。旁听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视角感受课堂教学情况,得到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改进教学,并可针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拓展内容部分:该部分的课时安排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该部分所占课时较少,但由于授课内容主要由教师自己确定,由于两名教师的侧重方向

各有不同,容易出现内容衔接不够顺畅、相关性不够等问题。因此,虽然所占课时较少,仍然安排2次旁听。这部分内容的旁听,主要侧重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拓展部分以专题的形式开展,因此两名教师的授课内容关联度小,通过课程旁听,可以使教师对课程整体内容有较好的把握,避免教学内容脱节。

总的来说,教师间合作交流是保证“双教师授课”模式有效开展的必要措施,合理、适度地安排交流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尽量减少教师的额外负担,实现学生、教师的双赢。

4 结语

本文基于“无线通信原理与移动网络”课程,提出了一种“双教师授课”模式。并就该模式的具体安排,改进方案以及教师间合作交流作了介绍。

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结束之后,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向全体学生发布了一项问卷调查来搜集整理学生对该课程实施这项改革的满意程度。该问卷调查以自愿、匿名的方式进行,确保了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性。问卷中,学生的满意程度采取五阶李克特量表形式进行统计,对于问题“我对该课程是满意的”,学生反馈情况具体如下:

59.2%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31.8%的学生表示“同意”,4.5%的学生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4.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以及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同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约91%)对于该课程实施的这项改革总体评价是满意的。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教师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对于教学效果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

[1] 付子堂. 构建“多师同堂”协同教学模式[N]. 北京: 中国教育报. 2013.2.

[2] 余越华.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管理方法探究[J]. 哈尔滨:继续教育研究. 2014,6:124-126.

[3] 田鹏,姚锐敏.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 武汉:科教导刊. 2011.4.

[4] 刘敏,杨帆,梅中磊.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关键因素探索 [J]. 南京:电气电子学报,2014,36(4):14-15.

[5] 余安喜,何志华,杜湘瑜,李贵林. 科研实践进课堂教学方法与应用研究 [J]. 南京:电气电子学报,2014,36(4):59-61.

[6] T S. Rappapor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TR, 1996.

Exploration of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Mobile Network Course with Double Teachers

WANG Xin-bing, TIAN Xiao-hua, QIAN Liang, LIU Tao

(DepartmentofElectronicEngineering,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Net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approach with double teachers. We briefly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approach, and suggest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ll benefi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obile network; teaching exploration

2015-10-04;

2015-11-16

王新兵(1975-)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无线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E-mail:xwangb@sjfu.edu.cn

G420

A

1008-0686(2016)04-0006-03

猜你喜欢

内容教学模式课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主要内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