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质性研究

2016-04-14梅洋,潘柳燕,陈露露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质性研究康复中心



广西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质性研究

梅洋,潘柳燕,陈露露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广西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调整管理布局,探索其顺利回归社会的新模式、新方法。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4名典型的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归类和提炼主题。归纳出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六个主题:戒毒动机、个人状态、管理模式、亲友态度、戒毒信心和其他。并得出结论,应该重视对戒毒康复人员积极心态的引导,完善康复中心的心理辅导管理模式,倡导提升社会群体的包容度。

关键词:康复中心;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质性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近年来明星吸毒案的不断曝光,防止复吸的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2014年全国累计新发现登记吸毒人员46.3万余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报到12.4万余名,全国三年未复吸的人员达到100.8万名,各项统计数据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5)。基于这种形势,关注康复中心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戒毒人员能否重新顺利地融入社会,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戒毒人员过往的吸毒行为触犯了社会大众坚守的道德底线,很容易遭到人们的谴责与排斥,因此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人群(韩美芳、李桂松、侯峰、李遵清,2011)。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带来很大的阻抗,甚至会产生泛化效应,导致或诱发戒毒人员出现心理健康危机,重新复吸或是卷入犯罪的恶性循环中。康复中心的建立,主要是针对即将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戒断对毒品的依赖,防止复吸(高鹏程、杨梅、刘雄文、李科生、李瑞、肖水源,2014)。以康复中心的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基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探讨康复中心在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防止复吸,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且从外部诱因的消退和戒毒人员内驱力的强化两个方面分析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更好地反映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陈向明,2001;孙晓娥,2001),实现康复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并对未来的戒毒康复教育提供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表1  受访者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康复中心的4名戒毒康复人员作为访谈对象,纳入的标准为:自愿参与心理健康访谈;对心理咨询有一定了解;经历脱毒治疗期、教育康复期、习艺巩固期,进入回归适应期的康复人员;戒毒的切身感受较为明显。质性研究样本量的确定标准为主题资料达到饱和,受访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二) 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访谈记录,拟定访谈提纲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访谈问题列举如下:什么原因使您愿意到中心来的?您目前的心理状况如何?主要有哪些想法和感受?康复中心的心理服务对您有哪些帮助等等。

2.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征得管理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对选取的戒毒康复人员开展25-30分钟的访谈。开始前,将访谈内容、目的以及保密条款向受访者说明,经同意后进行全程录音,以尽量保持资料的完整性与客观性。结束后,对每份录音及笔录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并逐字转化为文本。通过开放式编码、归类分析以及主题提炼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资料整理

首先分小组分别进行编码,将访谈提纲的主要框架、涉及的具体内容分别作为一级(A1-A9)和二级编码(N1-N30);其次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整合、筛选,以更好地确保访谈录音及笔录的客观性;最后制作编码表(见表2)。

(二)资料归类与分析

上述9个一级编码进行细分、范畴化和关联式编码,根据访谈内容代码建立各个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在访谈过程中没有具体涉及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只能依据受访者对理论的敏感性和认识来对这些微观因素进行归类判断,编码过程如下(见表3)。

(三)提炼主题

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反复阅读,在熟悉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基础上确立了六个主题(B1-B6):

表2 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编码表

表3 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范畴化处理

戒毒动机、个人状态、戒毒信心、管理模式、亲友态度和其他。

1.戒毒动机

受访康复人员都是自愿进入戒毒康复中心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入所动机积极向上。就主观方面而言,受访者表示对毒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内心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就客观方面而言,戒毒康复中心的环境比较单纯,适合康复人员在生理和心理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并且阻断来自外群体的攻击或诱惑。

2.个人状态

康复人员比较满意在康复中心的生活,在心情糟糕时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接受后续康复治疗的人员都经历过生理上的强制戒毒,之所以进入康复中心是想寻找强制戒毒与开放社会之间的过渡和缓冲阶段,让自己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管理下进一步适应社会,最终做到心理脱毒。

3.戒毒信心

访谈中采取刻度化的衡量标准,即用1-10分表示戒除毒瘾的信心程度,1分表示完全没信心,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访谈后发现,康复人员信心值保持在6-10分之间,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但遭受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时,还是可能选择复吸来缓解压力。

4.管理模式

目前戒毒康复中心的管理模式比较合理,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首先,这里形成了一套社区型开放式的自我管理模式,康复人员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其次,康复人员有一份带薪工作,可以赚取一定的工资和计分奖励;最后,康复人员存在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心理疏导服务或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

5.亲友态度

无论是亲人还是亲戚朋友,对受访者主动地戒除毒瘾行为表示支持和鼓励,态度也由以前的“看不起”、“扶不起”、“破罐子破摔”逐渐转变为“看今后表现”、“再给一次机会”等。

6.其他

康复人员在访谈最后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盼。受访者表示康复中心的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具有针对性且心理服务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元化;同时也希望经过这个“过渡阶段”的锻炼能够让自己顺利融入社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得到家庭的认可和接纳。

四、讨论

将这些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归类和提炼主题后,探索主题间的关联性,进行关联式编码得到3个主轴式编码(C1-C3):个人因素、管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旨在从这三方面着手,系统而全面地对今后的戒毒康复教育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一)培养积极心态,重建个人需要层次是关键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并且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亚伯拉罕·马斯洛, 2007;张昱、胡鹏,2015)。重建康复人员的需要层级需要立足基本需要,并在引导更高需要方面作出努力:对个人而言,帮助戒毒人员摒弃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努力提升自我需要层次的同时避免再次接触涉毒环境;对家庭而言,积极联系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为其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在家庭中的角色并提供家庭支持;对社会而言,鼓励康复人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去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地做义工以及开展戒毒公益宣传,用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自尊、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积极心态是强化戒毒康复人员个人价值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个人需要层次重建的关键。应该强化康复人员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应对方式,帮助他们:认识新生自己,划清与吸毒人群的界限;不断自我改变,积累和肯定自己积极向上的行为;进行厌恶联想,将毒品与身体摧残、家庭破坏、个人社会尊严被践踏等场面相联系;树立大局意识,勇敢承担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作出理性选择,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扶渠道,获得心理帮助和社会支持以走出困境。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1.立足管理制度的提升

今后的戒毒康复教育中,应在目前模拟自我管理的社区模式(覃永康、王英,2013)基础上作出改进:以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康复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逐步淡化劳动改造的工作性质,建立起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在保障康复人员基本需要的同时,也让其对自身的劳动价值有正确的评估;康复中心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取得联系,以上岗培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工作岗位,使康复人员顺利度过康复期后就可以直接上岗。这种双赢的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康复人员的心理困境,降低其复吸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的上岗培训成本,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2.加快心理服务的完善

目前康复中心心理服务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文化水平较低的康复人员来说,无法及时和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基于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康复中心心理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修建心理服务的专门场所并购买相应的心理咨询设备,不仅对于康复人员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和治疗,而且对于毒瘾依赖性方面的研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管理岗位,增置康复中心心理服务的相关岗位,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切实开展多元化的心理服务,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一位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真正从生理和心理上帮助康复人员走上正道(高云鹏,2011);丰富康复中心的书籍类别以及开展多样化的文娱活动,逐渐提升康复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三)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倡导提升社会群体的包容

社会舆论是指以社会公众为主体,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蕴藏着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马永清,2004)。当前,社会公众对吸毒行为的容忍度较低,加上社会舆论进行错误地宣传,是诱发康复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选择复吸的重要外因(刘晓滨、张诗茗、李东俊、顾馨中、梁燕、龚桂琴等,2008)。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需要以康复中心作为宣传的依托,改变家庭、社会大众以往的思维定势,不断增强社会群体的包容度,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曾伟,2011)。

社会大众对康复人员的固有负面印象,比如:吸毒人员是罪犯,不应得到宽恕;一旦吸毒,终生难以戒断;吸毒行为与违法犯罪形影相随;吸毒人员与艾滋病毒密切联系(李明琪、杨磐等,2012;杨玲、李鹏程,2007)等。这些标签化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社会大众缺乏对戒毒工作的全面了解,了解是提升社会大众包容度的基础,应该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心态帮助康复人员积极融入社会,形成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共识:及时向社会反馈康复人员改变的决心和行动,建立彼此信任的桥梁;多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协调家庭氛围,化解家庭矛盾;积极组织参与由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为一体的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启航工程”(莫水土、刘文杰,2012);宣传禁毒抓毒的有效力度,并在戒毒工作中形成有效的戒断方法;公安系统的诚信追踪档案对于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很好的预防和警示作用;戒毒管理机构对入所的吸毒人员进行体检后实施分类管理,并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和控制。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戒毒人员对康复场所的生活环境总体上感到满意,康复中心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心理脱毒,顺利回归社会;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自信心和责任心还有待提升;康复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更大作用;引领舆论宣传,提升社会群体的包容度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最终实现回归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中国禁毒报告[EB/OL].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5-03/25/content_32001667.htm. 2015-03-25.

[2]韩美芳,李桂松,侯峰等.吸毒者社会支持、认知和心理压力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 20(6):451—454.

[3]高鹏程,杨梅,刘雄文等.从吸毒到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戒毒心理过程的定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 22(5):812-815.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5]孙晓娥.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1(6):88-89.

[6]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 94.

[7]张昱,胡鹏.需求治理视角下吸毒人员社区康复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65-67.

[8]覃永康,王英.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2013,(9):74—78.

[9]高云鹏.戒毒者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17(4):199—201.

[10]马永清.试析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多元因素[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2):40—43.

[11]刘晓滨,张诗茗,李东俊等.海洛因依赖者人格特征[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432—433.

[12]曾伟.论我国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权利保障[J].广西社会科学,2011,(8):81—84.

[13]李明琪,杨磐.犯罪学标签理论的应然走向[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

[14]杨玲,李鹏程.吸毒者回归社会的过程:归属与认同的剥夺[J].心理学探新,2007,(2).

[15]莫水土,刘文杰.广西“启航工程”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N].人民公安报,2012, 6(4).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Detoxification Addicts in Rehabilitation Centre in Guangxi

MEI Yang, PAN Liu-yan, CHEN Lu-lu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detoxification addicts in rehabilitation center to adjust the layout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model and method to help them return to society smooth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belong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make a 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four detoxification addicts, interview data are used to sorting, coding, classification and refining themes. There’re six themes abou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detoxification addicts: the motivation of detoxification, the personal status, the management mode, the attitude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confidence of detoxification and others. The rehabilitation centre should cultivate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detoxification addicts, promote the management mode of rehabilitation center and enhance the tolerance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centre; detoxification addict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qualitativ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R74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6)01-0067-05

作者简介:梅洋(1991—),男,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劳教场所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研究”(12BSH058)。

收稿日期:2015—12—15

潘柳燕(1963—),女,广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陈露露(1990—),女,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质性研究康复中心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