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之蒿
2016-04-13苗连贵
文/苗连贵
食野之蒿
文/苗连贵
见那名曰“千张肉”的,色泽嫣红,竟与家乡的扣肉极为相似。夹一块品尝,也与扣肉味道接近,肉片软嫩不腻,味道溶烂不糜,咸甜馥香浓郁。
后来才知道,千张肉是我国传统名菜,历史悠久,追溯起源竟然到唐朝。相传唐代的宰相段文昌,是远近有名的美食家。唐穆宗年间,段文昌回老家省亲,当他宴请亲朋好友时,厨师做了许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发梳,称之为“梳子肉”,块大肉肥,一看就使人腻得慌,几乎无人食用。宴罢,段文昌找到厨师,对他提出了改进的技法。他让厨师将肥肉换成猪五花肋条肉,将炸胡椒换成黑豆豉,并增加葱和姜等佐料。然后,段文昌亲自操刀做示范。数日后,段文昌离别家乡,再次宴请乡亲,厨师照他的指点重做了“梳子肉”。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与上次的“梳子肉”大相迳庭,一端上桌,客人们便争相品尝,不一会儿就被吃光了。人们纷纷问道,这是道什么菜?段文昌见此菜肉薄如纸,便随口取了个名字:“千张肉”。于是,这道菜便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的
科学家屠呦呦以青蒿素获诺奖,举国惊喜。青蒿济世,功莫大焉。不过,以一个吃货的眼光看,青蒿更是美味。
古人很早就食蒿。宋代的两位大诗人皆是食蒿之徒。苏轼赞誉蒿菜,“美味冠春蔬。”陆游游于郊野,在一个酒家吃了野香的石芥,满意之极;晚间到另一家,更让他喜出望外,原来这家有青蒿,“晚得蒌蒿又一家。”那种喜食野蔬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也爱吃蒿,据说“藜蒿”之名,乃为所赐。蒿分布极广,身份低微,“蒿”前缀一“藜”,与芸芸众生、黎民百姓之义相契。
青蒿,叶子尖尖的,茎圆圆的,根芽细白,在青嫩时期,蒿的茎、叶、根皆可入馔。青蒿可三吃。但主要还是吃茎,常与腊肉同炒。在所有与腊肉配伍的菜蔬中,青蒿可谓达到了美味的至高境界。咸香柔软的腊肉,衬托出青蒿独特的野香之气;而青蒿的草野之味,又给腊肉注入新鲜活力,一荤一素,天作之合。进入腊月,鄂地许多人家都要腌制腊肉,大挂小挂,用铁钩吊在竹篙上,风吹日晒,就为等新春青蒿出世。
我妻善治腊肉炒青蒿:将腊肉片薄,几近透明,入锅煸至肉熟,下葱丝,然后把青蒿切段下锅,加调料、汤料翻炒,熟时淋小麻油起锅,装盘,腊肉红肥,青蒿青绿,红绿相间,珠联璧合。夹一筷尝尝,脆嫩爽口,醇香柔润,好吃之极!近年,鄂地吃青蒿不切段,就其原长,筷子夹起,半尺长的茎送进嘴,像吸溜进一条小青蛇,吃得泼辣恣肆,洒脱、生猛。
青蒿也可与火腿或香肠同炒,味道当不在腊肉之下。而《红楼梦》里,小丫头春燕对大观园厨房说:晴雯姐姐想吃“蒿子秆”,厨房柳家的问:肉炒鸡炒?“蒿子秆”即青蒿的茎。可见青蒿可与多种肉食相配。
青蒿水焯后也可凉拌,做成糖醋青蒿,香酸鲜嫩。青蒿微辛,黄庭坚说“蒌蒿芽甜草头辣”。凉拌的青蒿吃时感觉略有辛辣,鄂方言谓之“冲”(读去声),“冲”增添其醇味,因为其醇,食后满口清香,回味无穷。也因为青蒿的“冲”,虫子不敢冒犯,避而远之,不用打农药,绝佳的绿色蔬菜。因之,含有“冲”味的青蒿亦是药,古医书上说它“利膈开胃,祛风寒湿痹”。有多种医药功效。屠呦呦莫不就是从这“冲”的成分里提取出青蒿素?
青蒿的叶也吃得。煮熟,钵中捣烂后与糯米和在一起,做成蒿叶粑,绿绿的,软软的,蘸糖,香甜柔糯,口感极好;拌入肉糜,加调料,咸吃风味更佳。
青蒿的根不可弃。古书上说:“藜生于阪隰之地,而以沼泽尤佳。”它的上半身在水中,根长在泥里,故而又称为“水蒿”、“泥蒿”,在生长过程中,尽得水中菁华、泥里精粹。野生的蒿根经过秋冬的营养累积,富含淀粉和微量元素,与肉品同炒,吃口粉糯,鲜美不次于蒿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