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彩课程体系 培育求真美丽少年
2016-04-13张文华
文/张文华
构建多彩课程体系 培育求真美丽少年
文/张文华
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西临风光柔美的密云水库,南临京承101国道。学校始建于1990年,于2001年原址翻建。学校下辖两所完小和三所幼儿园,在校学生1005名,计36个教学班。其中中心小学本部有24个教学班,825名在校学生,540名寄宿学生,是密云区最大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
2007年,学校吸纳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立足发展现状,提出了“新”求真教育办学理念。2015年,在新课程改革试验中,学校围绕整体育人的思想,以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实践育人为目标,认真分析学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新”求真教育又有了新的理解:何谓“真”,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才是真理、真实、正确和科学,以及由此体现的尚实尚勇的价值追求和学校精神。基于上述思考,经过充分的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新”求真教育的内涵。
学校核心价值:我是太师屯小学的一员,我骄傲、我自豪;我们求真尚志、崇文尚学;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我们对未来充满自信;我们尚实尚勇共筑中国梦!
学生核心能力素养:学会阅读,润泽生命;学会合作,实现共赢;学会实践,探索真知;学会求真,完美人生;学会双语,了解世界;学会系统思考,成就未来。
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我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的总体课程改革思路。通过知识整合、内容重组、学科跨越等不同形式,完善求真课程体系,以适应学校培养“尚志、尚学”育人目标的整体需要。通过三级课程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培育求真美丽少年,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挖掘学科内涵,聚焦国家课程,整合拓展实施
国家课程是落实国家的育人目标,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课程。它是学生在未来学习、社会生活中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素养课程。我校对国家基础课程实施总的要求是:
数学——思起来、辩起来、聪明起来
语文——读起来、写起来、表达起来
英语——听起来、说起来、自信起来
音乐——唱起来、奏起来、快乐起来
体育——跑起来、跳起来、健康起来
美术——画起来、赏起来、美丽起来
品生、品社——做起来、树起来、高尚起来
科学、综合——学起来、做起来、思考起来
与此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充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学校积极挖掘各学科资源,通过整合、拓展课程,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实施。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采用长短课结合的方式。语文、数学、综合实践均为长课呈现,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其他学科均为短课呈现,每学时一般为30分钟。这不是形式上的改变,根本的是基于课程实施的需要和教师的能力诉求。三至六年级每天开设10分钟的书法微课程。此外,学校以2周为一周期进行排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团队自主排课,以一学期为单位。
语文学科:低年级每学期要开展至少4次的绘本阅读,分月进行,每次绘本阅读时间为2长学时;每学期至少掌握5个成语故事及其拓展的相关内容,分月进行。中高年级每学期至少开展4次群文阅读,分月进行,每次群文阅读时间为2长学时,可以与教材内容整合进行;中高年级每学期分别要掌握6—10个成语故事及其拓展的相关内容,按月进行。
数学学科:每学期要进行至少4次的思维导图训练课,结合计算、应用题、几何图形等进行,按月进行,以长课形式呈现,每次训练为2学时。
科学学科:三至六年级每周2学时调整为3学时短课,其中1学时融合科技类教育内容。
英语学科:一、二年级英语每周2学时调整为3短学时,其中1学时为英语连唱课程。三至六年级英语以两周为单位,6学时调整为9短学时。其中1学时为“英语歌曲联唱、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小报、故事英语”等课程。
品德与社会学科: 一、二年级以两周为单位排课,2周上3学时短课,其中1学时要完成地方课程主题教育类内容。三至六年级每周2学时调整为3学时短课,其中1学时完成地方课程中的主题教育类内容。
体育学科: 一、二年级体育原每周4学时大课调整为每周6学时短课。三至六年级体育原每周3学时,以两周为一个周期调整为9学时短课。分别围绕律动与健美(健美操、轮滑)、球类与生活(篮球、足球)、运动与健康(常态化体育课、体质监测相关项目)开设课程。
音乐学科:一至五年级音乐原有2学时调整为3学时短课,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二胡、葫芦丝、手风琴等项目内容。
美术学科:一至五年级美术原每周2学时调整为3学时短课,并与串珠艺术、软陶艺术进行整合。一至三年级美术传统艺术1学时小课,美术实践(串珠、软陶)2学时小课;四、五年级美术艺术2学时短课,美术实践1学时短课。六年级美术与音乐进行整合,以两周为一个周期开设3学时短课,分别开设美术传统艺术1学时,音乐传统艺术1学时,艺术实践课1学时。
统筹校内外资源,精心打造特色“农耕文化”校本实践课程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中华文明。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讲,感受农耕文化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感受农耕文化也会让学生真正出出力、流流汗,加强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意识和情感。实施中,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一是对农具进行分类,以农具为线索,从认识农具(感知)、农具中的故事(文化)、农具的用途(智慧)、模型制作(科学)、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进行主题活动设计,以此体验农具中凝结的智慧,感受民族农耕文化的力量;二是以农耕为线索(仅限当地农耕),以农作物种植为载体,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与土质、水分、肥料及其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三是以年高粱、黍子、小麦等为载体,了解元宵、饺子、年糕、粽子的做法及其文化意义;四是通过农具、农耕了解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活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以集体(生产队)为单位的农耕生活方式,了解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的农耕生活方式,了解现代科技下的农村土地生产方式等等。
统筹优化、整合重组,综合实践课程重在学生实际获得
学校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合理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两个学科的学习内容分年级整合到其他学科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确保国家课程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统一安排在下午,一、二年级安排周四2学时、周五1学时,三至六全部安排周五3学时,每学期15次,其中,校外5次,校内10次。校外5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组织落实,形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
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开发了以“爱”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至六年级的主题分别为“我爱班级”“我爱学校”“我爱密云”“我爱北京”“我爱祖国”“我爱家园”。重点从画与话、绘本与话、密云特产——流河沟的大枣、认识天坛及绘制新北京地图、光辉抗战与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我与生命之水等内容入手开展项目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校、爱家、爱国的情感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同时,在顶层设计中学校力图将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进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五年级“我爱中国”课程为例,实施团队围绕红色中国主题将市区校三级校外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顶层设计。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去航空博物馆感受中国空军的发展,区域组织学生去古北口抗战纪念馆,感受抗日战争的壮烈,校级组织学生做走进金崇山烈士墓,感受革命烈士的伟大。不同的活动围绕同一主题,使学生对红色中国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真正实现了活动育人、整体育人。
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改变培训方式,促使团队自觉投入课程规划学校组织召开干部教师研讨会,系统规划了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开学初召开全体教师培训大会,从学校核心素养的界定到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的规划到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的架构,从综合实践课程的顶层设计到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等等,对教师团队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所有培训改变方式,全部是校长讲座——团队研讨——团队谈规划——团队评议的流程,使教师团队了解课程改革意见,了解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了解本团队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促使团队主动投入到课程规划之中。
给足自主权,为教师团队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保障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例,为推进综合实践课程,中心小学本部按年级成立6个团队,两所完小为两个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本年级的语文、数学及科任教师,大约10人左右。每个团队有一名团队长,负责人员召集、活动组织、课程实施评价等。
每个团队(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融合、重构以及学科教师间如何协同等等,全部由团队规划、设计。开学初,各个团队上报学校课程开发中心《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人员分工、课程说明、课程目标、教学进度、学时教案;同时还要规划出外出参观、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及承担的任务。
另外,为保障课程的顺利推进,学校给予各个团队行政、财力支持,每个团队均安排一名副主任以上干部,协调、统筹使用学校资源,有权申请购买活动所需材料。
通过这样的一种机制,让教师团队成为课程实施的主动设计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课程接受者。
强化督导与评估,逐步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领导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团队由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从容,驾驭课程的能力逐步提升,与学校适时的督导、评估是分不开的。自从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以来,每次都有干部到各个团队去听课、督导。团队每学期均要进行中期、期末总结,学校定期召开团队长汇报交流会,不断提升教师团队把握课程实施的能力。
创新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课程管理水平 为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学校发展中心。学校发展中心负责课程的设计、教师培训、实施督导、效果评估;教学管理中心负责学科课程校本化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化推进工作;课程开发中心负责综合实践课程、社团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三个中心既分工又合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以此推动整个课程建设改革。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愈发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既需要学校领导层宏观的顶层设计,又需要教师团队微观的富有创造性的开发实施。为此,学校将继续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的思路,在“整体”上做文章,深度思考和构建,处理好“整体构建”与“分部实施”“特色”和“常规”等问题,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构建具有求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最终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