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时代的教育逻辑
——高校学生管理供给侧改革

2016-04-13顾笑然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供给改革

顾笑然

(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管理时代的教育逻辑
——高校学生管理供给侧改革

顾笑然

(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是以管理创新实现社会经济诸领域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力量,教育管理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教育管理有效供给跟进不到位,成为制约高校学生管理的瓶颈问题。管理治标、教育治本,强调管理与强化教育并举,才能标本兼治。构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组织管理效率,迫切需要对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政策性解读和学术性阐释。

大学生;管理;供给侧

2015年11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供给侧改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国家大政方针,进而推演对教育管理影响及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是教育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大学生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伴随改革深入,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市场化”重大转型。在摆脱计划经济“集体利益”思维窠臼的同时,凸显市场主体“个体利益”,引发思想碰撞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大学校园。当前,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突出,自律意识差、抗挫折能力弱、集体意识淡薄等思想问题严重,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重、功利心强而引发道德风险,使得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面临严峻挑战。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立足于学校本位单一供给,从学业进程到生活细节,高校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统纳入管理、力求规范,从而漠视大学生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成长规律,片面强调管理形式的统一和规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民族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精英力量,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探索高校学生管理供给侧改革,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学业支持,以培养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概念解析:需求与供给

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是经济学家最经常——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使用的两个词”[2]。微观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实现。因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被划分为买方(Buyers)和卖方(Sellers)。买方产生需求,卖方创造供给,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便利的制度安排,则是市场(Market)。

教育过程与市场过程有共性之处,其基础是交易行为,利益互换客观存在。教育市场上,买方是学生和家长,卖方是学校与教师,买卖的标的是教育服务,价格体现为学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将教育视为“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3],山东大学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教授认为教育不能满足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项私人物品”[4],高等教育的私人产品属性最为明显。在计划经济时期,教学关系呈现为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关系可理解为买与卖的平等关系。伴随改革深入,我国社会经济诸多领域

实现市场转型,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依然行政垄断特色鲜明。市场作为买卖双方交换的集合,为买卖双方博弈、供求相互作用提供了制度安排,但是垄断的存在导致教育市场的扭曲,造成消费者主权无法自由体现。高校乃教育之所、人文渊薮,瞻望改革途径:其一,如美国学者亨利·列文(Henry Levin)所言:“利用生产函数和有效学校方法来发展教育方面的停滞不前的状况,导致了寻求提高教育生产率的新思路。一个总的转变就是增加教育的选择性,以便使学校间为争取学生而竞争,从而使学校调整其教育教学以便更加切合学生的特殊需要”[5],此为西方教育改革实践所证明,成绩斐然;其二,便是当下中国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教育结构、改革管理方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办学发展,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前途光明。

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供给与问题

新生代大学生与生俱来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新常态下管理改革是必然选择。教育管理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教育管理理念、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供给端入手,通过解放思想和鼓励创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以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这一理念既是受到国家层面改革导向的启示,更是源于解决进入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

问题一:教育管理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

根据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7月6日)所示: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219所、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成人高校292所,共计285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高达3647万人[6]。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之大,在学人数之多,都创下世界纪录,其斐然成绩,有目共睹。院校虽众,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学校本位理念下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可窥其因。

教育服务的供给,是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体现。在理想状态下,求学诉求与教育服务供给等量匹配,恰好达到供求平衡,则买卖双方均达到满足。而现实中,高校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供给)相对单一,大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各种诉求(需求)复杂多样,双方的交易空间、博弈过程并非理论假设所设想的简单和单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有机体系。当代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焦虑、抑郁(心理问题),自律意识差、抗挫折能力弱、集体意识淡薄(思想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重、功利心强而引发道德风险(品德问题)……,凡此种种无不指向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千校一面、办学发展缺乏特色,是学校本位理念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供给单一的表征,以致教育管理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使然。

问题二:教育管理有效供给跟进不到位。

高校是各种文化和思潮汇聚、碰撞之所,社会上不文明现象、网络上不健康信息以及各种不良思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校园生活进行渗透,加强高校教育管理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自入校开始普遍成年,高校学生管理并没有将大学生视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从学业进程到生活细节,高校将成年学生的方方面面统统纳入管理、力求规范。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无的放矢,不看对象”[7]。如果漠视大学生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成长规律,就难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学校本位理念下惯习所致片面强调管理,必然造成教育管理有效供给跟进不到位。

所谓“惯习”(Habitus),一般被定义为组织或个人的主观判断、客观行为倾向性系统。“惯习使人们倾向于在特定的情况下,以特定的方式采取行动或做出反应”[8]。受制于现行招生政策和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制时限、学位授予……惯习于教育主管部门指令进行行政管理。与经济学理解不同,营销学认为卖方(院校)构成“行业”,买方(学生)形成“市场”。新常态下,学生被重新定义为消费者(Student as Consumer),而高校的经营哲学(Business Philosophy)却没有与时俱进。公办高校大都惯习于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或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对市场需求(求学诉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并不敏感;民办高校较之公办高校,品牌、师资皆无优势,秉持推销观念(Selling Concept)是理性选择也是别无选择;国外著名私立高校已然接受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组织教育运营与管理,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9]。教育供给侧改革,恰恰是要求高校摒弃以往惯习,建构全方位营销(Holistic Marketing)理念,以学生求学欲望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组织教育服务的研发和供给。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市场势力(Market Power)长期保持强大,行政垄断设置行业壁垒使“店大欺客”司空见惯,由此缺乏激励和内驱力,而难以开辟、发现和满足学生需求市场。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和问题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们的诉求得不到重视、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必须摒弃学校本位管理的思想,摒弃以往从卖方市场视

角看待教育供给,摒弃单纯从静态视角分析学生需求。教育问题管理求解,管理治标、教育治本,强调管理与强化教育并举,才能标本兼治。

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入手,强调资源配置和有效供给。教育供给侧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核心是通过办学结构调整实现教育转型,其目的是提升办学水平达到促进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具有收益的外溢性,学生作为消费者构成了教育消费市场,家庭、企业和政府作为投资人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形成。高校扩招,成功解决了劳动力供给量的问题,劳动力质量问题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谓“侧”,可以理解为侧重、偏重某一方面。在唯就业导向压力下,高校有沦落为文凭工厂之虞,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犹如标准化的装配线进行流水作业。改变这一现实的根本途径,要从教育服务和教育管理的“供给侧”入手,也就是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管理的有效供给进行改革。

高校学生管理沿袭传统模式和思维习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结果,忽视管理过程中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从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管理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包括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等职能[10]。各种职能相互交叉、彼此关联,从而使管理行为动态呈现为循环持续的活动过程。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管理创新引导高校管理由行政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传统人工处理向以网络为核心的任务处理升级等,实现供求均衡。

供求均衡是双方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是在创造需求、解决需求问题。在新常态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在何方?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性解读和学术性阐释,给出了明确答案:改变资源配置,提升管理绩效。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问题而言,必须构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机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广、人员多、责任大,相关工作缺乏协同机制,高校内部部门之间分工和责任不明晰,遇事推诿扯皮。创建一体化机制,有利于形成协同力,这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追求教育价值的必由之途。

究其学理,以往高校学生管理的认知建立在教育学基础上,研究视域囿于教育学一隅之见。管理只是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术,是一种无须论证而形成“理论”的行为。这种应然而然的认识,使得教育管理的学科发展远远落后于她的姊妹学科——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的改革理念:主张开放、强调多元、尊重差异、崇尚创新,以学业支持为中心、以思想教育为基点、以社团建设为渠道、以网络媒体为手段,对复杂的教育管理过程化繁为简,创新高校大学生管理机制,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追求教育质量的改善价值。

结束语:教育的未来,要靠管理进步

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按照“事”或“人”,分为科学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科学主义方法论,是指以自然科学的世界观,研究管理活动中的“事”为中心的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是指以人文科学的世界观,研究管理活动中的“人”为中心的方法论。以事为中心的管理,称为“事本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称为“人本管理”。二者各有优劣,非此即彼偏执一端皆有偏颇。

组织的效率归根到底反映的是人的绩效,在深省现实问题基础上,借鉴现代经济学理论和中西共通的管理经验,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实务重组与流程再造,以期构建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不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意味着跨越学科、拓展视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创新引领创新。

[1]冯蕾,陈晨.“供给侧改革”如何影响经济[N].光明日报,2015-11-22(002).

[2][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梁砾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71.

[3][美]安东尼·阿特金森,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637.

[4]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82.

[5][美]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 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3.

[6]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 t20160706_270976.html.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8]拉亚妮·奈杜、乔安娜·威廉斯.学生和约与学生消费者:学习的市场化与高等教育公共产品性质的侵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

[9][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 著.营销管理(第14版)[M].王永贵 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0.

[10][美]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管理学[M].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

(责任编辑:张会荣)

本文系2015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现代管理学方法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15YB20)和2016年度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事务管理机制研究”(16AJY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7

A

2095—7416(2016)05—0061—03

2016-08-08

顾笑然(1980-),女,山东济南人,经济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供给改革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