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开花 朵朵结果
2016-04-1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傅单艳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傅单艳
处处开花 朵朵结果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傅单艳
个性化 思维方式 生活积累 留住率真
【情景描述】
●由“‘和尚’来咱班了”引发的话题
清晨,我向教室走去,没有听到熟悉的琅琅书声,却是一片喧闹,笑声布满了整个教室。怎么回事?哦,原来赵书函的头,居然变成了光头。“和尚呀,和尚来咱班了!”一张张如花的笑脸,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全然没有注意到我此时已站在了他们的旁边。“老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男孩子还意犹未尽,做最后的“挣扎”,直到看到我不悦的脸色,才跌跌撞撞地、意犹未尽地回到座位上。拉桌子声、开文具盒声、翻书声让教室充满了躁动。见此情景,我不由得怒火冲天,刚想来一场暴风雨,可由于过于生气,一时想不起该用什么话语来批评,只好静静地扫视着每个同学来缓解我的尴尬。
●关于“为何变‘和尚’”的大胆猜想
看着一张张洋溢着激动的小脸,短短几分钟里,思维不断地撞击着我的思绪。今天的他们是异常兴奋的。我知道此时,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大概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们情绪高涨,急于究其原因,我何不顺水推舟,成人之美:“看来大家对于赵书函的光头之迷十分好奇,老师也觉得奇怪,这样吧,我们现在放下语文书,先来交流交流大家的猜测!”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很快地进入了“如鞭在喉,不吐为快”的镜地。学生们说得是五花八门,精彩绝伦。我趁热打铁:“大家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大家一定很想听听赵书函的故事吧,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一刻大回放!”孩子们眼睛发亮,小脸变得通红,充满着期待的眼光。原来是他表妹的杰作,连理发师都无力回天,只好全剃了。
●“光头和尚”飞上了习作本
当赵书函说完后,学生们仍沉醉在他剃光头的话题中,我说:“这么有意思的事,我们当然要把它永久地保存下来。下面就请大家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吧。在写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于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要重点写,写详细,其他内容简略得写,可以一笔带过。待会儿全编在四(10)班‘语言俱乐部’里。” 在一些基本的指导下,不用老师命令,学生就开始了愉快的写作之旅,大约四十分钟左右,学生基本完成了习作,经过相互评改,集体交流,《“和尚”在我班》《头发风波》等一篇篇佳作闪亮登场,有的刊登在绿韵校刊上,有的在杂志上发表。
【引发的思考】
看着一篇篇洋溢着童心的作文,我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欣慰。平时我精心准备的一节作文课,为什么反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然而这次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呢?这给了我一番深深的思索。
一、作文课堂应该没有特定的“边界”,自然而为
我们总以为儿童不会写作文,才让我们去“教”作文。总埋怨现在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差不多都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路和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然而,儿童在某个场景下到底需要什么?作为教师,更多的时候好像并不关心。在作文教学中太讲究技巧,片面追求学生的习作技艺,过分地重视具体方法的指导,从怎样审题,如何确立中心,到布局谋篇、开头结尾。或者提供一篇像模像样的范例,把写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及写作知识的单一训练摆到首要地位,忽视“生活的感悟”“语感的积累”“情感的熏陶”,无暇顾及儿童的内心需求。作文教学应把视角紧紧锁定在儿童的心理需求之上,将儿童心灵的一泓“活水”引入到习作教学中,让学生应“需”而作,适“时”而作,在作文的舞台上尽情地驰骋。
二、儿童情感应该没有斑斓的“栅栏”,顺势而导
面对孩子们的乐不思学,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释放空间,变“无序”为“有序”,变“无为”为“有为”,教学资源就会应运而生,源源而来。作文教学需要儿童的积极的情感来支持,我们所要做的一是给予“自由”,写作是思想以文字作为歌谱的“歌唱”,思想有多么自由,文字就有多么欢畅。二要有“自我”,在写作教学中,一切“指导”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自我”之上。三要拥有“开阔”,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去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开阔视野。
三、选材应该捕捉瞬逝的视点,彰显盎然
儿童一旦置身于与他们身体相和谐的真实环境中,他们体内的一些出人意料但又清楚无误的活动就似乎在复苏了。与“孩子身体相适应的环境”其实就是儿童视界中积极关注并竭力投入的活动环境,这样的活动环境能调动儿童参与的兴趣,让全身的细胞兴奋起来。平时,教师只有捕捉到与儿童身体相适应的环境,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出发,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兴奋点,把准脉搏,最大化地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课堂才会“活”起来,“动”起来,立体地铺展在儿童的面前;写作过程就会隐匿起“神秘”的面孔,以生动的姿态贯穿在儿童的活动、体验、交流之中。
四、评改应该保留斑斑的锈迹,留住率真
“率真”是孩子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最有价值。一直来,在作文评价中,我们教师以为孩子的作文越没有“缺陷”就越有价值,于是自作精明,自以为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细心审阅每一篇习作,自己帮学生“作秀”: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要求学生,把学生的作文批得“体无完肤”,改得满纸通红。不要怪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曾写出过“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充满想象和张力的句子。只是一个个的红叉叉,一次次的否定,“磨”去孩子作文中的“锈迹”——率真。使得孩子们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童真世界里的烂漫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失了。
学生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是大写的人。写作是伴随他们终生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我们只有曲径通幽,让每个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动”起来,了无痕迹地不断行走在语言的创造中,充分地体验童年,充分地创造童年,充分地抒写童年,让童年成为一段快乐的时光,让童年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让童年成为一段恒久的历史。那么,我们会看到“绿叶成荫果满枝”的可喜现象。
【1】丁佐刚.让源头活水激起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3)
【2】周一贯.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本位
【3】吴勇.“童化”作文,让童心飞扬.教育在线
【4】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文也应该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对于作文教学,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审题,如何指导孩子选材,如何带领孩子去批改,这一套似乎大家都耳熟能详。每次作文指导课,不是在作文教学中太讲究技巧,片面追求学生的习作技艺,就是过分地重视具体方法的指导,从怎样审题,如何确立中心,到布局谋篇、开头结尾。或者提供一篇像模像样的范例,对阅读所得资源滥采滥伐.结果,我们又会悲叹:为什么全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久而久之,学生怕写作文,有的甚至厌倦作文。我们不禁要叩问自己:在 “教”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什么呢?作文不是到了课堂上才去想怎么写,作文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活积累,是一种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