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大观
——兼谈《红楼梦》诗词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4-13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张轶磊陈旭强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张轶磊 陈旭强
《红楼梦》诗词大观
——兼谈《红楼梦》诗词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张轶磊陈旭强
近年来,名著阅读正式纳入江苏高考文科附加卷考查范围,《红楼梦》的阅读教学成为名著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考题主要从内容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设置,以诗词设题较少,所以,对于红楼的名著教学,大都忽略了红楼中的大量的诗词。而诗词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如果忽略如此量大质优的诗词作品,那么,对作品的解读也肯定不会到位。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红楼诗词功能、作用作粗浅梳理,以期对阅读教学有所辅益。《红楼梦》中的诗词赋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情节设计的组成
《红楼梦》情节结构较之其它古典名著,头绪错综,更为复杂。但作者全局在胸,匠心独运,情节内容之间关照切合,凝成有机整体。而诗词赋等,是情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第四回的“护官符”,将四大家族的内外关系揭露殆尽,为认识全文基本矛盾情节,起到了纲领作用。
又如,对于第五回《红楼梦曲》及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作用,清代学者王希廉在他的《红楼梦评》中如是分析:一回至四回,已将贾王史薛亲戚家世大略叙明,黛玉、宝钗已与宝玉合并一处,入后可细叙居恒情事。然十二金钗尚未点明,若逐人另叙,文章便平芜琐碎,故以画册、歌曲将各人一生因果逐一暗暗点出,后来便都有根蒂。
王希廉所说的“暗暗点出”,就是情节设计中的埋伏笔。在第五回中,作者巧妙地设计一“太虚幻境”,借判词为十二钗命运设伏笔,避免单独叙述的繁琐。用诗词赋等作伏笔,这在《红楼梦》中比较多见,以此,这些诗词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忽略不看,常常不能将前后内容弄明白。而且,正是基于这些伏笔,也为后四十回的续写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作者有时还借诗赋,传递一些隐晦之情节。如第五回中的《警幻仙姑赋》,貌似闲文,但有研究者认为,该赋大都取意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氏此文,因求娶甄氏不得而有感而作。《警幻仙姑赋》是宝玉与秦氏暧昧关系的某种暗示。
《红楼梦》中此类做法非常之多,教学中宜充分重视这些诗词赋的作用。
二、人物形象的点睛
茅盾先生在评价曹雪芹诗词时曾指出红楼诗词赋的一个重要功能特点,即小说中的诗词赋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这些诗词赋成为整个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
如第三回的《西江月》词,表面是嘲讽宝玉,实质是对宝玉封建叛逆性格讴歌和揭示。在文本的前几回就将宝玉“乖张”性格呈现,为理解后文宝玉种种“离经背道”行为张本,同时也奠定了宝玉性格的基本格调。
要通过诗词赋等为众多人物性格点睛,显现人物个性、修养、特点,的确不易。黛玉之风流、宝钗之浑厚、湘云之清新,红楼总多人物,作者都能做到诗如其人。如十七回奉元春之命题匾额诗,“二木头”迎春题“旷性怡情”匾,其诗如下: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此间有此景,游来宁不畅神思。该诗内容空洞,语义重复拙稚,作者模拟此拙诗,绝妙地摹写出迎春木讷、了无才情的个性。又如薛蟠的酒令,活突突地刻画出了一个下流庸俗的富家公子嘴脸。
正因为如此,读者如要把握人物个性,必然要仔细研读相关诗词赋,这也是把握作品人物特点的重要途径。红楼诗赋极具个性之特点,也使得后来续写难以鱼目混珠,续写诗词常被论者诟病。
三、伤时骂世的载体
《红楼梦》开篇云: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作者开宗明义表达此意,是由于身处当时文字钳制环境使然。曹氏所遭,亦人世所不堪,心中块垒,也唯有在作品中抒发。当然,小说主体描述中有些是不便直接说的,只好借诗词赋有所映射,借题发挥,这在作品中时有显现。
如宝钗《螃蟹咏》一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表面是写横行一时,最终不免被煮食的螃蟹,实则是讽刺阴险狡诈的小人,骂世之意明矣。又如“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何尝不是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叹惋?
七十八回宝玉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是红楼众多辞赋中最长的,也是伤时骂世最突出的。作品中明言“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所谓“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人物的褒贬,来讥讽当时的现实。诔文表现出强烈的爱憎,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对美好人物的讴歌,并毫不掩饰对邪恶的鞭挞。一篇悼亡儿女之情的文字,却引用屈原、贾谊、嵇康、吕安等政治斗争中罹难的人物,不平之气、志士之愤,跃然纸上。
因此,通过体现作品中这些内容的解读,可以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价值取向,从而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社会风俗的反映
《红楼梦》通过赋诗、填词、题额、拟对、制谜、行令等活动,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文化精神生活。虽然这些活动只是大观园儿女们的趣闻琐事,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普遍风习。通过其他资料也可以证实,赋诗、填词、制灯谜、行酒令等活动,的确是清代极流行的社会风俗。
如三十八回《菊花诗》,用一虚词、一实词拟成十二题,任凭挑选。这种做法,从作品看,虽说是宝钗、湘云想出来的新鲜做法,但从作者同时代的相关文集看,此类做法早就存在,而且诗题也几乎一致,如康乾时代的宗室文人永恩的《菊花诗》。由此可见,大观园闺蜜的活动,其实就是当时士大夫、文人活动的折射,甚至就是曹雪芹本人生活的反映。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渗透了异常丰富的文化因子。作品通过诗词赋等活动及其他描绘,为读者呈现异常丰富的文化盛宴,堪称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审读,可以具体、形象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为解读文本提供有益的辅助;同时,对了解作者的生活,也可提供一些辅益。
有鉴于此,阅读教学中,首先应将这些诗词赋纳入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它们是作品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省却这些内容,对作品的阅读是不完备的。另外,即便单从考试而言,毕竟有时考试设题过程中,也会涉及诗词等内容,教学复习中如果完全摈弃诗词赋等,会造成复习内容缺失。如2011江苏卷,要求考生根据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分析所指“优伶”“公子”是谁?如果平时完全忽略,情况堪忧。
当然,红楼诗词赋等数量巨大,要完全吃透,这是研究者的事。作为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习者,依据考纲的要求把握较为稳妥。如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对名著阅读的要求是“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就“了解”这一层面而言,对红楼诗词学习应有选择性,选择的标准,宜与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关联,尤其是与作品主要内容相关联的诗词。
总之,对红楼诗词赋等的认真解读,有助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教学、复习过程中宜对此有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