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4-13王盈秋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英语专业汉语语言

王盈秋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盈秋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

关键词

翻译是一种包括思维参与在内的语言活动,其中涉及两种语言和各种知识及技巧,需要将一种语言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情感、潜在态度、内容以及风格等用另一种语言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形式表达出来。[1]而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翻译能力的学习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是社会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开放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现在用人单位对于具备基本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真正懂得实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优秀的翻译人才却非常匮乏。因此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翻译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社会需求的翻译人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科性”的翻译,而是“专业+翻译”的翻译,这就对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翻译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996年1月英汉翻译题型才首次进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但并没有作为固定题型保留下来,其分值比例仅占5%。[2]在应试教育下,分值比率低、考试出现率低的翻译作为考试的盲点一直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因此,大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十分薄弱,单词不会译、句子乱译甚至误译的现象十分突出。然而在英语实际运用过程中,翻译却是重中之重。“翻译难”成为了很多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日常英语运用甚至是找工作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因此,在校期间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必要。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以及人才全面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

(一)英汉语言差异的盲区造成乱译

英汉翻译主要涉及到词与句的翻译。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在词汇层面上,我们发现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单个单词或是短语的含义,比如“大雪”汉译英为“heavy snow”;“a family tree”英译汉为“家谱”,但是还有部分学生采用直译导致译文出错,则把前者译为“big snow”,后者译为“一棵家庭树”。在句子层面上,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擅长句式的翻译,汉译英时发现汉语式英语比较明显,比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玩游戏。”汉译英为“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like playing games.”,这明显是一个病句,英语语法上是说不通的,应该去掉引导词“There are”只剩下一个谓语动词才对。再如,有些学生把“I won't go there unless you go,too”按照句子顺序英译汉为“我不去,除非你也去。”这不太符合汉语的语序,句意表达不清晰,易产生歧义。因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等进行排列的,故译为“你不去,我也不去”较为合理。这不同于比较灵活的英语语序,状语部分可前可后。由此可见,学生是因没有掌握英汉语言层面的差异,他们就会依据已掌握的,有限的经验或知识来推断原语句的语义,从而使得译句偏离了本来意思。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障碍导致误译

英汉文化差异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难”的重要原因。由于中西方生存条件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a Dear John letter”,大部分同学将这个短语错译成了“一封给亲爱的约翰的信”,这是个典型的因文化差异产生的非语言错误。其实“Dear John letter”这个典故源于二战时期,一般是指女性写给男性的绝交信。汉语文化学习者因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故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遇到障碍。再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询问对方姓名的问句“您贵姓?”我们中国人为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常在其姓前加上一个“贵”字,属于一种文化习惯,可英语中并无此说法。在问卷中,近一半的学生将“贵”直译成“honorable”,则全句译成“What is your honorable name?”这对西方人来说会感觉很别扭,因在英语中,通常直译成“What is your name?”或“May I know your name,please?”或“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即可。显而易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要想翻译出准确地道的译文也是不可能的。

(三)语言功底的薄弱使句子翻译刻板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句子翻译过于死板。很多大学生对于英语长句子、长对话的翻译,出现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的尴尬情况。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英译汉句子“They have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gardening.”在问卷调查中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它翻译成“他们发展了一个兴趣在园艺上。”从这个句子上,我们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对于单个单词的理解很准确,但是对于句子翻译似乎更接近于“直译”,这种刻板的翻译方式,导致翻译过后的句子语义不通顺,不流畅,缺少必要的修饰性,不符合汉语的惯用法。若进行必要的判断,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把语序进行必要的调整而组织语言,则译成“他们开始对园艺产生兴趣。”这就比较符合汉语的习惯。再如,汉译英“他能吃能睡。”假若按大部分同学直译的“He can eat and sleep”,译文就不能真正地将原汉语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实际上,原句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为“他身体健康,什么毛病也没有。”因此,要采用意译法译为“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则更为地道,且又能够忠实地表达出原句所蕴含的意思。可见,刻板的翻译不但不能让别人准确地理解,甚至会出现自己也无法理解的情况,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英语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翻译的思维能力

1.掌握英汉语言差异。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因此,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译者只有掌握英汉语言在词与句方面的差异,才具备基本的英汉双语翻译的思维能力。在词汇方面,汉语词汇注重对称和平衡,而英语词汇不注重对称性。比如,汉语中的“天生丽质”译成英语“beautiful”,英语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和正确。在句子方面,英语主语突出,汉语主题突出;英语常用无灵主语,汉语多用有灵主语;英语叙述多呈静态,汉语叙述多呈动态;英语组句多焦点透视,句式呈树式结构,汉语组句多散点透视,句式呈竹式结构;英语思维重逻辑,句式严谨规范,缺乏弹性,汉语思维重语感,句式长长短短,灵活多变。[3]这些差异给英汉互译带来一些困难。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译入语的思维能力。

2.重点培养英语思维。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双语翻译思维能力是英汉翻译学习的重中之重。具备一定的翻译思维是一切翻译学习的开始,也是基础。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思维较易把握,但英语思维则是重点。

首先,培养英语语感。语感的产生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开始。可以从模仿单词、句子开始,多听英美人士的讲话,要每天坚持听英语、看英文电影,多读英语文章,通过耳濡目染熟悉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和思维方式;还要加强英语背诵,通过背诵大量的英语句子和课文,在脑海中储存大量的信息,从而达到听能明白、说能脱口的程度。

其次,抓住语言交际的机会。无论是英语课堂还是日常生活中,凡是涉及到英语交际的场合都要珍惜,学生必须有强烈的动机和参与意识,积极进行英语思维,不仅注重个人的说话内容,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萌发英语思维。然后,再用英语回答问题,看图说话,描述情景等使自身的英语思维与表达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可以采用讲述故事、辩论与演讲等形式训练,使学生的英语思维与表达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长期坚持就会使学生摆脱母语影响,逐渐具备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积累非语言的知识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文化、民族的错综复杂的交际行为。[4]语言本身作为文化历史推进的一种产物,不同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印记。因此,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对语言及思维有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外,积累文化历史等非语言知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文化载体的习语因文化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独有的特色。若处理得当,翻译就会地道、准确。比如,调查问卷中出现的“black sheep”在美国俚语里是“害群之马”的含义,然而,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直接将其译成“黑山羊”。这就是对于英语文化的不了解所导致的。再如对“各位辛苦了!”,多数同学译为“You are too tired!”,这源于不了解英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以至于选择了错误的话语形式,则易导致误解和交际障碍。因此,学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以及历史的学习与积累。有了充分的非语言知识的积累,在翻译的时候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掌握翻译技巧及方法

翻译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是翻译学习的重要步骤。这些技巧是前人在不停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我们大有裨益。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单单掌握抽象的翻译理论远远不够,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翻译技能,必须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比如,词汇的移植法、增词法与减词法、词类的转换法、反译法、分译法和释义法等,句子翻译时的词序调整法、语态转换法等,[5]尤其是一些习语的翻译,采用异化法、归化法、折中法、略译法、补译法还是直译加注法,都要根据句子而定。无论是词、句的翻译还是跨文化习语的翻译,必须进行大量的操练,起初可以进行技巧的专项练习,然后,进行各种文体的操练,同时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最后,在文体的翻译中熟练运用翻译的技巧与方法,这能够帮助学生在翻译学习中更有计划性,更有目的性。当然,这会帮助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与分类,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按图索骥地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因此,只有充分掌握翻译中的技巧和方法,我们才能做到翻译学习的准确与轻松。

四、小结

伴随着国际化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市场对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学习方面的困惑与迷惘,对其不足与缺陷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了提高其翻译能力的对策,希望能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翻译学习和实践有一定的帮助,使其能够切实掌握英语翻译技能,从而在极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背景下能够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郭磊.大学生英语翻译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2]刘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考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张怡.将翻译教学引入高中英语课堂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邓佳.浅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翻译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4.

(责任编辑:彭琳琳)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于具备英语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未来的交际中对英语的运用游刃有余,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常见的翻译错误,总结出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升翻译能力的对策,旨在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对策

作者简介:王盈秋(1971-),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第七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辽宁省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5-ZD014)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3-1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汉语语言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