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的视角教语文——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感悟

2016-04-13彭雨欣

教育家 2016年39期
关键词:果冻水母彩虹

文/彭雨欣

从儿童的视角教语文——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感悟

文/彭雨欣

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教会儿童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语言的不同形式去理解所表达的语言内容,进而把握表达的内容,感悟言语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言语的习惯。

笔者以为,想要儿童更好地习得语言,一定不能以教师对语言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每一个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对语言的处理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细细体会他们破解语言的独特密码。

语文教材作为普泛性的文本,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凭借,如果我们将文本本身看作一个个的葫芦,那么,儿童对文字的处理,犹如手工艺者对玉器的处理一般,将整体的葫芦切割、雕刻,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瓢,每一个儿童适合怎样的语言表达,只有他自己在无数次的语言实践中才能逐渐摸索出来。教师要做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模板,“依葫芦刻瓢”,而是提高他们“刻”的手艺,让每一个人习得精湛的语言技艺,尽可能开发大脑的语言区间,提高对语言的处理能力。

欣赏儿童对文本的解读

言语内容是儿童学习的文本信息资料。言语表达能力是指口头语言(说话、演讲、做报告)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对儿童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呢?在执教《黑眼睛的大红鱼》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海底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生物,你们最喜欢哪一种?

生:我喜欢文段的第一句话,“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生:因为水母像果冻一样美,我在生活中最喜欢吃果冻呀。

师:哈哈,不错,你通过水母的样子联想到果冻,思维很活跃。

生:老师,我也喜欢水母,因为我发现这只水母越看越像我在雨后见过的彩虹,我看到的彩虹不会动,但是这个彩色的水母,仿佛是移动的彩虹,真是漂亮极了。

师:你的描述可真美!尤其突出了水母颜色鲜艳的特点,老师要为你点个赞!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表达,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水母的这一句产生独特反应。句子本身就变成一个小石头,扑通一声,以各种飞旋的姿势落入学生大脑的语言区间,学生表述的内容就是这个“小石头”在空气中摩擦并且接触“水面”那一刹那的声音,我们可以从这些声音中寻觅到很多有关他们独特体验的“小秘密”。

例如第一个孩子喜欢水母是因为他联想到了他最喜欢的食物,说明这是一个对味觉有深刻记忆的孩子;第二个孩子喜欢的原因是她觉得彩色的水母像优雅飘飞的彩虹,此刻,视觉记忆给她带来的冲击最大。这两个孩子看似关注点不一样,但是同时都体现了自身生活体验的投射,将生活与文本相连接,从而产生对新的言语内容的喜爱。作为老师,一定要多加欣赏儿童的这种表述,尊重他们的表达。其实,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常常苦苦寻找的文本与生活的联结点,往往就藏匿在儿童发自内心的话语之中。

尊重儿童对语言的感悟

在片段一结束之后,我开始带领孩子们深入体会语言,于是有了片段二:

师:如果把“像彩虹果冻一般的”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的话这句话多没意思,这只水母就太一般般了。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如果没有“彩虹”,我们就无法知道这个水母是彩色的,而没有“果冻”,我们就不知道水母的样子,也不能体会出它是软软的。

师:你很有想法,你们说得真好。你们通过对内容句子意思表达,还能结合生活实际中的认识来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水母的形状和颜色,真是太了不起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运用了语感教学中“减一减”的方法,把句子最突出的比喻部分去掉,与原句进行对比,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其实,也可以直接跟孩子一起分析文本,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他们一定能毫不费力地答出,这种模式套在所有的比喻句教学中都合适,可是每一个比喻句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不是一个模式可以体现透彻的。

因此,我选择将对语言的分析放在一边,带着学生对语言进行品析,果然,学生能够针对这个比喻句的特点进行品味,抓住颜色和形状来表达,这也就是对比喻句“生动形象”特性的独特注解,学生才能在一个比喻句中品出不同的韵味,可见,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对语言的独特感悟。

激发儿童的个性表达

我们永远要百分之百相信孩子们想象力的强大。在引导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水母的美丽之后,我认为此时是一个很好的激发他们个性表达的契机,于是就有了片段三:

师:(陶醉地)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可真美啊!小黑肯定不止看到了这一种水母,此刻,假如你就是小黑,你能告诉我们你还看见了怎样的水母吗?

生:我看见了像斑点蘑菇样的水母。

生:我看见了像游泳健将一样的水母。

生:我看见了像发光的彩灯一样的水母。

这是句中的一个小型口语训练,在学完本段的六种生物之后,我抓住段末的省略号作为过渡,让孩子们关注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同时非常自然地展开课堂大讨论,这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高潮,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最密集之处,于是形成片段四:

师:小黑只看到了这些吗?

生:不是的。

师:你怎么看出来不是?

生:因为文段最后是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写出来。

师:你可真是火眼金睛,没错,标点符号能为我们传递很多信息。那么,你觉得小黑还会看见哪些稀奇古怪的生物呢?

生:我觉得有海星,有贝壳等等。

生:我觉得有海狗。

生:我觉得应该有小丑鱼,金枪鱼。

师:大家的海洋知识还真不少呢,没想出来的同学不要灰心,老师猜想小黑还会见到这些生物,来,一起看看这个相册集。

师:海底的生物真神奇呀!现在有没有同学能用“他看见了像___一样的___”这种句式帮小黑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生:他看见了像号角一样的海螺。

师:很好,你关注的是它的形状。

生:它看见了像鲜花一样的小丑鱼。

师:你关注的是它的颜色。

生:它看见了像火箭一样的乌贼。

师:你关注的是它的速度。你们都抓住了对象的特点来表达,真聪明!

在这两个片段中,我敏锐地抓住语言的训练契机,让学生尽可能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个性表达,正是他们的这些表述,让整节课变得丰富,拓展了文本的外延。

而这种表述也不是信马由缰、毫无依据的,我们知道,“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无非是别人写好的一个例句,凭借这些例子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言语表达的内容和不拘一格的表达形式,练就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技能,实属非一日之功”。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凭借教材文本中的例句作为言语内容,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时,尊重儿童语言表达特点、生活认知实际,结合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训练,以物想物,借物写物,以致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内容表达的形式之后,恰当地将自己的语言材料进行裁剪,以例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规范语言的习得,帮助和激发了儿童的个性表达。不难想象,课堂上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羽翼,展现自我语言特色时的那种争先恐后,好一番热闹景象!

当儿童对所学的教材文本内容有一定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并在内心进行“消化”时,结合语境让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语言训练,这是在课堂上对儿童的充分尊重,也是儿童的话语立场。

在《黑眼睛的大红鱼》的教学中,不论是品还是说,我都充分尊重儿童的话语立场。也正因此,文本才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儿童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最大的收获。

孩子们手里的都是同样的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前研读教材、运用教材时不能不立足于儿童的本身。只有和儿童一起去探究适合他们接受掌握的言语表达形式,巧妙地教他们把一个个的文本“葫芦”雕琢成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瓢”,才能丰富儿童的言语表达形式。

其实,不仅是在课堂上,孩子们在阅读、写作中习得语言时也有很多自己的独特体验与表达。作为老师,一定要小心呵护孩子们勇于表达真情实感的这份信心,充分尊重孩子们从他们的角度看到的语言世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八小学)

猜你喜欢

果冻水母彩虹
踩不碎的“超级果冻”
珊瑚和水母
水母奇观
急救果冻引起的窒息!
“永生”的水母
水母观察记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做“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