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2016-04-13刘潇女易明
刘潇女易明
国内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刘潇女1易明2
(1.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3;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03)
早期家庭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视力残疾儿童而言,家庭在其发展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20世纪末至今国内关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发现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提升、研究内容的整合度提高、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加强,但目前仍缺乏指导性纲领、具体的干预方案及对效果的有效评价。今后的工作,需不断总结和借鉴经验,积极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推动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是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人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1]。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一种终身教育,也是一种带有家庭自身独特性的教育[1]。早期家庭教育,指的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家长按照儿童(以0~6岁为主)身心发展规律和现状,对他们实施合适的教育和训练,以尽力挖掘儿童的潜力,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2]。0~6岁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智力、语言、动作、思维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视觉,是个体感知信息的主要条件,也是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摄入信息总量的80%左右[3]。因而,视觉受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利。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视力残疾人有1233万,其中0~5岁学前视力残疾儿童7.45万,6~14岁学龄视力残疾儿童13万[4]。此外,有调查表明,我国盲校学生中,先天原因致盲占60%以上[3]。这导致视力残疾儿童从小失去了学习的有利条件,许多事情都得依赖家长,即使是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也需要家长耐心指导,手把手地让他们触摸才能学会[3]。因此,家庭教育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且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对视力残残儿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智力、人格和社会发展就越接近于或超越普通同龄儿童[5]。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认识,笔者将题目锁定为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在中国知网、维普等电子期刊网上,分别以盲人教育、盲童教育、视障教育、视力残疾儿童和家庭教育的早期干预等为题名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相关的国内文献20余篇。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分析,以期能够对国内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研究的现存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推动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研究的概况
研究概况是对研究现状的一个简要描述,有助于我们把握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情况,以及预测今后的研究趋势。首先,就搜索到的部分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盲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对策》(1998)—文举证和分析了盲童学生和健全学生家庭状况的差异及因此造成的不良倾向,阐述了积极促进家长形成正确的盲童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盲童教育方法的重要性[6]。但在几个维度比较分析的结果中,对于是原本存在的家庭问题,还是因为视力残疾儿童的存在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释。《论盲生家庭教育》(2003)—文从家庭教育观念、态度、方法、目标和、内容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盲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7]。文章提到的五个方面都对家长做出了不少相应的要求,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进行评估。《盲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2008)—文主要从盲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的基本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促使盲童家庭教育向更积极的方向转变[8]。全篇逻辑性较强,但不论是指出的问题,还是提出的策略,都过于宏观和抽象。《视障儿童亲子关系的干预》(2008)—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帮助视障儿童的家长和视障儿童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9]。以亲子关系作为切入点,立意比较新颖。《盲童学前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浅探》(2012),则以作者所在学校盲童学前教育咨询的经验为基础,为盲童的家长提供了效果较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以提高盲童的学前综合素质[10]。这是一篇实践性较强的文章,但在理论这一部分比较单薄。
从量上而言,我国10余年以来研究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文章并不多,平均每年不到一篇,发表在诸如《中国特殊教育》等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则更为少见。通过查阅从1994年《中国特殊教育》创刊至今的全部电子文献,关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只有三篇,即《论盲生家庭教育》《盲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对策》《我国大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二、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内容的“两分法”。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对早期家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阐述,以及对家长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的分析。在阐述重要性和必要性时,重点从幼儿时期作为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第二性缺陷的重大作用、家庭教育和家长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生长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在分析家长时,着重于培养家长正确的教育态度,授以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早期的家庭干预。如,雷江华等的《论盲生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盲生家长在教育观念、态度、方法、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授之以科学合理的对策[7]。
实践研究是对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干预内容和方法的具体化,使之对于非专业的家长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如高燕的《让游戏走进盲童家庭》,将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的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盲童乐学,家长易懂[11]。
(二)研究方法的“质”“量”化。国内在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上,以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在20世纪末发表的文章中,侧重于从宏观的层面把握早期家庭教育,即应用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的理论,对家长进行知识的普及和信念的培养,如雷江华等的《论盲生家庭教育》。或结合作者本人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视力残疾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如邱举标的《盲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推广,视障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开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结论。如刘丽的《视力残疾儿童家庭生态环境因素分析》,运用家庭环境量表10个维度对两组被试进行比较,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t检验,得出视力残疾组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等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建议家长应在以上方面的教育问题上有所改善[12]。
(三)研究结论的一致性。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不管是质性研究或是量化研究,在研究的结论上都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即揭示早期家庭教育对于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促进干预的有效开展,推动视障教育的进程,从而使得视力残疾儿童得到充分发展。
三、研究的发展
(一)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提升。近年来,国内关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开始另辟蹊径,研究视角日益具有新颖性,如,2008年《视障儿童亲子关系的干预》、2009年《让游戏走进盲童家庭》,前者以亲子关系为视角,后者则以游戏为切入点,不再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目标等,也不再通篇讨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而是从小视角切入,以小见大,深入探讨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既不失专业性,也不乏通俗性,雅俗共赏。
(二)研究内容的整合度提高。研究的内容由一开始的“两分”逐渐走向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两分”使得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各干各的,前者囿于客观理论而枯燥无趣,后者流于实践经验而缺乏深度。而今,研究者逐渐尝试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如,1998年《盲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对策》,不论是问题的发现,还是解决的对策,都着重于对实践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阐述理论。2003年《盲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在内容的组织上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辅之以实际事例的介绍,从实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2008年《视障儿童亲子关系的干预》,首先从生物学、心理学以及实践的角度阐释了亲子关系及其研究成果,然后结合理论和相关的实践方法,对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指明了几个方面的努力方向。
(三)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增强。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家长而言,了解早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改变“宿命论”的错误认识、意识到视力残疾儿童的可塑性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按照“知信行”的模式,人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以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在之前的研究中,提供给家长的教育方法往往偏向于知识和信念,如在《盲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的基本对策部分,作者提出了盲童家长应注意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应明确家庭教育的功能以及盲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特殊要求;其次,应把长远的而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统一起来”[8]。这些方法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谈不上树立信念,更不及形成行为。而在《盲童学前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浅探》中,作者将盲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结合起来。比如,为了盲童认识身体的部位并增强其感知能力,作者指出:“可以在沐浴后用毛巾为孩子揩抹身体各部分,同时说出该部分的名称。”[10]这是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谈方法、理解方法,对家长而言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加强。对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前期的研究中,教育内容往往是借鉴于普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理论,或将部分适用于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运用在视力残疾儿童中,具有普适性而缺乏针对性。而在近五年的研究中,人们逐渐从视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讨论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针对性日益增强。
四、问题与反思
(一)问题。纵观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缺”:
一缺指导性的纲领。与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相比,国内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缺少指导性大纲。这导致在前期的研究中,不论是原则、内容还是方法都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而,至今未形成关于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体系化的研究。
二缺具体的干预方案。一方面“得益于”纲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研究的零散性。这种“零散性”主要体现在研究队伍的零散和研究领域的零散,缺乏协调与合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缺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有的是对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全盘建构,有的是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但研究者们往往倾向于“说教”。这种“说教”固然能够描绘一幅宏伟的蓝图,然而是否产生了应有的效果,则鲜有研究者将研究结论付诸实践并进行追踪调查。
(二)反思。通过对国内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研究的梳理,它仿佛是建立在空中的美丽楼阁,人们致力于怎样将这楼阁装饰得更加美丽,却忘了铺设一条从地面通向楼阁的路。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教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近些年来近视眼、白内障等眼疾发生率的快速上升,人们对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日益重视。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不论是质”还是“量”,和其他类别的特殊儿童相比,如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听力残疾儿童,对视力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依然不足,更是无法和普通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相媲美。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同志仍需努力。
一方面,我们应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并善于借鉴国外在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就,构建一个适合我国视力残疾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研究体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视力残疾的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大纲。从教育的目的、原则、理念,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仅有理论的依据,同时有相应的教育方案,并对效果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把家长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参与者,家长的教育经验被忽视。因而,在研究成果的展现中难免存在说教的成分。家长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主体,作为理论的实践者,他们更有发言权,我们的研究最为需要他们的支持。只有争取视力残疾儿童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视力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20.
[2]江小英,高英.我国大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7):86-89.
[3]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22.
[4]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http://www.gov.cn/fwxx/cjr/content_1311944.htm,2012-08-12.
[5]黄万玲.两个孩子的差异——浅析学前视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残疾人,2006(10):44-45.
[6]华瑛.盲童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1998(2):24-25.
[7]雷江华,孙菊莲.论盲生家庭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3(2):45-49.
[8]邱举标.盲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3 (8):63-65.
[9]欧阳新梅.视障儿童亲子关系的干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28-31.
[10]翟少梅.盲童学前教育指导的形式与内容浅探[J].现代特殊教育,2012(4):76-77.
[11]高燕.让游戏走进盲童家庭[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2):37-39.
[12]刘丽.视力残疾儿童家庭生态环境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38-40.
[责任编辑郑丽娟]
Review of Early Family Education about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 in Domestic
Liu Xiaonv1Yi Ming2
Ch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410003;2.Yuelu Academy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3)
Early family education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uman’s development.For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the famil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ir growth.By analyzing domestic research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 far on early family education about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we found that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more novel,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is improved,operability of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is enhanced,and educational content targeted to strengthen.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guidance program, specific intervention programs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Future work needs to constantly review an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and seek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arents,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early family education about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
children with visual disability;early family education;rescarch
G761.2
A
2095-0438(2016)04-0085-04
2016-02-07
刘潇女(1989-),女,湖南娄底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视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