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

2016-04-13张爱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乐教米汤乐学

◎张爱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

◎张爱燕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内容丰富、应用广泛、韵味深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知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课本中有许多生活常识,这些字里行间的生活常识也正是作家们丰富阅历的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本上丰富生活常识传授给学生呢?让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也要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诠释课本,教与学生。但这些生活常识在教学中常常会被教师忽略。例如初中语文《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上角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到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这一段话,按老规矩,教学中把几个表示鲁迅看信过程中的动词做个交代就可以了。但我不满足于这些,而是在预习中布置一道思考题:“当鲁迅先生把空白毛边纸平放入带有一点碘酒的水里时为什么纸上立刻现出淡淡的字迹?”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书中交代空毛边纸是方志敏在狱中用米汤写的信,并鼓励学生弄清道理后,亲手试试。第二天,我刚到教室就被学生给团团围住,有几个学生还拿出“试验结果”表示他们实验成功!几个爱思考、爱动手的同学还大谈起操作经验来—什么米汤要浓点,字迹才清晰;什么写完字,一定要晾干;什么不光米汤可以用,面糊也很好……这时一位眼尖的学生突然发现有两份“试验”的字色不同:一份字色淡蓝,一份字色浓黑,就问我这是为什么?我没有给他作直接的回答,只是让他与亲手做实验的同学一起去探讨,并希望他们上课时能给出正确答案。上课了,我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指出:淀粉遇上碘酒会起化学反应,显现出蓝黑色。那为什么有时谈蓝,有时浓黑呢?我请课前做探讨的三位学生补充回答。他们的结论是:用米汤写的为淡蓝色,用面糊写的为浓黑色。我肯定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指出并非米汤与面糊的淀粉有不同性质,而是米汤的淀粉浓度较面糊的淀粉浓度低。在碘酒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淀粉浓度越高,反应后的颜色越深。说到这我又把问题转到课本上来,问道:“为什么鲁迅先生看到方志敏‘信’的字迹只是‘淡淡的’?”同学们马上推理并得出结论——方志敏写信的米汤很稀——可见他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他时刻没有忘记为党工作。至此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都去完成“实验”并让他们写下“实验”的经过,强调写作时注意动词的运用。整段课文内容讲解不到十分钟,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知识,还学会了动手,学会了思考。

二、乐教与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活动亦如此,应该做到“乐教”与“乐学”。“乐教”是指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或采用激发学生从学习中得到快慰和满足的心理反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施教行为,是体现“教为主导”的教学艺术水平的反映。“乐学”是指学生在教师“乐教”手段的主导下,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作享受的乐事,反映了学生从要学、会学到爱学的飞跃,是学习态度升华的标准。“乐教”是“乐学”的前提和条件,“乐学”是“乐教”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乐教”与“乐学”活动,对培养新型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乐教”与“乐学”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心情愉快,没有心理压力与负担,使注意力、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乐教”与“乐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打破思维定势,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打破思维定势,开拓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的确,在一些熟识的问题前,经验及常规的思考方式,能带领学生迅速地找寻到问题的答案。但这样的常规思维在难题面前却成为了一种束缚。学生一旦走进自己设定的思维框架中,便难以轻易地走出来,最后只能缴械投降。因此,思维定势反而成为了新思维、新方法开拓的一只“拦路虎”,只有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才能学得更多,活得更精彩。其次,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一道数学题目,往往有着许多种不同的解法,语文更是如此。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拥有自己合理的理解方式,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师所传授的一种特定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以前”“现在”“将来”的状况一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内在的奥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增长见识,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课外书籍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阅读可以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思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与方向思考问题,进而比较得出最合理和最可能成功的解决方案。同时,在遇到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使他们的思考更加完善。这样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可以放开思路,大胆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语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使新课程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曹月霞.寻求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D].苏州大学2009.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第二中学 336600)

猜你喜欢

乐教米汤乐学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哈尔滨冰雪之旅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吉林冬季之旅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