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护理在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应用体会
2016-04-14韩朝
韩朝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郑州 450000
保温护理在手术麻醉患者的临床应用体会
韩朝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保温护理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保持合理手术室内温度及湿度、毛毯铺盖加温及密切观查保温效果等常规保温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自动加温保温床及医用暖风机合理调节体温等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实施护理后患者术中的各项指标及术后患者的麻醉复苏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寒战次数、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术患者围术期有针对性的加强各项保温护理措施,密切观察保温效果,可有效提高手术及麻醉效果,降低麻醉风险,提升麻醉护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麻醉; 保温护理; 医用暖风机
体温恒定对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意义重大。手术中若患者体温降低,可发生寒战等现象,导致骨骼肌发生不规律收缩,增加心肌耗氧量,延长患者手术时间,增加术后苏醒时间等并发症风险[1]。除术前根据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式和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外,加强手术麻醉保温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获得良好预后,提升手术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2013-06 -2015-01间我院接收的80例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患者,男42例,女38例,年龄21~73岁,平均44.8岁,其中消化道肿瘤手术32例,妇产科肿瘤手术30例,骨科手术10例,其他手术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法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将手术室温度及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将患者吸入的氧气加湿加温,并且以被单等物品适时覆盖术区以外部位[3]。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强各项保温护理:术前护理人员用手术台自动温度加热设备行保温处理。术中严密监视体温变化,如体温较低,予患者加盖棉被等保温措施,减少患者热量散失。如体温>37.5 ℃,则停止加热措施。对于患者术中输注或冲洗液体,应提前做好保温处理,保持温度与患者体温相近,四肢远端可应用厚包裹、棉脚套、棉手套等覆盖,以维持血液良好循环。术后及时将气管导管上方连接上湿热交换器,保证患者呼吸道内温度恒定,同时术后对部分患者应用医用暖风机(型号:SN64968)放置被褥特定位置,护理人员设定自动温度范围,并密切观察。认真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寒战次数及术后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 等指标[4]。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手术中各指标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发生寒战次数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手术中各指标情况比较±s)
2.22组术后麻醉复苏指标比较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比较
3小结
提高保温效果。减少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同时缩短术后患者苏醒时间,利于术后顺利恢复[5]。我们本次对观察组在做好常规保温护理的前提下,应用手术台自动温度加热及医用暖风机等设备,并加强保温护理监测,规范各项手术护理操作,取得满意临床应用效果。但此次观察样本量较少,混杂性因素剔除不完全,同时临床影响患者体温波动因素众多,需今后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完善统计学方法,继续探索各项保温措施和效果。以期为临床手术保温护理的合理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4参考文献
[1]李旭霞.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4 (7):914-916.
[2]李丽萍. 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5,8 (5C):162-163.
[3]吴佳.保温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及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 3-5.
[4]宪虹.保温护理对 70 例手术室患者术中应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151-155.
[5]付莉,张萍,张戈,等.保温护理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12):2099-2102.
(收稿2015-11-2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77-8991(2016)01-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