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2016-04-13冯宁
冯 宁
(安阳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冯宁
(安阳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的研究和应用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回顾教师期望效应的含义、传递过程和实现,探索教师期望效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课堂教学;期望效应的传递
教师期望效应亦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各布森(Jacobson)对其学生的一次教学实验。他们随机抽取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并有意告诉教师这是班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1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发展情况比其他学生进步得快。由于实验者向教师提供的信息,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期望,并产生了自我应验的效应,换言之,教师对学生的预设期望会传递给学生,学生亦会受其影响,进而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
1教师期望的传递与表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有差异的期望,这导致了教师区别行为的形成。国外学者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提出了多种教师区别对待模式,其中罗森塔尔的四因素模式最具代表性:课堂气氛方面: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途径为高期望学生创造出相对更为轻松、亲切的课堂氛围;教学反馈方面:相较于低期望值的学生,教师更多地、更积极地给予高期望学生授课反馈;教学输入方面:针对高期望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输入相对更丰富、更“i+1”的学习材料;课堂输出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高期望学生相对更多的机会输出信息。
为什么教师期望会导致教师区别对待?首先,教师控制感是产生教师区别对待的一个重要原因。相较于低期望值的学生,高期望学生更容易被教师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某一个学生的意外言语或行为可能会破坏课堂的连续性,进而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权威构成威胁,而低期望学生更可能引起这种问题的发生。因此,教师会无形中减少与低期望学生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不愿努力为低期望学生提供一个有情感支持的、良性的学习环境,甚至会控制他们的课堂活动。其次,教师产生区别对待的因素为是教师的教育有效感。大部分教师认为,高质量的教学对高成就的学生影响较大,对低成就的学生常常事倍功半。正因如此,教师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高成就的学生。除此之外,师生间的相似性、归因偏见等因素也会引发教师对高、低期望学生的不同对待。教师往往把高成就学生失败的原因归为情境因素,并尝试改变情境使高成就学生发挥出教师预设的“真实水平”,如当高成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会重复、提示、解释问题或者给予更多的等待时间,帮助高成就的学生完成[1];相反地,当低成就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往往会归因为学生自身能力欠缺,不会给他们足够的等待时间、提示和解释机会,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情景的改变无济于事。
教师期望的表达有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比较而言,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更重要的传递途径[2]。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教师表达态度的言语行为总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有意识地控制对低期望学生的言语伤害,非言语行为具有连续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连续不断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真实地表达出个人情感。学生从教师的隐含评价中,解读教师的不同期望与态度,并获得自我认知的信息。
2教师期望的激励与实现
教师期望被学生接收后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中介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期望价值理论认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3]。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一项任务时,他首先考虑的是在这项任务上我能否成功,跟这个问题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对其学业成就的控制感。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主宰学业成就时,尤其是成功的学业成就时,这种信念将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业成就的控制感可从三个角度研究:学生的自我概念、归因方式和自我效能。
自我概念即自己对自身行为、能力大小或价值观等所持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在罗森塔尔的教学测验中,期望效应的发挥是以学生改善归正的自我概念为中心的。由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无疑会影响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态度和评价体系。总体而言,得到教师肯定和认可的学生倾向于形成较为向上的自我概念、更为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更为主动的学习行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身或他人行动结果形成原因的知觉或推断。受教师行为的影响,接受教师高期望的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成功即表明自己有能力做好,失败则表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低期望学生,教师虽未直接指出学生没有能力取得成功,但他们可能通过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带有同情地对其失败做出反应,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和矫正性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正确归因,学生认为其失败是因能力的缺乏,成功则是偶然。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缺乏掌控性,认为自己没法控制学习成败,会放弃努力,而再次的失败只会让他们重复消极的归因过程,形成恶性循环。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身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固然与其学习成绩、性格、实践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但教师对学生预设的期望高低能够提高或者降低学生学习的信念。当教师认为学生有潜力时,会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并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这会在无形中带动学生提高自我信念;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会给予高期望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学生获得的成功体验越多,自我信念就越强。
3期望效应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3.1建立期望教育观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期望教育观,发挥期望的积极效应。期望教育观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潜能论之上的教育理念,即相信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潜能,更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从教学态度、要求、方式、评价等方面着手,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其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种“止于至善”的追求,是受教育者不断进步,不断靠近更高目标的过程。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潜能,都有不断向上的愿望,都有自控和自我调节的适应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积极的期望效应影响和促进学生。
3.2实现平等课堂
实现平等课堂,并非是让教师不论学生成绩、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生抱有相同的期望,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平等课堂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向所有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给所有学生以平等的待遇。建设平等课堂可以从提供机会、提供反馈和接近学生三个方面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高期望学生和低期望学生的机会分配是不均等的,这种不均等体现在课堂提问、个别辅导帮助以及等待时间等方面[4]。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是教师认为的“好学生”或者坐前排常常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低期望值学生因其自我信念不足,往往在课堂上表现不活跃,更易被教师忽略。第二,教师在课后应确保学生得到平等的帮助和辅导机会,教师要主动帮助低期望值学生,因为低期望值的学生缺乏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勇气。第三,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延长对低期望值学生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太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构思答案。延长等待时间既指教师提问后延长学生的思考时间,也指当某个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给全班学生2到3秒钟的时间对该生的回答进行思考。
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种任务后,学生都很期待并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但教师较倾向于为高期望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信息,低期望学生往往得到很少甚至得不到教师的反馈。不管学生是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教师都应及时给出具体有效的反馈意见。同时,教师在表扬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作出区分,因为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表扬进行思考与解释,能够把值得表扬的表扬与有教学目的的表扬区别开来。一般说来,教师对高成就学生的评价更关注任务内容,表扬或批评具有具体性和区别性的特点,学生亦可体会出教师的用心和关注;教师对低期望值学生的评价关注较多的是形式,区别性特征不强,这会让学生感觉评价不是真心的,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从而降低学生对反馈的重视程度[5]。平等课堂下的反馈强调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对高低不同期望值的学生给予同一性质的评价,并明确指出原因。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交流。倾听与课后交流是教师接近学生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学生发言的时候,走神或不认真倾听时,其面部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会非常明了地向学生暴露教师心不在焉的真相。一个平等的教师应该在倾听方面保持一致。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这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但也容易造成不平等现象,即教师跟某些学生有更多的交流而忽略了另一些学生。对此,教师应尽量不要常跟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进行过长时间的对话,可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于静.浅谈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10):27.
[2]徐小容,林克松.教师期望的课堂传递机制:教学设计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5):18.
[3]刘红霞,赵蔚,王龙静.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教师期望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J].远程教育, 2014(1):64.
[4]彭梅.课堂知识传递不均衡问题管窥[J].教学研究,2010(1):82.
[5]贺林茂,何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37.
(编辑:唐芳)
On Teacher Expectancy Effec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FENG N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yang 455000, 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 researchers have conducted a number of studies relating to teacher expectancy effe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its content,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func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er expectancy on the college-classroom instruction.
Keywords:teacher expectancy effect; classroom instruction; transfer expect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1-0134-03
作者简介:冯宁(1986—),女,河南安阳人,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
收稿日期: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