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育有关命题的哲学思考

2016-04-13肖远骑

教育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名校教育资源发展

文/肖远骑

对教育有关命题的哲学思考

文/肖远骑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也是同理,对教育的有关常识,我们缺少哲学思考,导致人们认识混乱,看不清、说不明,影响教育的发展。

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

有人将教育的均衡发展看作是教育的“蜀道”,言下之意就一个字:难!也有人认为,推进教育公平,就是把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我认为这都是认识和做法上的简单化。对全体国人来说,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如果把教育均衡看成教育的平均发展,要求全国或一个地区的绝对平均,这是对均衡发展的误解。早在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报告中说:在我国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施《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其实质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养,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信念,积极推进!

均衡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发展,以发展促均衡,才是科学的均衡,而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是同理。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时,“削峰填谷”,眼睛老盯着名校的教育资源打主意,期望通过名校教育资源的转移,逐步缩小名校与薄弱学校的差距,这样出来的均衡是不可取的。我们所期盼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调控,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工作,推动区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我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我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必然是一个从“不均衡——相对均衡——不均衡——相对均衡”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来看,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而这中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尤其是名校,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发挥名校的优势,去帮扶薄弱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决不能稀释名校的教育资源,如果以牺牲名校的资源,来推动均衡,这就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这样的“削峰填谷 ”是事业的倒退,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填谷,更要扬峰,是一个水涨船高的不断飞跃前进!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的最佳路径是内涵式发展! 第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第二,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三,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要探索形成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行政,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职责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两个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要均衡发展,学校是基础,师资是关键。我们只有切切实实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办好了每一所学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跑线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误导了许多人。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来进行。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的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的成长。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可是,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过度地重视知识性教育的开发,让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的习得中超前介入,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会经受人生漫长“冬季”的煎熬,就会缺少人文教养、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在国际大舞台的竞争中,其结局往往是提前出局。

我们知道: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常识。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于是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西方教育的孩子“输在起点,赢在终点”。

“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侧重的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系统训练,这是一种重知识、重理性、重科学、重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缺少自由玩耍与体育,缺少艺术活动的浪漫,缺少劳动与品格的塑造,缺少“爱心”与生态世界观的培养,过早地让孩子在12岁以前接受太多的知识灌输与逻辑思维训练,抑制了形象思维与情商的生长发育,使右脑神经细胞由于缺少外在的形象化物象的刺激而全面萎缩,从而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生命激情与创造性,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诗性。这显然是教育的失败。

人生就像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赛跑,需要“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这样培养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如果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几公里,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几公里,或是坚持不了跑完全程。教育要打好人生的基础,就要有全局观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以人文教育为中心,重视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写作、社会研究、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切切不可以“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染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病;要还少年儿童纯真和快乐的童年、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强调“体验—理解 —实践”,使“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

教育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优秀就是一种好习惯。习惯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一生花不完的利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我们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应把素质教育搞得玄而又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吴爽

猜你喜欢

名校教育资源发展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名校介绍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