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6-04-13王颖
王颖
摘要:文章从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入手,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人才的需求以及现阶段高职院校移动互联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高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改革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1 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产业。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消费市场和最活跃的创新领域。有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移动业务收入达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28%;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10亿部,达到PC机的3倍;移动互联网重构了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与生态,全球应用程序下载次数累计超过5000亿;网络流量的激增更驱动LTE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移动通技术。它改变了娱乐、交通、餐饮、医疗、服装、旅游、支付等领域,改变和优化了.人们的生活。
2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情况
2.1 需求
近几年智能手机用户激增,除了PC机上的应用需要移植到手机上之外,还有因手机自身特性所引发的大量信息化需求,从而带动了市场对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以创新、创业引领产学研、以产学研促进创新、创业为主线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继出现。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一项业务。为了适应与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学校在自己原有的专业中引入了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的机会。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发展比在北方的发展要早和快很多,所以在这些城市的一些高职院校大概在4年前就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进行教学。比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且毕业生在工作方面也有很好的反响。
在辽宁省的高职学校中,移动互联网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一部分学校有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相关专业,而大部分学校还是把此类课程加入到现有专业中,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来研究。
2.2 培养
高职高专学校肩负着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很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开始了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热潮。纷纷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或者在原有软件专业的基础上加设移动互联网的课程,想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但是这种看似满足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置单独的移动互联网专业,只是依托于原有的软件技术专业增加一些移动互联网的专业课程,并且减少了软件技术专业的一些其他公共或专业课程。
二是教师专业水平不限。面对移动互联网这门新兴的技术,高职学校的老师们也需要学习,一般都是自学,有条件的学校送老师出去培训学习几天,但这样的学习效果不佳,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和深入的学习时间,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现学现卖。再加上没有实际项目的开发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可想而知。
三是培养目标过高或不准确。给高职学生开设移动互联网课程,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学习目标。目标过高,课程设置过难会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软硬件设备投入不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学中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不再只是模拟器或手机等简单的设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的发展,教学中已经不能只局限于移动互联网,还需要加入_些物联网课程知识。需要使用的教学硬件设备也增多了。比如一些传感器、实验箱、智能小车和机器人等。每件设备的价格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硬件设备投入资金压力大。
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3.1 培养目标的设定
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技术已经不再是最为核心的,产品和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高职学生,移动互联网课程难度不要太大,培养目标不要设定太高。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标,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互联网应用的创意设计和技术的与时俱进。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大中型企业的机会很小,即使进入了大企业,也只是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想要发展到项目经理更是难上加难。即使在软件开发方向很有能力,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历也影响了他们仕途的发展。但是移动互联网给了当代大学生很多创业的机会,也有很多的移动互联方向的孵化基地,只要肯努力,思维够创新,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从做一些简单的策划、设计、美工、运营、推广等职业开始,有一定的开发经验后,再到大企业找到一份固定和轻松的工作并不是难事,这种模式是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学生普遍的一种就业模式。
3.2 培养模式
根据以上的院校现状分析发现,由学校单独进行学生的移动互联网课程的教学不能够达到好的培养效果,要探索采用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来完成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工作,实践操作能力部分由企业负责培养。由学校牵头,行业协会参与,邀请移动互联企业加盟,形成高职职教集团等形式。最好能够与这些企业签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项目开发中达到学习与锻炼的目的,而企业也会得到学生创造的工作价值。
培养计划的设定可以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个学期在学校内完成,并且在每个学期末由企业给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开发,教师参与辅导并学习的模式。中间2个学期在企业完成,先进行一些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再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际项目的实战。最后的1个学期在企业真正地上岗工作,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另外,学校教学过程中不能再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按课本教学、讲基础理论、以教师为主等教学方法,要采用一些新型的、适合高职移动互联课程的教学模式。高职移动互联专业学生的工作特点是进行一些程序功能模块的编写、修改或测试,就是在原有的项目基础上进行修改的情况多,而并非是将一个项目从始至终地编写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阅读代码或文档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每一堂课都是从分析项目、理解项目、阅读说明文档与需求分析、修改或编写程序代码片断、测试项目这几方面进行,新鲜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积累简单的项目经验。
4 实验及实训项目的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项目很重要,要贴近平时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又能囊括课程全部知识点和包含先进技术的项目。另外,在移动互联课程的基础上能再加入_些移动物联网的知识就更好了,因为现段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有很明显的融合趋势。综合以上所述,在教学中选择的教学项目要体现以下特点。
4.1 小实验亲生活
实验/实训项目新颖,亲近学生生活。目前市场上关于高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教学的书籍不多,其中几本虽然写的都是项目教学法,但是有的书中是由多个不同的小项目来讲解知识点的,项目特别分散,最终学完后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能做什么;还有的书中的项目实验案例不是学生平时总能接触到的,学生对这样的项目理解起来就很有难度,而且不容易理解的实验/实训项目学生根本就不会感兴趣;另外,有的书籍中所设计的项目根本就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
4.2 小实验大身材
一个项目囊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全部知识点,移动互联网采用音乐播放器项目进行教学,物联网中采用智能家居进行教学,其中的项目可以拆分,进行分课时练习和讲授,并且能够包括一学期所有的知识点,让学生知道学完本门课程后可以开发哪些项目,并且此类项目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意,开发出比手机QQ音乐播放器功能更强大的播放器。
4.3 小实验大作用
明确项目开发过程,积累项目开发经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一不看毕业生得到的证书,二不看毕业生在学校时的专业课成绩,只看其有没有开发项目的经验,所以在课上就用一些真实的项目进行开发,这样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方法,为学生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提高就业机会。
4.4 小实验真生活
将实验平台中的模拟实验变为现实,使用移动互联实验室中的实验箱可以完成一些物联网实验,比如一些传感器的实验,但那只是一个模拟。本项目中将设计一个真实的实训项目,实现使用手机或PAD终端远程控制真实的吸顶灯的实验,不仅可以控制灯的开/关,还可以调整灯的亮度。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实现自动窗帘、电器控制和智能监控等与建筑相关的智能家居实训项目。
5 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正走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建设仍在不断地改革和探索,现行的方式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检验。今后还需要时刻紧跟先进技术、市场热点与需求和国家政策,做好高职学校与移动互联企业的对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