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4-13张志勇
张志勇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新时期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志勇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生鲜农产品总体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品种日益丰富,但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和建议。对于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提升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随着农业生产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生鲜农产品总体产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品种日益丰富。但国内农业开发过度与弃耕撂荒齐在,绿色有机概念与农药残留实际并存,低碳生活愿望和流通成本过高同行,如何在资源环境市场硬约束下保障生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本文充分考虑当前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就如何优化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建议。
一、发展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
随着生产经营农户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不断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是保证在价格一致的条件下获得更高收入的最直接途径。一切有利于提升生鲜农产品产量的手段和措施都可能会被使用,即使这些手段和措施会损害产品的质量。这十分不利于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另外,由于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生产、经营、认证等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生鲜农产品流通全程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损害了真正安全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安全生鲜农产品的健康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创新生鲜农产品流通,不仅可以从生产阶段抓好源头安全预防,避免产品源头污染,还可以对产量进行整体调控,减少甚至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非必要浪费和生产农户的损失。
(二)是加速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增强城乡互动联系的有效途径
生鲜农产品作为农业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流通效率和质量受鲜活程度影响很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农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通效果。因而创新生鲜农产品流通,通过推进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规模化,让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进入农村,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生鲜农产品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可以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于促进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市场、信息、文化、人力等各方面的流通,形成一个全面的交流互促机制,是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间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优化组合、高效利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用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途径。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生鲜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发挥其竞争、辐射和带动能力,可以有效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优化功能,有利于实现生鲜农产品的最终价值,并推动、形成与巩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会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这对于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化建设和区域化布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流通环节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关键环节,生鲜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与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流通,产生了规模化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以销定产等生产与流通形式,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并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控制,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而为生鲜农产品流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空间的拓宽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生鲜农产品流通发展
一是生鲜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太小、模式单一。当前大部分生鲜农产品生产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我国农产品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进程难以实现有效突破,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农艺推广应用缓慢,区域化布局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规模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专业化生产难以得到真正实现,质量安全难以得到真正保证。 二是生鲜农产品深加工薄弱。主要表现在:加工品种少、加工层次低,精、深加工食品比例小,加工增值效益比较低。目前大多数流通市场的生鲜农产品原料型和初加工型占到了很大比例,生鲜农产品规格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农户都忽略了品牌、质量、包装、新品种的开发、服务及产地形象等因素,更没有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竞争力不强。由于技术含量小、品牌效能弱、生产能耗高、资源利用率差,造成生鲜农产品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限制了深加工产品质量的提高。
2.生鲜农产品仓储物流能力差,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
一是生鲜农产品仓储物流能力差。总体上来说,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专用仓库、冷藏库、保鲜库严重不足,生鲜农产品仓储能力较差。目前,技术含量高、规模程度大的生鲜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仅存在于少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二是流通费用高、效益低,腐损现象严重。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一般采取短期购入快速销出的形式,而且流通环节较多,周转周期较大,物流链条较长,生鲜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最终价格往往是农户出售价格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生鲜农产品要进入超市进行销售,都必须支付给超市零售商一定额度的进场费,而这部分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比重通常高达20%左右。大量流通费用的存在阻碍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多环节、低水平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不仅影响产品新鲜度,还导致流通成本显著增加、效率低下。
3.市场秩序混乱,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目前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传统生鲜农产品市场流通组织参与主体多,成分复杂,职能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市场秩序混乱,生鲜农产品市场价格难以掌控。传统农贸市场准入门槛低、购销渠道相对复杂、经营方式比较分散,导致市场监管很难充分到位。生鲜农产品的传统市场流通组织在经营规模与档次、产品种类与质量、市场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碍,难以适应绿色、有机农产品流通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1.生鲜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不高
第一,交易双方信息化意识淡薄,参与程度低。首先,对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往往缺乏利用互联网的意识,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也不高。其次,生鲜农产品市场交易双方对电子商务的信任程度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形式上的虚拟性使得交易双方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人们对于网上交易的资金保障不放心。以上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
第二,信息化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首先,现有大多数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均缺乏自己的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差。目前,虽然许多地区尝试建立了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的框架体系,但其实际运转机制并不能与其相匹配,还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主体和时间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此外,多数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往往只关注本地或国内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信息,而对于国际农业形势关注不够,同时信息分析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使得收集到的市场信息缺乏分析和研判,缺乏有价值的指导信息。
2.生产端流通主体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第一,生产主体一般以自营农户为主,这类农户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低,不能有效利用新的农艺技术、新的机具设备来提高生产、保证生产。另外,自营农户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对市场供需信息的把握不准确,导致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第二,政府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养不足,新的技术设施、新的品种农艺等推广应用缓慢,不利于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这就导致无法有效进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限制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立,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不利于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当前组织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生鲜农产品生产仍然不占主导地位,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总体上依然呈现“大市场,小生产”的格局。
第三,缺乏形式多样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当前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基层政府和基层政府的农业部门,第二类是供销社、科协等相关事业单位,第三类是以龙头企业、运销大户为代表的各类经济实体。这些合作社大多以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主,服务功能单一,且多局限于跨度较小的地域范围比如村镇。此外,这些合作组织大部分经营的是普通农产品,而对于生鲜农产品特别是特色优质生鲜农产品的经营较少。
3.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落后
第一,冷链物流应用比例小。据统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肉禽类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早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类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在我国,常温流通或自然流通仍是大多数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截至2013年,我国果蔬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肉类为15%,水产品为23%,市区蔬菜、水果短途配送中使用冷藏运输的更少。大型超市配送中心虽然已初步具备冷链物流配送条件,但其配送对象主要是肉类和水产品等。大部分蔬菜、水果因体积大、数量多、密度低、价值小、温度需求不一等因素,其运输配送大都是通过箱式货车进行,并不使用冷链物流,导致冷链物流应用比例更小。
第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冷链成本和生鲜损耗率过高。当前,我国企业自办物流、第三方物流功能单一、设备陈旧,难以满足需求日益增加的冷链物流形势需要,成为制约生鲜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我国生鲜超市普遍规模较小,占比较低,物流中的损失率过高,达先进国家的4倍多,冷链成本居高不下。
4.营销方式落后,经营粗放
第一,交易方式落后。现阶段我国的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仍是“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零售”、“看货—谈价—挑选—购买”的现货交易,而诸如拍卖交易、期货交易、代理交易、大宗电子远期交易等现代化流通方式刚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这些都限制了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水平。
第二,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占比例还太低。这主要是因为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网络知识掌握不足,网络营销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率过低,这使得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在乡村这一环节断链,最终制约了农产品电子交易的发展。
第三,生鲜农产品生产经营粗放。在生产上,生鲜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利用率低,安全生产管理重视不够,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仍占少数,生鲜农产品品种单一,加工结构不合理;各类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物质和劳动消耗高,主要的生产要素仍然是劳动和土地,增加生鲜农产品生产总量还是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在经营上,有些批发和零售市场内的经营者仅仅扮演一个“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差价”的角色,经营模式原始粗放,缺乏对现代经营理念的运用,营销定位盲目跟风。
三、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加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加快物联网技术引入为主强化流通信息体系建设
1.加强生鲜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建设
第一,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信息平台。发布诸如价格、产地、规模、数量等基础信息。可以以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网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个精准高效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该信息服务系统除了综合的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外,还可为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提供融资、分析、预测以及技术指导等功能服务,使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相对落后的瓶颈得到突破。
第二,加强供应链相关环节的交易系统平台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和周转。加强贯穿整个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平台硬件建设,配备现代化的质检仪器与网络设施,并设立拥有现代化网络设施的流通信息中心、配备高精密质检仪器的安全检测中心和基于自动化电子交易结算系统的结算中心等。通过EDI、ERP等高效的信息化形式,实现流通过程中供销主体间的有机对接,保障生鲜农产品供应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减少缺货损失和库存贮藏费用。
2.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机制
第一,建立并完善高效一致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法履行本辖区范围内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实施生鲜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密切协调质检、卫生部门开展生鲜农产品的监测检验;联合多部门实施对生鲜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第二,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结合现有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必要的产地证明、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等手段实现生鲜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管理;通过进一步扩大配送、直销企业的追溯试点范围来强化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监管功能。
3.加快对生鲜农产品物联网技术的引入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把具体的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有时也被称作传感网,其用途主要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与监管。物联网所使用的技术有红外感应、射频识别(RFID)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激光扫描器等。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等特点。以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构建的生鲜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将农业生产企业等生产者与政府监管职能部门连接起来,通过对“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智能分析,并确保信息可靠及时,实现生鲜农产品身份识别及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管理,为生产管理者、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对生鲜农产品的管理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以生鲜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为主优化生产端流通环节
1. 推进生鲜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环节的组织化
第一,引导和扶持生产农户建立以重点生鲜农产品为核心的农民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和生鲜农产品行业协会。一方面应加强对各类合作组织的股份制改造,鼓励生产农户以资金、土地、产品等多种形式参股,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吸收生产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更好地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可尝试减少行政审批,把部分职能下放为行业协会。
第二,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现代化建设。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改进生产加工工艺,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研制适销对路的高科技产品,从而有效开拓和占领市场。
2. 推进生鲜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第一,按照生鲜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首先,应当从国标、行标和地标等层面完善我国的生鲜农产品标准体系,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宏观指标和具体要求;其次,对于进入流通的生鲜农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的包装、标识、存储、运输、交接验收等要求。
第二,实行生鲜农产品分级。为了更好地实现生鲜农产品的价值,应当对其进行分级,分级的标准主要是商品质量,比如蔬菜和水果的的质量、大小、形状、鲜嫩度、颜色、坚实度、清洁度、有无病虫害、有无机械上等均可以作为分级的指标。
第三,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在生产阶段对于农业投入品的滥用一直是我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灾区,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要长期开展农业投入品的执法检查,对于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应当限产并禁销禁用,从源头上杜绝这类农业投入品的流通。
3. 推进生鲜农产品生产的精细化
第一,加大生鲜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设施的研制,扶持第三方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关键技术研发和设施设备的研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体系和深加工设施设备,更重要的则是要自主创新,扶植实力雄厚的生鲜农产品设备生产企业,研发出国际先进的生鲜农产品深加工设施设备,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资本对生鲜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投资和介入。
第二,鼓励供应商(农民)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深加工服务。首先,应鼓励生产者在自身条件满足的前提下主动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分类,另外,供应商可以将生鲜农产品或初步加工的生鲜农产品直接出售给专业的深加工企业,由加工企业将其深加工并负责销售,这样供应商赚取的利润相对来说没有达到最大化,但对于分散、小规模的农户来说仍然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三)以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为主优化批发环节
1.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生鲜农产品的易腐特性决定了其流通过程对冷链物流体系的需求,应当尽快逐步建成规模化、系统化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第一,加大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的比例。总体来说,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的比率很低。生鲜农产品物流公司应当配备包括节能环保的冷链仓库、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全程温度监控等设备设施,加大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冷链物流技术的利用率,逐步实现全程冷链。
第二,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贯穿生产、运输、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应做到产地预冷、在加工过程要做到预选分级、冷藏冷冻,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到冷链运输、在销售过程中应做到检验检测、安全监控等。其中要优先建设如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的冷链设施。此外,还应大范围推广并引进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移动式冷却装置等先进冷链物流技术,以保证生鲜农产品在存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始终处于全程温控和监控状态。
第三,着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我国的冷链物流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冷链物流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多数是由流通过程中的企业、市场等自己建立冷藏库、购买冷藏车,完成配送和存储,专业性和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效率也十分低下。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做出整体规划,统一服务标准,扩大流通规模,从根本上提高物流效益。
2.大力推广先进交易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单靠传统的批发市场这一传统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需要推广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
第一,积极推广采用拍卖交易方式。拍卖交易具有形成市场价格、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国际上规范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相当普遍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应引入拍卖这种先进的交易方式,建设适当规模的专用交易大厅及配套的交易系统、物流设施、质量监测机制,推动生鲜农产品质量的等级化、重量的标准化、包装的规范化建设。
第二,推进生鲜农产品期货交易良性发展。期货交易具有即期成交、远期交割的特点,生产农户根据了解到的市场上生鲜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供求关系调整生产结构,使得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一定程度上杜绝盲目生产。另一方面,期货交易有助于解决传统交易市场中经常会出现的季节性价格下降,在期货交易中,生鲜农产品可以不用集中上市,市场供求关系相对比较平稳,现货交易中,生产农户的主动性也得以提高。随着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在农产品期货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前提下,政府应加快推进期货市场的法律建设,并积极完善生鲜农产品上市品种结构和上市制度,实现生鲜农产品期货交易的良性发展。
(四)以支持生鲜电商平台为主优化零售环节
1.推进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
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的管理比较复杂,行业自律、市场管理和政府管理在保障生鲜农产品市场文明建设和日常运行方面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可将三者有机结合,以构建文明有序的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管理架构。
第一,建立标准化的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管理制度,构建由经营者、市场、政府组成的规范经营责任链。明确市场环境卫生、农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查验登记、市场承诺、投诉公示、价格管理、消防安全管理、治安防范等农贸市场经营管理规则。以制度和契约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相关的规则需要细化,可操作性强。
第二,建立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入市及退市制度。要以有效的货源管理和质量安全监测机制为基础,规范生鲜农产品的入市与退市,只有货源及质量安全过关的产品才能够入市,还应该建立定期商品查验和不定期抽检制度,对于质量不过关,货源不合格的产品,应予以及时退市,对于屡次经营不合格产品达到规定数量或次数的经营者,也应当予以及时退市。
第三,应充分发挥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应当提倡建立各级各类农贸市场行业协会,并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章程,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作用,在政府管理和市场管理的指导下,实现行业的自我管理。要把行业章程与每个成员单位以及成员单位中的经营户的经营管理直接挂钩,督促市场主办方和经营户依法经营,更好地运用行业规范和经济责任调节经营者的行为,推进生鲜农产品农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2.积极推进产销衔接
第一,着力完善生鲜农产品市场调控,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创造条件鼓励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的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城镇社区菜市场进行直销直供,并与大型生鲜农产品连锁超市、批发市场以及学校、酒店等实现对接,并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流通成本。
第二,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订单农业,通过订单有效衔接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需求。鼓励生鲜农产品生产农户或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批发市场、科研单位、企业等签订产销合同,组织农户或专业合作社进行生鲜农产品的订单生产。订单农业可以有效引导和带动生鲜农产品农户进入市场,并且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生鲜农产品品种、规格、质量、数量等的具体需求,从而带动生鲜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最终实现生鲜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化发展。
3.支持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
相对与传统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具有经营打破时空限制、易于提升消费者关注度,具有强市场覆盖能力、受众定位更精准、营销效果可量化、市场反馈机制高效、供应链控制力强、网络新生代消费群体接受度高等优势。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苏宁易购、华润万家、顺丰等知名电商和物流企业都涉足了生鲜。支持生鲜电商零售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加速发展。
第一,生鲜电商规范操作,合理布局。生鲜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尽可能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并且能够更直接地将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反馈给生产者,既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还能增强双方的沟通信任。各类生鲜电商,特别是自营物流的电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以市场覆盖面的大小作为唯一的发展指标,应当找准自己的优势,并考虑多方面合理因素,来确定自己的经营重点。
第二,政府助推生鲜电商发展。生鲜电商作为一片待开发的蓝海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现在比较领先的生鲜电商,阿里巴巴和京东拥有无可匹及的平台与资金优势,一号店凭借多年的采购经验在产业上游尽显优势,顺丰优选是顺丰速运旗下的产品,其自有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使得其在仓储物流方面得天独厚,而小规模的电商企业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似乎没有什么立足之地,需要政府在制度、政策、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推动生鲜电商的资源整合和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宏达.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2).
[2]李京京,康星宇,杨硕.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
[3]秦开大,杨保建,朱苗绘.生鲜农产品拍卖市场:研究热点与新趋势[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责任编辑:孙建华)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ircul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New Period
ZHANG Zhiyong
( Jinan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further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overall yield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the variety is increasingly rich, but the current circulation situ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exists problems. According to caus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circul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the scal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sure the safe and effective suppl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circul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blems;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85(2016)01-0008-06
作者简介:张志勇(1971-),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山东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济南市农业局科研课题“新时期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jnnykt-13)的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