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救国主义思想及实践探析

2016-04-13杨柠聪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孙中山

杨柠聪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海淀 100091)

孙中山救国主义思想及实践探析

杨柠聪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海淀100091)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外有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内有封建主义对人民的压迫。为了实现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孙中山不仅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革命殚精竭虑,还为救国理论的探索和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实际建设鞠躬尽瘁。在孙中山15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和小康社会将要全面建成之际,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救国主义思想,学习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孙中山;振兴中华;救国主义

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孙中山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而本文旨在探索孙中山救国主义思想内容及其实践本身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并希望通过研究、学习和继承其救国主义精神,最大限度地把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1](P311)。显然,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最忠实继承者,也是孙中山“振兴中华”中国梦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一、救国主义之思想

孙中山虽是一位“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的农家之弟[2](P25)。但年轻时,他有幸在檀香山英国圣公会学校,香港黄仁书院和香港西医书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别人看来,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一点获得财富并跻身上流社会,“但他却同穷人在一起,总是为穷人的利益牵肠挂肚”[3](P588)。孙中山在小时候就开始对满清政治感到不满,他十岁时就目睹了洋人在中国被抢劫的事实,并不禁为中国只有禁令,而没有法律保护人民财产的状况感到无奈。同时,也为天子纵容官吏苛税百姓而感到悲愤。1883年,他从檀香山返乡途中被清朝官吏勒索的经历,更让他萌生了改造中国政治的信念。1885年,中方在中法战争中战败后,孙中山正式决定着手研究救亡图存的道路,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4](P229)。而中国腐败的现实和他早期贫困的生活经历,以及西方先进的思想,比如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Henry George)在其著作《进步与贫困》中,所阐述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等,都给孙中山的救国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材料。经过后来几十年的不断总结和发展,孙中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国主义理论,并于1924年1月27日,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系统阐述。他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5](P1)。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信仰和力量。信仰三民主义就可以产生出极大的力量,而这种强大的力量就会让中国达到“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的目标[5](P1。

(一)民族主义。孙中山认为用武力造成的团体便是一个国家,而以人种、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几个天然力形成的团体便是一个民族。天然力和人为力相互作用形成进化力,进化力中的天然力对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人为的力。“这种人为的力,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政治力,一种是经济力。”[5](P14)帝国主义便是利用政治力和经济力去侵略别国的主义。而当时中华民族正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这种压迫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了摆脱这种危险,中华民族就应当恢复民族主义精神。“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它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5](P26)。在孙中山看来,要想恢复民族主义精神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知道自己处于极其危险的地位;另一个是要善于利用中国的固有的家族团体和宗族团体组成一个大的国族团体,聚合四万万人的力量去唤醒民族主义精神。而想唤醒民族主义精神,使国家变得强大,就不仅要坚持固有的道德,还要恢复固有的智识和能力。孙中山认为国家的强大“起初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发扬”[5](P58)。而诸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理念便是文化的一种。他曾批判当时横行于中国的新文化,让很多无所适从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抛弃”[5](P58)。而当一个中国强大之后,孙中山认为,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地位,还要对世界担负大的责任,这个责任便是要扶持弱小的民族,抵抗世界的帝国主义列强。因此,他认为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四万万人就要肩负起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的责任,用固有的道德与和平做基础,创就一个大同之治。而在后来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民族主义又明确确立了其两个方面的含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要求中华人民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自由独立于世界,从正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而后者也承认了中国各民族具有自决权,并明确了要想实现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就要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大地主与大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

(二)民权主义。孙中山认为:“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5](P69)民权归一般国民所共有,但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个人或团体和少数资产阶级除外。“国民不但有选举权,还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6](P120)。“民权运动之方式,规定于宪法”“以五权分立为原则,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5](P70)。而民权的作用“就是要来维持人类的生存”[6](P121)。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并不是外国人认为的思想不发达而不适用民权,而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权思想,是适用于民权的。随着民权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民应该逐渐将民权运用到中国革命,并建立起人民共和国而代替君主国。

(三)民生主义。孙中山曾回忆说:“如果不是出生在贫农家庭,我也许不会关心民生问题。”[7](P6)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5](P167)。“如果民生不遂,社会的文明就不能发达,经济组织就不能改良,道德就会退步,种种不平的事情将会随即发生”[5](P197)。“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5](P167)。但由于社会主义学说纷繁复杂,国人对此很难适从,加上欧美的社会主义学说并没有能很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孙中山则试图结合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现实,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办法。平均地权是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和地价税法,并对私人土地就价征税,必要时有权将其收买使用的政策;节制资本则是通过国家调控来避免私人资本企业影响国计民生的方法。要想通过这两个政策解决好中国的社会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因为,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社会各阶级中所遭受的痛苦是最深的。而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就要给予农民土地,并为其整修水利,让农民享人生之乐;其次,还要解决好产业工人的问题。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涌入,既给中国带来了早期的工业,也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工人。而要解决好工人问题,孙中山认为,国家就要为失业者制定劳工法,并对其广行救济,并建立养老、育儿、普及教育和周恤废疾等制度保障其合法权益。当然,孙中山认为,在“吾国今日之困难”“民穷财尽,举国枯涸”的情况下,“欲达真正国利民福之目的者”,除了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手段之外,非发展实业不可[8](P135)。若实业日益发展,则“收益日多,则教育、养老、救灾、治疗”“皆由实业发展之利益举办”,最终达到“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的目的。而要想发展实业,就要将“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力、矿油等,及社会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国家之公用”。同时,“现行之种种苛捐杂税,概当免除”。另外,他也从美国实业大王骆基化罗(今译为洛克菲勒)的成功经历中认识到:“发展实业之要素有四:曰劳力也、资本也、经营之才也,主顾之社会也”。但需要指出的是,他认为资本并非金钱,而是能制造产品的机器,也就是“资本即机器,机器即资本。”[8](P133)总之,在孙中山看来,实现民生是国家与社会的意义之所在。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也是孙中山的中国梦之一。

二、救国主义之实践

(一)理论实践。

1.是否革命。百日维新中,保皇派将自己打扮成为“爱国者”,宣传被统治的各族人民和满洲政府统治者的利害是一致的,鼓吹“革命者,破坏也”,怂恿众人不谈革命,不思革命。孙中山为了和保皇派划清政治思想方面的界限,指出保皇派“保异种而奴中华,非爱国,实害国也”,并通过《经同胞书》和《驳保皇书》两篇文章揭露保皇派“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谎言,阐释时满清政府使中国“要害之区尽失,发祥之地已亡”的事实,号召人民只有发奋为雄,大举革命,推倒残腐将死的满清政府。这样,百姓才能免于压迫之苦,国家才能免于瓜分之祸。

2.是否实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认为“中国今民智为萌芽时代”,汉人还无资格享有民权,也不能建立共和政体,只能实行君主立宪,并鼓吹满清政府实行的君主立宪是民主共和的必然阶段。孙中山则批判满清政府威行专制,民众不堪其苦,但所幸受世界民主风潮所激,“人智益增,物质发舒”,人民应当按“天赋人权”的道理去捍卫自己的权力,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并最终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政体国家。

3.是否平均地权。保皇派鼓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是完美无缺,不可侵犯的,如果社会革命,就会危害“国本”,保皇派还谩骂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为乞丐、流氓着想,若实行这种革命就会引起“下等社会”的骚乱,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甚至亡国。而孙中山则清醒地提出“文明之福祉,土地归国民平等享有”,“平均地权”是为了创造一个平等社会,不是破坏社会秩序,也不是为了部分人着想,而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实现人民幸福的必要方法。

(二)政治实践。

1.推翻封建帝制,建设共和民国。孙中山大学毕业后,在澳门从医被葡萄牙人排挤的经历,使其感受到由于国家贫弱而遭受外国凌辱的痛苦,于是,他下定决心从“医人”逐渐向“医国”转变。早期,在和坚持反清革命和改良主义的仁人志士交流中,孙中山也试图通过向满清政府上层提出建议来改革救国。1890年,他在《致郑藻如书》中建议“兴农会以倡革农桑业”、“立会设局以禁绝鸦片”和“兴学会设学校以普及教育”;又著《上李鸿章书》“为生民请命”。但都没能得到满清政府上层官僚的采纳和重视,这使得孙中山打消了满清统治阶级能自上而下地实行资本主义改良措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幻想,并毅然转向了以武力推翻满清政府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道路。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傀儡政府,埋葬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国,还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精神觉悟,为此后的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满清政府覆灭后,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并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封建君主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制度的诞生。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和《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其对内方针是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财政和内政的统一,对外方针是消除排外心理,持和平主义与世界各邦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并使中国重回国际舞台。但随着同盟会内部涣散和四分五裂,孙中山无力来集中整体力量来领导南京临时政府走向胜利。特别是临时政府的财政问题及来自党内部分人士和帝国主义列强要求其让位与袁世凯的压力,使新生的民国政府岌岌可危。因此,孙中山在1912年,2月13日,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从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化为泡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又在中国建立了起来,“中华民国”成为了一块空字招牌,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仍然使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2.联俄容共扶助工农。在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孙中山认识到借鉴他国革命成功经验和团结更多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0年秋,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使者维金斯基,并谈论了通过电台与苏俄建立联系的办法。同年6月,孙中山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玉林进行了三次长谈,探讨了在工人阶级中进行宣传群众运动和建设军官学校的必要性。而苏俄施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有相似之处,也让孙中山对苏俄有了新的认识,并希望通过联俄的方式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革命口号,并表明愿意联合孙中山的国民党建立民主主义战线,共同对抗本国的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1922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撮合下,孙中山接受了国共合作的建议,最终在1924年1月20日的国民党“一大”正式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重要任务。

(三)经济实践。孙中山认为,当推翻腐朽的满清政权,建立起中华民国以后,不仅应当致力于于国家政治建设,使国家赢得独立、解放和领土完整,还应当着手于经济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孙中山经过多年考察和借鉴他国的经验,对工农商业的建设都有较多的总结和规划。其主要的经济思想见于《实业计划》,主要内容有:1.规划利用个人企业和国家企业,建设以上海为基地的东方大港和以广州为基地的世界港,以及在大沽口和秦皇岛之间的深水不冻北方大港;2.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3.建设东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联结东方大港的东南铁路系统;联结四川、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的中国西南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为出发点建立北至漠河,西至伊犁、喀什葛尔等八条线路,并连接西伯利亚铁路的西北铁路系统;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央铁路系统等。4.整治和建立起扬子江沿线的水路和运河系统,以及沿海沿河的商埠及渔业港。5.发展与衣食住行及印刷相关的“衣服工业、粮食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及印刷工业等。6.发展炼铁制铁工厂,开采与工业相关的铁矿、煤矿、铜矿、油矿、特种矿等资源,并形成冶矿业和机器制造业共同发展的格局。7.用机器和科学的方法改良耕地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通过移民开垦边疆土地。总的来说,《实业计划》是孙中山把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改造为繁荣富强的经济大国的理论与经验总结。

(四)社会改良实践。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十分重视改革旧的社会风俗、风气。其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严禁鸦片。孙中山在颁布的《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中指出:鸦片在中国流通100多年,是极大的祸患,“小足以破业殒身,大足以亡国灭种”。他一方面通过颁布法令禁种、禁吸、禁售鸦片,呼吁“屏绝恶习,共作新民,永血亚东病夫之耻,常保中夏清明之风”[9](P115)。另一方面也通过向伦敦各大报纸呼吁,希望英国能够“停止不仁之贸易”。2.改变称呼。孙中山一向认为官员应该是“为众服务”的公仆,而不应该是“大人”“老爷”,他通过颁布《令内务部统治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宣布“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3.禁止买卖人口。孙中山在《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和《令广东都督严禁贩卖“猪仔”文》中指出,自从法国人权宣言之后,各国法律就遵从自由、平等、博爱之意,规定人类一律平等,无阶级之分。但在清朝,“政治不纲,民生憔悴”,很多人民流离失所,而不法商人将其“转贩外人,牛马同视、终年劳动、不得一饱”“草菅人命,漠不关心”[9](P252)。而泱泱民国“岂忍视同胞失所,不为拯救?”因此,下令不得再有买卖人口之事,违者将受到处罚,已签订买卖契约的,应当解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4.禁止刑讯逼供。孙中山认为,刑罚的程度能足以调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即可,不能苛政残暴。而刑罚的目的是在于维护国家的权威和保障公共的安全。民国司法要发展,人民生活要得到休养就必须避免刑讯逼供。而且“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并派专员进行巡视,如有再犯,就应当被夺取官职,交由司法处置。5.禁止赌博。孙中山曾多次要求内务部责成各省都督按照“无论何项赌博,一体禁除。凡人民游饮集会各场所一概不准重蹈赌博旧习。其店铺中有售卖各种赌具者,即著自行销毁,嗣后永远不准出售,责任各地方严密稽查。倘有违犯,各按现行律科罪,以绝赌风而肃民纪”的要求禁绝赌博。6.禁止缠足。孙中山认为:“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瘀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姓。”并且致使妇女“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9](P232)。为此,他颁布《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除旧布新,铲除此等恶俗,如有违禁者,也予其家属一定的惩罚。7.剪辫。孙中山在《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中指出辫子“易萃霉菌,足兹疾疬之媒,殊为伤生之具”,作为中华民国的新民,应该免去满清政府的“编发之制,腥膻之俗”,并“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8.废除跪拜之礼。跪拜之礼在孙中山看来是落后的封建习俗,它不符合资产阶级人权学说。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没有公开发布废除这种礼节的命令,但孙中山在当选临时大总统时向各省代表会议提出过废除跪拜礼的提议,将跪拜改为鞠躬,从此之后,鞠躬礼变得流行起来。

三、结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是孙中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孙中山不仅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而且还深入调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古今中外的著作,调查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从中吸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经验,并最终构成了他的救国主义理论——三民主义。他将三民主义指导革命运动,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斗争和失败,但总是毫不灰心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实践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理论,从而在客观上更好地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而当今把握孙中山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思想理念,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孙中山.三民主义[M].湖南:岳麓书社,2000.

[6]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宫崎寅藏.宫崎滔天论孙中山与黄兴[M].陈鹏仁,译.台北:正中书局,1977.

[8]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

[责任编辑王占峰]

D602

A

2095-0438(2016)09-0117-04

2016-05-03

杨柠聪(1992-),男,重庆武隆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关系论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