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6-04-14尤友忠
尤友忠
摘 要:阐述了现阶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数学是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一门科目,就小学生而言,数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计算教学大多为简单的计算,没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这就导致计算课程的趣味性严重不足,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小学生的信心容易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计算能力降低。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口算速度慢以及缺乏灵活简便的运算方法。此外,由于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计算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理论联系实践予以了重视,旨在通过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并通过对数学计算的应用,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2.缺乏明确的概念
在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计算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难以讲清计算中的道理,仅仅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掌握,并进行反复练习进行巩固,希望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尽管能够以计算法则为依据进行运算,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算例,对运算法则生搬硬套,导致难以扩展知识的迁移范围,对于不同的情况难以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传统数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技能讲解上,没有对算例的掌握予以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只会算,却不知道原因,导致计算过程中存在知识性误差。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整百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之前的计算知识进行复习,并采用情境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予以启发,并进行相似题目的计算,通过计算之后,教师可以拓展训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同时也掌握了算理。
3.没有重视口算练习
作为计算的基础,口算对于数学计算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教师缺乏口算意识,对口算练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口算速度与正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导致实际计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此外,有的教师对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没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二者充分结合到一起。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不应采用“笔算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难以接受,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此外,还有的学生估算能力偏弱,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难以提高正确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进策略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意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以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通过调查蔬菜价格,并对买菜所用的花费进行计算,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作用。
2.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强调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算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以此使学习效果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对算法的多样化提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其旨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并通过思考使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算法多样化教学强调的是算法的多样化,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算法,并非算法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不同的算法,并对这些算法进行分析,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算法,并以此实现对算法的优化。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针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学得以优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冬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5(03).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