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

2016-04-13徐春雨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

徐春雨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0 )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

徐春雨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100 )

摘要:2015年党中央出台“中国制造2025”,它是规划中国工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目的是要将中国制造业由大做强。使“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而“中国制造2025”宏伟愿景的实现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为适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着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过硬型人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高职院校;人才;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催生“中国制造2025”

“新常态”一词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首次提出,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GDP增长速度令世界叹为观止,平均增长9%的速度使我们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但是这种依靠政府政策拉动以及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已经达到了上限,随之出现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资源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浪费,甚至有些资源已经亮起了红灯,所以未来我国将降低GDP的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到2050年将降低到5%左右,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来实现。由此,先进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二)中国制造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

目前中国制造业现状“大而不强”,“大”体现在产业规模庞大,2014年全球500余种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这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具备了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所以“made in china”产品全球可见,它以物美价廉而著称,也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但是“马桶盖”风波以及中国居民利用“五一”、“十一”小长假出境旅游之机,抢购日货、韩货,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存在着一定压力,这个压力既来自高端制造业也来自中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压力表现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高端制造领域呈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趋势。中低端制造业也面临压力,一直以来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占相对优势,而近年来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降低资源、劳动力资本价值,挑战中国中低端制造业优势。有跨国资本已经考虑将工厂由中国迁至新兴国家。

应对压力,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执行“中国制造2025”,它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行动纲领。规划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实现制造业的升级。

二、 “中国制造2025”呼唤人才

对比发达国家工业建设,我们感受到了对人才的重视。例如德国的制造业,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德国制造”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就是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探究其成功的秘诀,很大因素在于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德国的技术工人培养归功于发达职业技术教育,德国长期坚持“双轨制”教育,将“学徒制”引用到职业教育,培养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打造了做工精良、质量可靠的高品质工业品。与此同时,美、日、法等国家也纷纷提出了实现再制造化战略。美国政府的美国毕业生计划(American Graduation Initiative),投入120亿美元,利用10年时间增加500万名社区学院毕业生;日本政府则调整技术工人聘用年限,一些中小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和有特殊技术的人才,可以聘用到70岁以上或直至本人提出辞职为止;法国出台了新老员工技能传承的补贴计划。

党中央在“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人才为本”服务于前四点基本方针,“创新驱动”需要人才,质量的把关在于人才,“绿色发展”的基础在于人才,机构的优化推进在于人才,所以说人才建设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保障,在规划中也指出了人才具体培养方向: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重视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急需的更是人才,高职院校肩负人才培养重任。但是,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满足需要值得深思。

三、“中国制造2025”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它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怎样的提升?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才支撑,纵观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从十一五到十二五高速增长,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输送,从汽车业、钢铁业、纺织装备制造业到船舶业等新兴产业。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的高职毕业生往往从事一线生产加工或中小型企业相对基础、比较低端的工作,毕业生的升值空间小。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高职教育绝大多数是专科层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尽管我国也在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职业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升值空间,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努力。所以以下几个方面将是调整的方向。

(一)综合职业能力型人才

“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工简单或重复性劳动。劳动力得到了解放,“中国制造”将向“中国智造”转变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厂里的员工不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产品创新的策划者、管理者将是炙手可热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 不但需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塑造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探索性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的交流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批判性研究性的思维能力、高效率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有目的地引导、教育、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增强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培育创新型人才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在改变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以及智能化制造模式无一不是创新成果。但目前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例如目前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是其中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而且其他行业中,依赖进口程度更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以及机器人等。以上都源自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实践,高职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增加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内容,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更多地通过实践教学进行传授,再通过生产第一线去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向传统质问,敢于向传统挑战。

(三)打造技术技能过硬人才

分析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不多,品牌能够说明的是过硬的质量。对比于德国,德国制造的最大特点就是质量,在德国汉诺威国际物流技术展览台上标有“凡是我们生产的产品都是可以永久使用的,不会坏!” 在中国被视作奢侈品的生活用品在德国则是普通而常见的。德国技术工人“工匠精神”一直传承下来,是其产品质量的保证。

2016年全国两会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品牌质量不但关系我国制造业前途命运,更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高职院校要把好人才观,将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输送到社会。

(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型人才

高职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就,不仅在于职业技能的突出,与之同等重要的是职业精神。很多知名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中,结合校企合作办学,邀请企业高层人士到学校座谈人才需求。据他们反映,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往往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并且很快掌握基本技术技能。但是通过长期观察,又会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欠缺吃苦耐劳、奉献精神。这在很大程度源自于家庭,为此,学校要在这一方面弥补不足。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高职学生。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可的具有职业特征的持续、稳定的价值观、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总和。它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学校首先应通过思政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侧重地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结合学生专业寻找行业领军人物,或者深入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开展校园文化宣传,邀请成功的学长学姐重回校园,分享岗位工作的心得体验。此外,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到工厂车间,体验现实的工作氛围,直接接受老同志的口传心授,效果将更为突出。

总之。“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职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升级,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让有创新能力、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在职场中大显身手,中国制造定能由大做强,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国发[2015]28号,2015-05-08.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 教高[2000]2号,2000-1-17.

[3]程宇.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40-43.

[4]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5]于志晶.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7):10-24.

[6]李 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7]丁晓燕,于茜,姜慧琳.中国制造2025中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2015(10):162-163.

(责任编辑:李爱民)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ositio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de in China 2025"

XU Chunyu

( Qinhua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Qinhuangdao, Hebei 066001, China )

Abstract:In 2015,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sued the "Made in China 2025", it is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y over the next decade blueprint, the purpose is to change the China's manufacturing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How to make the "made in China" to "high quality manufacture and boutique" is to solve the key ele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grand vision, which is talent. How to adapt to the times changes constantly and adjust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should focus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and and do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competency-based talents, innovative talents, technical skills high talented perso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highly integrated type.

Key words:made in China 2025;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徐春雨(1981-),女,河北黄骅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3-0032-03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