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及趋势——第二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暨数学教育博士生论坛综述

2016-04-13周彦池裴昌根

数学教育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授素养数学

周彦池,裴昌根



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及趋势——第二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暨数学教育博士生论坛综述

周彦池,裴昌根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400715)

“第二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暨数学教育博士生论坛”于2016年10月26—28日在重庆召开.会议云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大陆等地三百多位海内外数学教育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一线教师.与会人员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课标教材、测量评价、数学文化、教育技术、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等专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此次会议国际引领深入,本土研究规范,实证研究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创新活跃,展现了华人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充分显示了华人数学教育正走上国际舞台,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第二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热点;趋势

1 会议概况

第二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暨数学教育博士生论坛于2016年10月26—28日在重庆西南大学成功召开.此次盛会齐聚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大陆等三百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一线教师.大会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进行欢迎致辞;重庆政协副主席、原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陈贵云教授介绍了西南大学数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和取得的成果,展望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前景;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邱可热烈祝贺此次大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坚教授介绍了华人数学教育大会的由来,期望华人数学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华人数学教育发展.

会议围绕“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教师如何教数学”两大主题展开,设立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数学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数学文化、现代技术与数学教育、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等7个议题进行了一百八十多场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和专题发言.下面对16个大会报告内容作简要介绍.

2 大会报告简介

(1)德国汉堡大学Gabriele Kaiser教授——职前数学教师专业能力比较:认知途径和情境途径

Kaiser教授报告分析了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3个向度:第一是教师教育的社会维度,如教师调研;第二是教师的反思实践,如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第三是教师教育的一般条件,如培训环境.当前教师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主要存在两大研究取向:认知取向和情境取向.从有关教师关注的概念和教师专家智能出发,以情境视角为特征的新的研究已经出现.Kaiser教授也介绍了她正在开展的一项探索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已拓展到亚洲地区,试图从东西方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2)美国特拉华大学蔡金法教授——也谈数学核心素养:概念、测评与践行

蔡金法教授认为数学素养至少包含数学交流、数学建模、智能计算和数学情感4个方面.蔡金法教授主要介绍智能计算和数学情感.智能计算思维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解决问题,设计系统以及理解人类行为的行为方式,就像阅读写作一样普及,是每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数学情感是指这种积极数学情感的表现,包括对数学知识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喜悦感,对从事数学活动者的亲近感,包括认知层面的数学能力,也包括非认知层面的情感与态度.

(3)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范良火教授——从上海一课一练引入英国考察课程、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对数学教材形成的影响

范良火教授认为教材研究是对教材本身和教材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在本研究中将教材作为因变量,探讨课程、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数学教材的影响.国家课程是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是数学概念和思想等引入的背景,提供了数学问题情境,为数学问题本身的设计和编写提供范例.总的说来,国家课程、语言、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学校教材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认清这一点,对教材的研究、开发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4)美国德州A&M大学李业平教授——理解和测量数学教学中的专业知识

李业平教授指出数学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教学中已经采取了技术整合和其他措施,但在教学实践上并没有多大改变.研究者可以从课程、数学任务、家庭作业、课堂作业、教师专业知识、提问等方面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为了理解和提高教学,需要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有整体分析和认识,直接从专业教学知识内容上发展和解释理论,从课堂内外理解和检查数学教学工作.此外,李业平教授认为在中国数学教育中的语言常常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和偏远不发达地区,有关语言对数学学习的影响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5)香港大学梁贯成教授——华人学生数学成绩解构:文化真的有重要的影响吗

梁贯成教授的“数学教育比较,和文化对数学教与学的影响”研究,从儒家文化圈的思想角度解释华人学生和其他东亚地区学生在TIMSS、PISA的国际研究中数学成绩卓越表现的原因,其中东亚国家和地区是指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卓越表现是指在TIMSS、PISA中名列前茅.结果显示这些表现卓越的东亚国家拥有共同文化——儒家文化圈.已有多个研究对TIMSS何PISA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得到东亚国家确实是一个集群,有着共同的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思想元素似乎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关,东亚语言对数学学习和评估的影响似乎有别于西方语言的影响,而且现在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可能比20年前更大.

(6)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改与教材编写

史宁中教授回顾了高中数学十年课改,指出存在课程与高考不衔接、内容主线不突出、必修内容过多、初高中内容不衔接、选修Ⅱ与大学内容不接轨等问题.此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课时、必修内容、选修内容等方面均有调整.课标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高中数学课标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新高中数学课标下,一堂好课是要基于“四基”或者“数学核心素养”,新方法要述说道理,命题应依据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达成水平的评价,考查内容围绕数学内容主线,注重数学本质,淡化解题技巧,问题情节自然合理,适度调整考试时间和题量,包括一定的开放试题.

(7)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是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数学课程标准、TIMSS对统一的国家管理模式的肯定、系统深入高中数学课标国际比较研究并不多等背景下进行的.报告主要是从知识深广以及内容分布对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微积分进行比较.中国的函数内容广而不深;儒家文化圈国家对代数基础较为重视;俄罗斯、中国、韩国和德国的“立体几何”总广度较大;平面解析几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直线和圆锥曲线的研究,中国内容最广;中国课标对统计与概率的要求广而不深,荷兰课标对统计与概率的广度和深度都名列前茅;中国理科的微积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低.总体来看,中国课标内容已有从“窄而深”向“宽而浅”转变的趋势,但有些内容的考试要求并不低.

(8)华东师范大学徐斌艳教授——教师对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预测、评价和理解

在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提出与数学交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师生的相互影响.初步发现教师从学生体现的思维是否有深度、视角是否新颖来评判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教师理解的提出问题质量更多是聚焦于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与给出情境的相关性、问题是否有解等方面.针对数学问题提出的培养,教师需要转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认识,需要在更多层面与学生开展交流、理解学生.

(9)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数学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反思

从数学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数学课程内容等不同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学课程改革历程进行划分,较为代表的是七阶段说、五阶段说、三阶段说.刘坚教授依据研究或实践主体的数学观、数学课程观(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儿童本位)、数学学习观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6)全面学习苏联,第二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第三阶段(1976—2000)拨乱反正,回归知识本位,第四阶段(2001至今)新世纪课程改革.刘坚教授认为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决策,对于中国的课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决策,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生长.数学素养与2011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相一致.

(10)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数学教育实证研究中应重视效应量的使用

值与虚无假设显著性检验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广泛应用,但也遭受着众多学者的批判.显著性检验存在将实际意义上的显著性与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等同,显著性检验受样本容量的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值操控”现象,以0.05、0.01为临界值的二分决策容易使研究者产生误解等问题.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学都有学者提出报告效应量的要求作为弥补.效应量是一种能够衡量影响强度的指标,具有尺度不变性、绝对值大小与证据强弱相一致、样本量依赖性极小等特点.王光明教授呼吁中国数学教育研究重视效应量的使用,效应量不是替代值,只是弥补局限,但效应量仍然具有主观性,基于不同的教育及心理学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的研究,可以建构中国的效应量标准.

(11)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核心数学素养——推动数学课程深发展的杠杆

中国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诸多效果,但仍存在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等现象,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并未得到全面发展.针对种种困境,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课程的发展应该在一个上有目标引领,下有底线支撑的区间上运行,底部的确立和提升,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成败,核心素养便是这个底线.核心素养是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而核心数学素养是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直接推广,孙晓天教授认为核心数学素养是数学在成人社会的表现决定,是必备条件,因此它是底线.

(12)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由顾非石老师代表其发言)——回归本真:数学变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报告指出数学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观察和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它常常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建模应用的反复循环.变式包括概念变式和过程变式.变式教学主要是要把握从基点到目标的“核心关联”,主要有情境和应用、计算和推理、学习者心理3个方面.变式并非变得越多越好,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应以适合每个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为度,变式应给学生以亲自尝试、探索的机会.

(13)华东师范大学王建磐教授——办个精彩的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让世界相聚在中国

2015年6月6日,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正式宣布上海市赢得2020年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的主办权.中国是人口大国,具有数学教育最大的舞台;而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又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数学教育的多样性.中国尚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系,而建立这样的体系,将是中国数学教育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整个数学教育界的努力方向.ICME-14可以让国际同行近距离了解和分享中国的数学教育,中国学界也可以借此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在交流和学习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数学教育学科体系.

(14)内蒙古师范大学代钦教授——民国时期高中数学教科书发展及其特点

代钦教授报告中提到教科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载体,研究教科书历史的目的在于除了了解它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信息外,还要去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民国时期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翻译教科书占30%以上;民国时期高中数学教科书具有翻译外文教科书、国人自编通过审定、直接使用外文原版教科书、学校自编出版教科书、教师自编教材油印、几十家出版企业竞争出版教科书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民国初期的中国数学教育仍沉醉于欧洲的近代数学教育的梦想之中,在1922年之后才与世界现代数学教育接轨.民国时期的数学教科书建设工作,为今天的数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中央民族大学何伟教授——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4个关键因子

何伟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测试和评估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调研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对2011和2015两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15年教师学历和专业对口水平较2011年有所提升,但是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并未因此发生显著改善.因此,在教师培训、教研员队伍建设、双语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民族地区学生学业质量.

(16)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数学文化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的思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宋乃庆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是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少数民族数学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和谐共进的需要.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学生数学学业成绩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还有较大差距、数学课程改革和数学内容相对落后、数学教师质量和数量还需提高等问题.在数学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把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动力,克服文化差异,实现教育回归,将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深化少数民族课程改革的主线,课程实施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主线,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教学实施在于内化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价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

3 结 语

第二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暨数学教育博士生论坛在主办方的周密组织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参会者围绕华人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这次会议加深了大家对相关重要议题的认识,明晰了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增强了华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为华人数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东北师大 史宁中教授和美国德州A&M大学李业平教授分别作为海内、外数学教育专家代表总结点评,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进行总结讲话.最后,此次会议组委会主席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与支持,期待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办得更好.

[责任编校:周学智]

Hot Issues and Trend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Summary of the Second Chinese Conference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Doctoral Forum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ZHOU Yan-chi, PEI Chang-ge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Second Chinese Conference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Doctoral Forum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was held in Chongqing from October 26 to 28, 2016. More than 300 home and abroad mathematics education experts, academics, graduate 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USA, Britain, Germany, Hong Kong, Macao and Mainland attended this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made in-depth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 around the topics of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mathematics cultu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inor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There ar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nference: the plenary lectures made by oversea experts introduced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local studies were normative; empirical researches were widely carried out; a lot of innovations were made by school teachers. This conference is a platform to show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which fully demonstrate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gett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nd is becoming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Second Chinese Conference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hot issues; trends

G40-03

A

1004–9894(2016)06–0093–03

2016–11–10

周彦池(1992—),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授素养数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