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视域下谈谈对“善”的理解

2016-04-13张倩

山西农经 2016年6期
关键词:视域本质主体

□张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71)

从价值视域下谈谈对“善”的理解

□张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1)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代杨万里《庸言》)。意思是:人做好事,即使做上一百件也还不够;做坏事,即使做上一件也很多了。意思是说为善无多,为恶无少。说明人必须坚持为善,切忌为恶。从古至今,“善”可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年代都在提倡和教育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什么是“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善的本意理解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善也有不同的解读,不同阶层的人对善也持不同的观点。

价值视域;善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87

1 “善”的起源和含义

伦理学家们很早都给出了关于善的定义,但是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全面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出究竟什么是善。我们只能从某些角度来理解它的含义。《说文解字》中讲:“善,吉也,从言从羊”,与“美”同义。在《从语源学的角度看“善”的起源》—文中,宋金兰对欧洲语言中“善”的词源进行过考察,认为善的起源来自欧洲人对财富的意识,善和羊关系密切,因为先民们认为羊肉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物,能够满足人们对享受美食的需求。在俄汉语言里,“善”也有善良,好的意思。西方人认为“善”是一个关于对象的认识性科学性的概念,即完美完善。“善”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意识存在,似乎与“目的”联系着,“善”是选择的归宿,是实践的指向。

2 中西方对“善”的不同理解

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因其自由本身的自律性而尊重道德,道德才得以存在。他从善念与理性的角度理解,“善”是自由的属性,是责任的载体,能够让理性为自己立法,实现在人性自律下的意志,从而形成“人是目的”的道德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把善定义为欲望的满足,他认为如果我们满足理性的欲望,个人能够实现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整体的善。柏拉图则认为:“善确立为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这里说的善是广义的哲学意义上的完美完善,把善看作是自然的的结果,达到善就是最自然最美好的,是一种最高理念的含义,在这里可以和老子所讲的“上善若水”的观点结合去理解,当我们达到这样的最自然的善,人也就得到了快乐,实现了完美的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的概念早已被提及,不管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佛教,对“善”的概念都有不同阐释,相同的是,他们都承认“善”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文化的“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善”主要以儒家的“善”来理解。

孔子认为“仁”是一切行为准则的根基,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他把这种符合仁与礼的德行和德性的行为当作“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为人处事之道,要从“善”。而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提出的“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提出人性本善,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在孟子看来,人性源于人心,人心的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即善端,“四端”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天生就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四心”分别对应仁、义、礼、智。所以,孟子认为“善”的内涵应该包括仁、义、礼、智四种德性。

3 价值视域下的“善”

价值(value)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这个词的词根的意思指的是“好的”、“具有体力或者勇猛”等。价值泛指人们认为好的东西,因为自身的原因而值得估价的东西,从本质上说是人们所追求的、对自身有用的、感兴趣的东西。“善”是人类普遍价值“真善美”中的一种,它关注的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中每一个生命体。对科学规律、知识、真理的追求是真,对艺术的审美、感官的欣赏是美,而对生命价值、伦理价值的追求则是善。

3.1满足需要论对“善”的理解

生命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需要性,需要是动物活动的一种内在的要素,也是人的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人的一切需要都是社会性需要。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自觉性的需要,是直接依赖于自身活动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人自觉追求的对象,价值追求是为思维所规定的欲望和意志。

马克思对价值的理解,主要有两个论点:一是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价值“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也就是说价值要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完善,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广义的价值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但人们常说的价值,一般是正价值,即狭义价值。价值是个关系范畴,就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

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在《信仰的意志》一书中提出:“善的本质,简单说来就是满足需要。”他认为善指的就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我国价值哲学中的满足需要论也认为价值的本质就在于满足需要。实际上,并非满足任何欲求或需要都有价值,只有满足合理的欲求或需要才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才是善的。

3.2价值的本质是“善”

王玉樑先生在《价值哲学》一书中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价值的本质是善:1、从价值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的角度来讲,价值作为人们选择和追求的目标,是善的;2、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别来看,狭义的事实是指价值存在之外的客观存在,作用于主体未与主体发生作用的客观存在,而价值则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反应。所以价值是对事实的超越,是善的;3、从价值的特性来看,价值有利弊、善恶、美丑之分,在知识层面上还包括真假,具有方向性。人们通常说的价值指真善美利。因此,价值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能够使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自我超越,使主体更加完美,从根本上说在于能够使人类社会发展完善,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

4 “善”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精神,还有什么可用之处?我们究竟要坚持些什么?回望什么?我们的内心世界,包括蕴藏在心底的那份传统东西,拿出来了多少?放大了多少?隐藏了多少?又泯灭了多少?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善”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善”字传达的是宇宙的运行和谐不息,天、地、万物有序共守,人为万物之一,顺之则喜,逆之则毁。人类之初,人性本就是善的,虽然可能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性质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生存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了习性的差异甚至习性的截然相反。因此,人性向善,善在人心。而渴望善良是每个人的心理追求,拥有善良的人际关系跟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利于生活的好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利他”的意识,而不是总是强调“利己”。因利他而产生的积极向上,最后因利他而取得了属于自己的实惠才是最舒心的。一个国家优秀的文化应该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做好的事情,做善的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关怀。从个人来讲,就是要将“自爱之善”和“爱他之善”结合起来,让我们在自爱的时候不要那么冷漠,不要失去怜悯之心。康德说:“善从来都不会泯灭”。善在人心之中永存,但它有时候会被人世间的灰尘所蒙蔽,我们需要不断的拂去善良之心上的灰尘,使自己能够回归到那个本然的自我,唤醒人们内心中的良知,在道德缺失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必须“心存善念,施善于人”,用“善”来联结个人与他人,将我们的社会置于“善”的保护之下,追求理想,提升幸福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4,326.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5.

1004-7026(2016)06-0120-02中国图书分类号:B018

A

猜你喜欢

视域本质主体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