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的哀哭与哀求
——苏教版《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随笔

2016-04-13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9期
关键词:春意萧红苏教版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杨 杨

温暖的哀哭与哀求
——苏教版《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随笔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杨 杨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有一个专题,叫“是什么叫我们感动”,专题择选了中外经典的抒情散文,将目光投向内心的“真实”“纯粹”和“复杂”的感情。教读的过程中,师生均有一种深深感动的体验。萧红二十岁时,对日抗战从她的家乡东北开始,而她的余生就是一直在逃离战乱中度过的。奔波的生活,混乱的年代在这篇散文中细细道出。

萧红,黑龙江人,1911年出生在中国最东、最北部的小县城呼兰县的小地主家里,就是课文里提到的“关外”,“那里四个月飘着白雪”的地方。她的家境还算殷实,萧红曾提过,小时候,萧红坐人力车,学人蹲车前面为了让车夫省力,结果祖父很生气。这件小事说明萧红的家境好,侧面也是说萧红从小对底层的人有爱心和关怀。

萧红是在1935年开始文学创作的,有许多的小说、散文作品。“七七”事变后,萧红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创作了反映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动乱、不幸和痛苦,表现了自己的爱憎情感的作品。有人评价她的作品是战斗的,是描述大众生活,没有才子佳人的脂粉气。课文是写了1936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开始统治东北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是非常艰难,这里是萧红的故乡,其中触目惊心的疼痛,萧红用这篇抒情散文表现了出来。

题目“春意”让人联想到春天的迹象,情景,在首段里直接点出这暖暖的春意:“融化的积雪”“朦胧的云彩”“如轻纱的暖风““白杨树蹿着芽”“马冒着气”“大战靴不见了”“女人的脚从套鞋里显现出来”“笑声,打招呼声,又复活”, 这些都透过汪林的眼睛描述得很有画面感,运用通感、从视觉、触觉感知春天的样子。

下面要思考的自然是“在这样的春天里,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和感受”。首先萧红通过语言描写直接提到了汪林,那是一个时髦、爱逛街、晒着太阳的悠闲女人,物质上富有的人物形象,“又换了一套衣服”,“淡绿色”,和树叶发芽,和春天一样的颜色,这里意有双关。汪林说着笑话,烟缕悠闲地打转,夜晚流连在年轻人的夜场,“用俄国话”和外国女人调笑。沙俄侵占过东北,这些外国人都是极有身份,衣食无忧的贵族阶级。接着画面切入到“商市街”的“叫花子”和“瞎人”,细节描写与极力夸张,吃“烂”梨,腿脚“肿”得另一只不存在一样。瞎人为了拉琴“扭歪”了头,琴声似乎不是“春天的调”,萧红的文字清新可读,她不让你猜谜,身无分文的穷苦人所过的非人生活,在她的笔下都充满生态,让人感怀,正如萧红自己文中的抒情:“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没腿。”“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

萧红塑造人物并不单一,有点有面,充满了悲喜对照。春夜,并不哀苦寂寞,“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们”“少女们”,年轻的外国人和音乐聚会,他们时髦,漂亮,轻松地生活。可画面还有其他对照的人群,老头子,孩子们,母亲们,“墙根,转角”,全是“哀哭”。萧红此时是有个人的受苦的经历,把穷人们的窘困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哀苦之中不忘对比,一边是“被人间遗弃的人们”,一边是“快乐的人群”。萧红是最有同情心的,对他人的悲苦遭遇总是有深沉的悲悯和爱,在强烈和现实的对比中,她既同情贫苦大众,也愤慨冷酷社会。萧红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无华的文笔描写生活中贫苦的种种惨状,其中悲伤的情节,即便是明媚的春光下,也是残酷无情的。

“春天”中“哀苦”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哀哭”,“春意”在课文里绝不单单指向北方三月的春天,还是意指人间的温暖与爱。社会的混乱与不公无法改变,温暖与爱的哀求成为奢望。萧红以强烈的对比,逼真的细节,真挚的感情为抓手,写出这样让人感动的文字。萧红善良的心地融化在她的文字中,情感表达得细腻、深刻、感人。她将场景中各种人物、感触和联想都描述得很真挚。自然的春天已然到来,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关怀还没有“照进”普通人的生活。“春意”的不公,“春意”的哀哭还在继续。

学生的心灵,通过这样善良的笔触,无疑领受了一次高贵而真挚的色彩。因为阅读,走近了萧红,理解了这位谦卑与悲悯的情怀。萧红的作品是没有时间性,她的文字今天读来是超越了时间空间,有 “亲切感”,这就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她的爱与善良,对世事的感应写下温暖的“哀哭”与“哀求”,让师生都经历了这场难得的“春意”。

猜你喜欢

春意萧红苏教版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拾一抹春意,书一笺花事
春意客厅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春意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浓浓的年味,暖暖的春意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