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6-04-13张丽华
□张丽华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张丽华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入手,分析了高职创新创业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并阐述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创新的含义
对于什么才是创新一直存在着争议,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创新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新发现、发明的新事物、提出的新想法、开拓的新领域、解决的新问题等等,体现人的主动性、新颖性和首创性。
2 创业的含义
从广义来说,创业指人们为开创新事物,在各个领域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重点强调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精神和能力。从狭义上的创业属于经济学范畴,主体为实现价值和就业机会,而组建一定组织形式的的企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经济活动。
3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
3.1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就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将使学生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3.2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高校扩招等多方面原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还为他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3.3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把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作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横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沈阳市高等院校也要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突破,深入开展高教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4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沈阳市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火车头,沈阳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一些成绩和效果。但由于改革时间短、资金不足等原因,使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创新性不足、实践型教学平台落后等,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
4.1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取得的成绩
4.1.1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理念基本形成。随着“大众创业、万众重新”举措的不断推进,沈阳市各高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实践等环节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学生能力培养单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强调学生知识获取、知识运用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实现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
4.1.2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经过几年的改革,沈阳市各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稳步推进,总体框架基本形成。首先,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为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高校纷纷对学科进行改革和创新,打造特色学科,搭建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做一体化。其次,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队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是有一批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
4.1.3 建设和完善创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供了平台保证。各高校都把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场所;校外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社会紧密衔接,实现深度融合。
群体突发事件:群体突发事件一般为多人因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发生的突发损害事件,例如:踩踏事件、恶意滋事、景点饮食安全、交通事故等,此类事件一般影响恶劣、伤害人数较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高,是旅游类志愿者工作内容中需格外加强培训的版块,也是较为重要的版块。
4.2 提升大学生能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4.2.1 体制创新不足。沈阳市高校在体制上虽然有所创新,但由于改革时间短,加上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使得体制创新受到制约。教学管理、授课方式、招生就业等方面仍然沿用已有模式,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流形式,难有突破和进展。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到处存在。体制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应该形成统一的思想,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应该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目标来实现,全校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4.2.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落后。当前沈阳市高高校的总体情况是,都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点来抓,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实施措施,可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存在很大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就存在着严重滞后现象,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相差甚远。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仍然采用1根粉笔1本书1个人满堂灌,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4.2.3 教师缺乏创新创业能力。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但实际的情况是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新性,被各种事物性、职称问题所左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一句口号。高校在教师创新创业培养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鼓励教师创新创业,也没有足够的条件保证教师创新创业,从而制约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后劲不足。
4.2.4 资金投入不够。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水平的提升,还是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创新,都还停留在比较低级阶段,与要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高校从根上进行系统的改造与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5 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5.1 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由于出发点和视角不同,学者们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含义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的是整个实施过程和实践过程;有的学着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教育方式和组织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整个教育活动。
5.2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2.1 创新性不足。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目前大学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也进行各种模式设计,为学生提供软硬件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创造实践机会。但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上几节创新创业课、参加几次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实训几次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培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变革和创新。
5.2.2 课程体系设置陈旧。课程体系设置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不系统,实践比例不高。学科之间交叉度很低,课程重复性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面狭窄,突破性差,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比较滞后,更新速度慢。学生在大学所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与市场脱轨,所学不是所需问题严重,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效率低,使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缺乏后劲。
5.2.3 校企合作困难重重。很浅显的道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单单依靠学校一方面难以完成,必须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依靠企业的资源优势。但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是学校非常积极热心,对企业投桃送李,甚至是为企业提供很优厚的条件,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即使是勉强进行合作,大多也只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度融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缺乏有力的支持。
5.3 构建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5.3.1 加大高校模式创新力度。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各高校要继续深化创新改革力度,进行模式创新。可以借鉴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半工半读的形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学生在正常学习期间,安排学生企业实践,学生以真实岗位的身份参与实践,并获得相应报酬;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学习理论,之后以2个月为一个期限进行实践和学习交替的形式进行,最后在毕业前在校进行集中毕业设计。
5.3.2 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工具,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取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体系上都要进行相应调整,打破学科限制,跨专业进行设课,减少课程重复性,增加实践环节,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增进学科之间融合度。
5.3.3 政府出面引导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顺畅,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没有具体的鼓励和引导措施。地方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出台合作制度和奖励政策,将企业生产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政府可以充当中间人的作用,将企业与学校对接,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解决合作中学校单方面热,而企业不愿意参与或者不想深度合作的难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宽渠道。
[1]孙海瑞.论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 558-560.
[2]曹淑艳.澳洲大学课程建设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142-144.
[3]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7-8.
[4]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04-7026(2016)14-0114-02
G64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