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高职财会教学问题探讨

2016-04-13王来根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措施高职

王来根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审计系,安徽 合肥23006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高职财会教学问题探讨

王来根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审计系,安徽 合肥230061)

摘要:应完整把握“工作过程”、建立校本教学模式、强化师资岗位体验、关注学生学习需求,针对性地采取岗位调研、优化实训方案、强化师资队伍,提升高职财会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财会教学;若干问题;措施

高职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单位,其在财会教学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职教理念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增加实训权重和拓展实训内容有效增强了高职学生对财会岗位的适应能力。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思路在高职财会教学中盛行,但由于在实践中易流于形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应立足自身独特性,围绕学生、学校与社会主客体,抓住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与高职教学的独特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体系已逐渐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这一理念很好地把握了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与以就业为驱动的高职教育相适应。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构建模仿于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德国良好的职教师资资源和健全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现实基础。我国高职财会专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国内劳动力要素市场正处于完善时期,过度“包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将适得其反。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提法是没有问题的,其应作为指导高职财会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论。但不少同行认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财会教学,应打破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以技能模块化作为教学单位”。笔者不赞成这一观点。高职的“高”字决定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机会体现在对学生进行财会技能培养的同时,为他们构建起未来岗位能力拓展的内驱动力,而内驱动力就是系统的财会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不仅不能抛弃理论知识体系,还应增强对“工作内容”的研究。空泛地解读“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职教理念推动下如何有效做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2.1完整把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财会岗位的工作过程具有逻辑连贯性,即会计原始凭证和制作会计分录—根据会计分录制作财务报表—根据财务报表完成财务分析。是否可以将此作为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工作过程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的,但需要使其具体化,使其能反映学生未来岗位的真实需要。因此,以上逻辑过程应成为基础教学内容,而拓展内容则需要通过就业岗位调研获取。这样一来,“工作过程”便实现了一般与具体的融合。

2.2建立校本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职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反复提到了校本要求。所谓校本要求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笔者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一切为了学生”的要求。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植入财会教学中需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存量下进行。这里的关键是实训教学环节。如何根据本校实际制订实训项目和实施方案以及怎样根据本校实际完善实训效果评价体系等,都是建立校本教学模式需破解的难题。

2.3强化师资岗位体验

德国职教师资优良,我国职教师资现状则是大多数财会专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企业岗位体验的经历。而具有企业财会岗位经历的人员大多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以专职教师的身份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职教理念下完善财会教学需两只脚走路,即校内师资培养和校外兼职教师引进。从现实状况出发,应把重心放在强化校内师资的岗位体验上。

2.4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在与财会专业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上都有明显提升。这就意味着,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有了显著的主观评价,不再一味地被动接受学校安排的一切。这种转变应引起高职财会专任教师的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予满足。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高职财会教学的具体对策

3.1加强专业岗位调研工作

要做到具体应用就需要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调研工作。为了收敛专业岗位的调研范围,应以本校财会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主线,侧重把握大概率下的岗位内容。调研要多管齐下,由专业所在院系、招生就业部门开展实地调研,并依托辅导员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及时访问往届毕业生。

3.2优化实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专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应着重优化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首先,在强调校内实训项目突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努力为学生模拟出财会岗位的工作氛围。具体实施办法为教师设置探究性任务,要求学生组建任务实施小组,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方案设计、会计电算化操作等途径完成任务[1]。校外实训方面应强化导师制,努力促使承接实训的企业和事务所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操作岗位,可从练基本功入手,如突出制作会计分录的实训项目。

3.3双管齐下培养师资队伍

在大力培养校内师资的同时还应努力构建一支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分工来看,校内师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校外兼职教师以实训操作教学为主。应加强专任师资的企业岗位体验感,在开展校外实训教学的时候,可以分批委派专任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并鼓励其参与到企业或事务所的财务管理项目中。通过参与增强教师的岗位体验感,可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如地、贴近实际地列举企业财务案例[2]。

3.4依托社团开设知识讲座

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统一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依托学生社团这一平台来实施。具体而言,财会院系应帮助学生组建“财会协会”等专业社团,并委派专业教师指导,定期开设财务知识讲座。开设讲座的教师可以是本校专任教师,也可以是校外兼职教师,这样就能弥补专业教学存在的刚性弊端。

4实证讨论

下文以会计电算化教学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中的“设计问题”“建立反馈”环节进行讨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对于系统流程提出了更多要求。会计信息的表现与反馈体现为代码化,代码的使用必须与财政部的相关规定一致。为了适应并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会计数据的传输也必须与网络环境的特性相一致。因此,会计电算化中的档案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4]。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会计档案管理”设计,诸如会计档案管理如何优化工作流程、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会计档案管理效率等问题,让学生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研究,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研究报告。立足岗位需求,根据岗位特点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为落脚点,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将学习从课堂带到课后,使课堂上的“学”与实践中的“用”有机统一,增强了学校教学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5结语

高职财会教学具有一般教学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独特性。高职财会教学既要借鉴一般教学的启发,也要立足自身独特性开展教学。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纳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应成为高职财会教学的一种参考,在实际运用中不应一味拘泥于理念的一般解释,需要与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郑翠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8): 255-256.

[2]周成彧.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22-23.

[3]袁庆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来自信阳师范学院的调查[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3(1):157-158.

(编辑:唐芳)

On Accounting Issu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Idea

WANG Lai-gen

(Audit Department of Anhui Audit College, 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four dimensions as the “working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based teaching model,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 job experien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taking measure as survey, optimizing training plan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s faculty so a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ccounting teaching;issue;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1-0129-03

作者简介:王来根(1963-),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zy134).

收稿日期:2015-12-06

猜你喜欢

措施高职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