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不对口怎么说也是一种浪费

2016-04-13陈宝泉

教育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对口毕业生大学

文/陈宝泉

专业不对口怎么说也是一种浪费

文/陈宝泉

这篇言论发表时多数地方已过了本届考生填报志愿的时机,是否时效大减?不是的。有志读大学的青少年高中伊始就要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学什么,高校的各个专业都与哪些行业、哪些岗位相衔接,用一年时间了解不算宽裕。所以高中各年级的学生、毕业班的班主任从现在起就要考虑这个问题。这个话题并不过时。

高考开始阅卷后不久,我翻阅报纸,看到一个话题版谈的是选报专业的事。一个观点略占上风:选什么专业并不重要,关键看本事。近年来这一观点颇为盛行。在大学教育改革中,也有的高校让考生先不选定专业,只是选择某一宽泛领域,学一年通识课或两年基础课后再分专业。这主要是针对很多新生不了解专业,对职业生涯缺乏准备的情况。问题是在“知识改变命运”口号的误导下,许多人拼高考是为了翻身、进城、进大机关,不了解也不在意行业、专业、岗位,谈不上志趣。这些都助长了“专业不重要”这一观念。其实高等教育是专业方向性很强、成本很高的教育,大学期间的青春年华很宝贵。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无论对于公共资源来说还是对学生的青春年华而言都是极大浪费。如果专业不重要,那么高校为什么还要把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当成办学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把学生入学后再调整专业当作十分慎重与严肃的事呢?搞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尴尬事莫过于某人博士毕业不想干这一行了。专业没学好,学中文的译不准古文,不懂得诗词格律;学物理的讲不明白引力波,那你的真本事体现在哪呢,是不是有点太幽默了?

也有人提出,大学不能办成职业训练场,这话值得分析。大学都希望毕业生里面能出业界领袖、划时代人物,但更要考虑多数学生的出路是成为行业的骨干中坚,即称职的专业技术、业务人才。顶尖高校、名校校长可以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大学不能办成职业训练场。但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就是要帮助学生做好入职准备,顺利进入职业生涯。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就是要与近期、中期的就业市场对接。

如果多一半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作为一所学校办学是否成功就要打问号了。如果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都不去干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率肯定不高,对于行业、社会的贡献率要大打折扣。我熟悉一位铸造业国企的老厂长,长期与日本同行合作。他常感叹道,我们的产品质量为什么长期赶不上日本?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家企业各个岗位都很专业化,员工学什么干什么。他们的日方搭档从厂长、总工到工段长都是北九州大学或其他学校铸造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从助理工程师干起,干一辈子。而中方厂的总工仍然是老中专生,和人家谈技术,聊到一定程度就说不到一块去了。他们厂这些年没少招收高校铸造、材料专业毕业生,但是应聘者十有八九是为了进城拿户口,一旦拿到手就闹着要走,留不住。问起来,当初报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录取分低,并非想干这行。冶金、铸造行业水平不高,你的材质就上不去,想造高端发动机门儿都没有。

对个人发展而言,专业对口是成功捷径,也是正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多数成功人士就是从年轻时即选定该干的行业,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几十年如一日干下来;最好从读大学选对专业开始,入行上手快,钻得深,成功的几率当然高。高校不能搞成职业训练场,是指高校要搞好通识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健全人格,并非是说职业准备不重要、专业可以不对口。你可以举例说鲁迅是学医的、马云是学师范英语专业的,但是你是否调研过,更多的成功人士、领军人物专业对口的占多大比例?名作家的过人之处是见解、思想,语言文字是工具,所以很多中外作家不是学语文的。马云不是学技术、业务的,他的团队肯定有很多人是学信息技术、学物流的。不能设想一支外行队伍能搞出如此规模的开创性事业来。

当然,了解一个行业,选定一个专业不容易。天文专业在科普阶段,在中学课程里涉及的内容很有趣味性,但是到了本科专业课阶段就都是很枯燥的专业计算了,此时你还能饶有兴味地学下去吗?这里面涉及到是否建立起在兴趣领域里为国做贡献和谋求人类福祉的志向。你如果从小喜欢喂养小动物、种花植树,对学农感兴趣,那么在你填报农科专业的时候,也要想好毕业后去干什么,是经营养殖场、农场,还是搞种禽、种畜公司?这些理想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想不到就难说对自己负责。我们的社会还远未成熟,很多高中生、家长、班主任对于选择发展之路都不内行,存在着种种肤浅与短视。前几年,有人指责著名农业大学不招收农家子弟。学校的招办主任解释说,“我们几代教师都是农家出身当然愿意招农家子弟,问题是人家不来。我们有过调查,越是落后农业地区,越是没人报考农业院校,填报的志愿多集中在管理、金融方面,直说吧就是奔着升官发财去的,只有分数上不了本科线的才报农业,能录取么?”短视还表现在与基础产业相关的一些专业,比如地质、采矿、农林、水利等行业岗位相对艰苦,不时髦,也没人愿意报。从大局看,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国家的实力,影响资源、环境的大格局。从个人角度看,国家的发展需求往往孕育着很好的发展契机。前几年中国矿大葛校长和我有过深谈。他说:“煤炭行业十几所院校,在扩招初期纷纷改名为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唯有我们坚守矿业阵地,这些年在专业优势、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保持领先。教育部公布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的50个稀缺专业我们占了28个。近来各城市纷纷建设地铁,我们的地下工程、地下消防等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

造成毕业生就业用非所学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院校新上专业太草率,长时间形不成气候。一位知名高校的老校长曾对我说,扩招之初行业院校纷纷改成大学,工程类院校增设文科,他们也准备上时髦的新闻专业。一位老同行告诫他,“你们原来是冶金行业院校,优势专业是采矿、冶炼、热处理、自动化,别异想天开赶什么时髦。人家有王牌新闻系的名校同时也拥有强势的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法律系,新闻专业的相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都有实力支撑。这些实力你有吗?你如果办新闻专业就是没有支撑的‘孤岛专业’,毕业生不会有人要。”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不经深思熟虑,一哄而起轻率上马的“孤岛专业”所在多有,这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难以对口就业。再有办学上缺少宏观调控,也是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一位中原大省的师范学院校长曾对笔者说,全省中学数学教师每年新增员额最多时是800人,而几年来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省内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几千人。毕业生肯定多数不能对口就业。

讲了这么多,我并非主张“一考定终身”,回到不提倡自我调整、自主创业的计划经济时代。技术、经营模式飞速发展,带动了行业的快速重组,社会的快节奏变化,转型期还会面临什么机遇与挑战也不好逆料。这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选择人生发展之路,选定攻读的专业要有全局观念与远见,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关联。在这些前提下,作为过来人我提倡中学生及早做准备,全面、慎重选报专业,毕业后专业对口于社会于自己都应是首选。在这方面要有个人主见但不可急功近利;同时要把读大学当作人生不可多得的提高、完善机会,把基础打扎实,为人生做好多种准备。

猜你喜欢

对口毕业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