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助力写作
——例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6-04-13江苏省宜兴中学
江苏省宜兴中学 邵 然
让阅读助力写作
——例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宜兴中学邵然
《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尝试模仿写好一个人写好一件事
在当今语文学习中,学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把学生对文言文、鲁迅作品阅读和作文的恐惧心理描绘出来了。而在这“三怕”之间,作文更是难中之难,平时里写作文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而教师费尽唇舌却也难打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我想如何开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写作教学新局面,告别“少慢苦”,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应该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绞尽脑汁,试图寻找到一条捷径,却常常无疾而终。而我认为真正的捷径就是向经典阅读学习,把阅读文本当作例子,把阅读文本当作学功夫的“演练场”、求发展的“根据地”,让阅读助力写作。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就是一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天桥,下面我就以该教材前两个专题为例,谈谈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的指导。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选取了现代中外名家的散文,从题材与表现手法上分为“写人、叙事、抒情、写景、状物和议论”六个专题,可以说与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的这一要求基本吻合。于是,我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时思考,能不能把散文篇目作为范文,先引导学生鉴赏,再进行写作指导呢?这样的阅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这样的写作也不是为了写而写,教师当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前两个专题为例,谈谈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的指导,并结合实例来谈谈我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写好一个人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写好复杂的记叙文,我想首先是要学会“写好一个人”。所以我决定以第一专题“活生生的‘这一个’”为抓手,教会学生写好一个人。在本专题中,我重点选取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来教授。
(一)与文本对话,掌握刻画人物的要求
通读全文后,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你简要叙述作者回忆徐老师是抓住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你读了后有什么感受?
2.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老师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为什么这样写?
3.本专题标题“活生生的‘这一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变现人物的“活生生”的?
4.作者在回忆徐老师时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生活,能深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学习能抓住生活的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初步掌握欲扬先抑、详略有致等结构文章的方法。而这一目标的设定是与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的。
通过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生对“写好一个人”有了逐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要写人物的主要事件,要抓住人物的“神”,要写细节,要有描写,要有真情,我想这已经为写作文打好了基础。因为学生的这些感受,是从文本中真实感受到的,是通过与文本对话切实体会到的。这样的对话能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和悟得的空间,就如同“跳一跳才摘到果子”,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乐于动脑,主动参与,想读乐读。
(二)尝试模仿文本,书写“活生生的这一个”
学习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后,我让学生阅读本专题中的其他5篇文章,做好批注点评,做完这些工作,我认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可以模仿大作家们的手法来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了。于是我布置了作文题目:写你身边熟悉的一个人,要写出“活生生”的特点,要有真情,运用一定的表现人物的手法。
因为有了之前阅读的体验,所以这一次学生觉得作文不是那么难了,他们明显显得很兴奋,觉得有话可说,涌现出一批好作文。现展示一篇佳作:
随兴先生
2014届高三(11)班朱辰菲
我高一的时候曾上过一位熟人的课,先生姓吴,年过半百,身体硬朗,受众人之托,才勉强在退休期间办了个语文小班。先生名气很大,许多高级中学的老师拜以为师,但我一直纳闷的是为何先生教书几十载却“屈身”于一座二流中学。
后来我见到他,他的头发茂密而整理整齐,但发梢或深或浅白了一片。慈祥的国字型脸上架着厚重金属框眼镜。笑起来,眼角泛开波纹,而他多数情况是面带微笑,仿佛永远有耐心做一口井,让你的心碗沉入其中,听你倾诉。上《金岳霖》一课时,他整堂课都似在读他老友之逸事,赞叹会心不已,结束于小黑板写二字“随兴”,便满意地离开。故我称他为“随兴先生”。
先生上课节奏慢。慢慢地吐出一言半语,像睡前给你讲故事的老者,慢慢“散步”于同学之间,即使在关键处,也不会如其他老师似要去解除一颗炸弹般三两步迈到黑板,刷刷开写。他就爱我们等着他“踱”上前去。短暂的沉默给每个人以“回味”的时间,等我们都似懂非懂,心有疑惑而欲知时,他写下隽秀的板书,自言自叹道:“鲁迅走向坟墓,走向虚无,实是已洞悉现实而非意气之举。”也就他上《坟墓》时我感到表面偏激的鲁迅其实咽下了现实,独自悲哀的壮烈。而先生虽非轰烈之辈,但治学清冷,耐得住寂寞、抵得了应试洪流,担得住传承智慧负荷。有些孤独地走在“真语文”之路上。
先生给人的感觉如一盏灯,中正平和,不温不火,在现今物欲名誉裹挟泥沙而下时,过着一根酱黄瓜,两碗薄粥的生活。衣着简朴,凡事都处以淡然之心。一日,恰在日本核泄漏之后,师母买菜回来,兴冲冲地对老伴,也就是随兴先生说:“老头子,我们也去抢点盐吧。隔壁老王买了一两箱呢。”先生斟着白酒,呷一口,笑眯眯摇手道:“别,家里不还有盐么?”“有多少?”师母瞪眼说:“两包……”这事在此告了一段落。过了两周,隔壁老王竟上门求盐,原来他“囤”着的货压根吃不完都受了潮。先生倒也不多言语,回厨房拿了一包半盐给人家。后来先生跟我谈及此事,颇是感慨:“现在的人啊,不淡定。”我说:“是hold不住。”他狡黠一笑,摇摇头。做人不能随大流,要淡定。这是先生的处世哲学。
后来先生忽然生病动手术,在课上说“再没机会教了,但一生很满足”之类的淡淡几句后小班解散。过后给他发短信,他总隆重地打电话给我。“老师,您觉得作文框架哪个好?”我急切地问。“哪有什么框架,写有体温的东西。我小时候那会儿,正躲在图书馆看完几乎所有书……”一向寡言的先生谈及这有些沉重的话题时竟漫不经心的,背景是嘈杂的超市声,偶尔蹦出小孙子的喊声,我见他忙碌在晚年生活中,持着那点子随兴对生活琐事倒接应不暇,平平凡凡倒也轻松自在。
前日晚自习回家,车上广播报某教版将鲁迅文章全删了的新闻。脑海中浮现出先生愤愤的摇头的表情。我们的车划入了黑夜,但并非“绝望”,而步入“希望”,毕竟有像“随兴先生”如此传递灯火的人在啊。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学生抓住了老师的“神”——随兴来写,运用细节、语言、动作描写把老师的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可见,学生通过阅读,是能够找到写作的方法的,在阅读体验中是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写作收获。
二、写好一件事
记叙文就是写人写事,在过去的记叙文教学中,我们总是对学生说写记叙文要能触动人的心灵,事件要写出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也例举了很多方法,比如“悬念法”“逆转法”“误会法”……但是我想,也许讲了那么多,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个名词,而对他们的写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我决定还是要从阅读中寻找到方法,于是带领学生学习了《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个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与文本对话,掌握记叙事件的方法
在这一专题中我以刘志成《怀念红狐》为例文进行了教授,在教授中有针对性地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本文的故事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其实并不复杂。但作者在安排的时候有些调整,请大家找找看,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2.作者以电影技巧中闪回的方式插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请大家细读一下文章第2段,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如此敌视红狐。
3.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狐周旋的情景的?我和红狐各有什么表现?
4.一次报仇未遂反而被红狐一顿戏弄后,我们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采取了更为主动的方式报复。请大家读第4段,看看我和父亲是如何回击红狐的?
5.最后一次写红狐是怎样的情景?结果怎样?文章提到的“消失”给人什么样的思考?
这些问题的设置,恰恰体现了叙事性文章的几大特点,分别具有有针对性:写好一件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要掌握一定的叙事方法,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有波澜起伏,要有真情实感。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与《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不谋而合的。
(二)尝试模仿,写好“难以忘怀的故事”
通过文本阅读示范作用,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了,于是我以“手机”为题,让学生们写一篇叙事有波澜的记叙文。从写作的效果来看,我认为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指导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展示一篇优秀例文:
手机
2015届高三(11)班徐吟草
我们家的徐老爷子练了大半辈子的字。至今书房里还是笔墨纸砚样样齐全,每日必去施展筋骨摹写一番。老爷子颇有点旧时文人的风骨范儿,他向来看不起新科技,家载电话尚可,智能机是定不要的。若要给远在城另一端的儿女下达什么长久指示,他必定都是用写的。
我已数不清家中早已积了多少条子。有的是宣纸,有的是报纸,甚至还有餐巾纸或广告单。但上头的字极苍劲有力,往往仙风道骨到让人忽略广告单一类纸张的滑稽。有时是饮食方面的叮嘱,就用蝇头小楷,随性时用行草。都是繁体。
有那么几次,家里人把老爷子的最高指示弄丢了,老人反容易有小孩子脾性,为此发雷霆好几回。最后,他女儿,我姑妈终究是给他搞了个手机。
“爸,你试试,这是触屏的,很容易上手,戳就行。以后您就甭需写啥条了,给发个短信就不会丢了。”我们小一辈的都缩在一边憋着笑看姑妈焦头烂额地给老爷子推销。老人冷哼一声,半晌才啪一声搁下手中毛笔,特嫌弃地转脸瞥了一眼自家闺女,用两根手指把那小机器掂过来,嘴里还用家乡话咕哝着:“我就不信这有多好……”他粗糙的手指在手机光亮的背面摩挲了两下,即刻留下了乌黑的墨水渍。
我笑出了声,可笑完又惘然。好像隐隐能懂老爷子为何固执于传统的纸笔那套,但再细想就不知味了。
老爷子犟脾气,要不就不用,要用就一定要用好。家中的墨香像是突然之间就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佝偻着背的身影,左手捧着那小机器,右手以碾蚂蚁的姿态伸着食指在屏幕上啄啊啄。我凑过去看老爷子琢磨得如何了,结果发现他把桌面上的程序图标都快删光了,居然还硬想自己解决,只能忍住笑帮他又一个个装回来。老爷子在一边抿着嘴看我操作,不作声。我猛然想起小时候跟着他练字时的场景,也只是在一边痴呆地观望着他舞笔,被其熟练洒脱惊到说不出话。我将手机递还,内心五味杂陈。老爷子接过去又捣鼓数下,我就收到了一条短信。低头一瞧,老爷子刚发出的,言简意赅两个字,“多谢”。我再抬头望去,他已经带着当年老校长的庄严风范站起身,马上就踱远了。
没想到的还未过几天,就听说老爷子的新手机摔坏了。倒也不稀奇,老人家手抖,智能机又脆弱。可瞅老爷子的表情,怎么都像是带着一股隐隐的喜悦。
就在这莫名的手机摔坏了的欢喜中,一张小条子又递了过来,我一看,喔,行草,老爷子果然心情不错。
上头就端着八字:
“手机少用,多用伤身。”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围绕着“老爷子”用手机一事,写的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充满生活气息,写出了故事味,以具体的形象揭示生活哲理与人生真谛。
我想通过《现代散文选读》这一座天桥,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让学生体验到真,领略到美,感受到情,参悟到理,品味到趣,享受到乐,写作就成为了自觉的精神需要,写作就真正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本文针对学生写作难的现状,笔者提出向经典阅读学习,把阅读文本当作例子,把阅读文本当作学功夫的“演练场”、求发展的“根据地”的观点,让阅读助力写作。笔者认为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就是一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天桥,下面我就以该教材前两个专题为例,谈谈阅读经典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教学的启示,并展示学生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