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美感于语文教学之中

2016-04-13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陈礼兵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8期
关键词:美感美的课文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陈礼兵

寓美感于语文教学之中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陈礼兵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对接受者来说,作品的“美”是一种潜在的引导力量,这种引导力量能够影响和改善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最终还能起到推动历史的作用。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对于语文教师加强美感教育的观念是很有认识意义的。

这里所说的美感,又称审美感受,是指人对美的观察、欣赏、体验、判断和评价。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文学是精神产品”,那么读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多是真、善、美高度的整合,审美价值极高。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美育特质和美育功能。优美的课文,特别是文学课文,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阅读,鉴赏课文,能使学生深刻认识真善美,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可见,语文课是富于美感的,通过教材的美感,使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关键在于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因素,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些就是姚斯所说的“潜在引导力量”。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通过感知与体验,在对课文美德接受与观照的双向流动中获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注意发掘自然美的教育因素

所谓自然美,是指人们所能欣赏和感受到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作用、地位、意义、价值的自然现象。自然美有两种形态,一是天然的,一种是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利用过的自然现象。且不说是经过加工过的,它们既显示了人的力量,又直接造福于人类,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美,就是日月星辰的光芒,红花绿叶的色彩,流水与乌鸦的叫声,山川与人体的形态,空气的清新与浓郁,山林的幽静与海涛的喧腾等等,他们虽未经过加工,是天然的,但人们同样能够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美。

自然美成了文学,特别是诗歌、散文是描写美的重要内容。老舍曾说:“写景在浪漫的作品中足以增加美的力量,差不多没有再比写景能使文字充分表现出美来的。”语文课中就含有自然美的描写。《荷塘月色》展现的引人遐思的大自然的朦胧之美;《与朱元思书》中所描绘的富春江秀奇的山川水色美;《云赋》中集雄壮、秀丽、绚烂于一身的变化多姿的云彩美;《海市》中奇幻神秘的海市蜃楼和充满盎然生机的美丽的海上仙山;《天山景物记》中皑皑白雪,莽莽森林,辽阔草原构成别具一格的北疆画卷;《威尼斯》中会带你到梦里去的令人神往的异国风光……对这些自然美的因素,教师只要认真开掘,定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开拓其视野,丰富其想象,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注意发掘社会美的教育因素

所谓社会美,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中,能够体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向的人事物。

人类美的社会生活,往往与进步的集团、阶层和社会生活斗争相联系的,与进步的社会现象相联系。我们时代的劳动的美,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斯巴达克起义到陈胜、吴广、黄巢、宋江、李自成、洪秀全的伟大农民战争,从巴黎公社起义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构成了一幅幅人类历史上壮丽宏伟的画幅。是社会美的鲜明体现。在这些美的社会活动中,人性美,人格美,心灵美,行为美也构成了社会美的实际内容。

语文课本中的各类课文,特别是文学课,反映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可以称得上博览社会美的殿堂。《海燕》中的“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母亲》中由一个奴隶般受蹂躏、惧怕一切、愚昧无知的劳苦妇女,转变为一个自觉地革命战士的尼洛夫娜;《指南录后序》中敢于抗辞对敌,至死不渝,一身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祖冲之》中刻苦钻研,严于治学,实事求是。勇于追求真理。对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祖冲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所歌颂的“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共产主义风格等等,这些都无不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美,无不孕含着人性美、人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认真地发掘这些美的社会因素,它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接受其审美熏陶。

而对社会生活中丑的揭露与鞭挞,其本身也构成社会美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追求美,摒弃丑,但是美与丑却是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丑,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艺术中的丑是生活中的丑的反映,是生活丑典型的结果。果戈里曾说:“难道对卑鄙无耻的人的入木三分的刻画,不也就在描绘诚实的人的形象吗?”

语文教师可从审美的角度,利用教材中揭露性的课文,引导学生识别假丑恶,例如:在教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时,可确定这样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对葛朗台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金钱的罪恶力量,在金钱万能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除了冷酷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思想保守反动,维护旧事物,反对新事物的套中人别里科夫,《泼留希金》中多疑、孤僻、吝啬成性,贪得无厌,不择手段聚敛财物的泼留希金,《威尼斯商人》中冷酷无情,残暴贪婪,吝啬机警,复仇心重的高利贷剥削者夏洛克,《论费厄泼赖应当缓行》中“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然而却忠心为帝国主义当叭儿狗的洋奴等等,课本中这些被揭露鞭挞的丑类能激发学生的丑恶和反感,对这种“丑”的发掘也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会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学生潜移默化去接受,最终创造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一切定会使他们成为既有理想又有感情的,既有知识又有良好的艺术情趣,爱美、追求美的一代新人,到此,我们的审美教育就达到最终目的了。

猜你喜欢

美感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背课文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