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2016-04-14袁超

新课程·上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倍数因材施教分层

袁超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确保数学课堂能高效率的实现。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因材施教呢?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层次。比如,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层属于优等生,B层属于中等生,C层属于学困生。

其次,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目标后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例如,在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了下面几个层次,即:

C层:识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识记2、5、3的倍数特征。

B层:在C层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地总结出2、5、3倍数的特征。

A层:在B层的基础上,自主经历2、5、3倍数的探究过程,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出2、5、3的倍数,学会灵活应用归纳总结法。

三个层次的难度逐一增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体会到成功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之情。

再次,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还以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为例,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分层:

C层:选择的是讲授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目标。

B层:选择的是小组教学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D层:选择的是自主教学法,组织学生对2、5、3的倍数进行分析,自主找出其特征,以掌握目标。

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选择,给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目的就是要在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最后,我们还要对课后练习、课堂评价等环境进行分层,在此不再进行详细介绍。但是,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因材施教的作用,要借助分层教学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建宇.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94).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倍数因材施教分层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