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明客家山歌民俗与民性的审美认知

2016-04-13龚建云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明客家人山歌

龚建云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三明客家山歌民俗与民性的审美认知

龚建云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来到三明后结合本地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客家文化的艺术表现,不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其外在音乐情感完美的表现,都承载着客家民俗与民性的审美。解读三明客家山歌的民俗与民性,认清了民俗与民性审美的核心价值,理清了三明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当代区域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明;客家山歌;民俗;民性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现辖的二区一市九县大部分是客家县,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因此,三明是客家大市,在整个客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P26)三明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同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着重凸显客家人的民俗与民性,语言通俗而生动,押韵上口,自成体系。一个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本民族的生活环境、语音习惯紧紧相联。[2](P11—15)三明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题材内容分,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革命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在唱法上传承了民歌的赋比兴手法,有比喻、叠字、歇后、直叙等手法;歌词基本以第一、二、四句押韵、四句七字体来体现;唱腔上,有富于变化的自由节奏,高亢的曲调,歌声悦耳嘹亮。三明客家山歌作为客家山歌文化的表现,不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外在音乐情感完美的表现,都承载着客家民俗与民性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它充分体现了客家的民俗与民性,是客家人文化的艺术再现。三明客家山歌文化所体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蕴含着乡情、亲情与多元文化艺术,对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客家山歌的传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三明客家山歌中的民俗与民性审美解析,去思考三明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民俗的审美体现

民俗与民性的生活审美文化建构起来的优秀的三明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影响并完善着当今三明客家人的民俗与民性。在不同的生活时代,客家山歌、民俗与民性相互交织、完善与发展。客家山歌本身唱的是客家人身边的事,即情即景,朴实通俗,贴近生活,在情感上激起人们的共鸣,其本质内涵是民俗与民性的健康情感审美。

客家民俗是客家生活区域的客家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和物质的文化现象,它集中反映出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情感、信仰而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后辈的客家子民潜移默化于客家民俗之中,并成为自觉遵行的行为准则。注重礼节、尊祖睦宗、团结互助、热情好客、重视名节、自强不息,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三明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人的生活传承并发展着,它承载客家先民民俗生活的审美。客家山歌是民俗之歌,民性使然,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并发展的口头文学。

(一)三明客家山歌传递了讲究礼节、敬祖敬宗的情怀

三明客家山歌来源于客家人生活,具有丰富而鲜活的口语,贴近生活原貌和真实心态,未经修饰,清新、活泼和原汁原味。“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句话不仅包含了客家人对祖宗的尊重,还有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敬仰和保留。[3](P168)客家人在社会交往与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礼节,提倡讲究高尚的品德情操,有许多客家山歌劝人敬老爱幼、勤俭持家、夫妻恩爱,使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如 《孝敬父母歌》《勤俭歌》《十教子》《十劝郎》等,其中《善与恶》是比较典型的一首:“万贯家财不积功,到头着火一场空。修桥铺路留阴德,善保儿孙福禄封。”如《封建迷信害死人》:“封建迷信害死人,一讲大家都分明;仙姑巫婆讲鬼话,装神弄鬼来骗人。装神弄鬼来骗人,莫信仙姑鬼精灵;算命先生也一样,张张命卦都么灵;张张命卦都么灵,不信且看伢本人;去年算到有双对,如今都还打单身。”[4](P890)《悔赌歌》:“东风东来西风西,现当衣裳后当被,鲩鱼食到鱼藤水,肠断占知肚(赌)坏里。”

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寻根报本的宗族观念。“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在客家人看来祖宗是有灵性的,因为祖宗崇拜,宗族观念极为强烈,“只有千年的家族,没有百年的亲戚”“宁卖身,不卖声”“离乡不离腔”。如描写春节、元宵祭祖的山歌:“正月初一是新年,烧香点烛敬祖先;杀鸡宰鸭开老酒,三牲甜饭庆团年。家家户前挂利市,户户门神贴两边;灯笼点烛两边挂,纸炮火頓响连天。正月十五赏花灯,元宵饭子圆又圆;快乐日子容易过,过哩元宵又落田”[4](P907),“过节本该敬祖公,摆上三牲来烧香,么鸡么肉来祭祀,三只鸡春托盘装。”正是这种浓郁的寻根宗族意识,构成了客家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二)三明客家山歌表达了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客家人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凝聚力强。客家人不管走到哪里,一旦听到乡音,就倍感亲切都会互留地址,经常联系,相互帮助。客家妇女在抚育儿女时也常常通过歌谣将这些思想潜移默化传递给后代。如“砻谷蟋嗦,雉米落锅,前锅煮粥,后锅蒸饭,铲钵子里煨番薯,有无分堐食,无!无!无!打烂你的锅头底”[5](P779),这首歌谣教育小孩,要有福共享、团结合作,不能自私。另一首:“七姑星,七姐妹,入我园,摘我菜。摘上皮,留下皮,晨朝日,嫁满姨。满姨嫁到新屋背,鸡公砻谷狗踏鸡。蟾蜍烧火猫煮菜,老鼠偷食烙巴堟。”它表达了客家人不分你我热情豪爽的情怀。又如将乐县客家儿歌《擂茶谣》:“月光仔,月芒芒。喊你下来喝擂茶。”《蚂蚁扛蜻蜓》:“蚂蚁扛蜻蜓呀扛到哪里去?扛到家里去呀!咿呀!咿呀!”等。[6](P97)直观、纯真、朴实,充满生活的气息及乐观友善的生活态度,具有哲理与教育意义。

(三)三明客家山歌唱出重视名节、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客家民系在艰难的迁徙过程中,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并与当地文化不断融合。重视名节、自强不息的客家民俗意识正是客家人精神内涵的具体体现。客家人非常重视名声,在客家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种不甘被人看低的心理。在客家地区流行一句谚语:“人怕人打落,火怕人烧着。”被人打落后往往能激起他的意志,因此,要活出人样来。

因为重视名节,所以要自律自强。客家人不管面对哪种困苦境地,都能刻苦勤劳、自强不息地拼出一条路来。在山歌中也唱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如:“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菊。菊花开,好种瓜。瓜吂大,猪子扛来卖。卖倒两百钱,学打棉。棉叮当,学打砖。砖对节,学打铁。铁生镥,学宅猪。猪会走,学杀狗。狗会咬,学打鸟。鸟会飞,被个铳子来去归。一归归到牛岗玗,拈倒一个牛包衣。归去学阿婆,泻倒一铺锣。归去学阿公,泻倒一猪笼。”[5](P791)山歌表达了不仅要自强还要自律,自律就要勤。客家人恶劣的生存条件注定了客家子弟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改变一切。山歌还唱到:“添螺哥,出来食饭罗。脉个坐?竹椅凳上坐。脉个绑?猪肉鱼子绑。快快食饱饭,牵条细牛出去掌。”又如:“禾雀子,喙哇哇。有喙话别人,无喙话自家。”两首山歌讽刺了那些只会批评他人不懂反省自己的人。重视名节、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内涵,在劣势条件下奋斗生存的客家民系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精神。

二、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性的审美体现

民性是一个族群的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区别于其他族群的一种品格。客家民性是客家人最基本的性格特点,体现于衣食住行之中。机智乐观、积极向善,勤俭诚信、善良仁爱,就集中地表达了客家人的民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客家山歌与地方风土人情融为一炉,带着泥香土味,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明是客家山歌的故乡,千百年来,客家祖先为逃避战乱,历尽艰辛,纷纷南迁到闽西北这块土地,他们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山歌。

(一)三明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人机智幽默、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

客家人即使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要对生活充满期望的机智幽默、乐观向善的生活态度,客家情歌体现了这种生活态度,它用风趣又简练的语言、生动又形象的比喻、健康又炽热的情感,表达了客家青年们对生活的憧憬,对爱情的追求。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劳作于田野山川之间,大山是溶汇爱情的摇篮,只要有情就有歌,也因唱歌才知情。以歌唱表达心意,传递心声。例如:《对面桐子开白花》《劳动妇女学梨耙》等营造了男女田间地头劳动生活的鲜活画卷。如:“大河涨水小河清,唔晓河下有几深;撩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又如建宁情歌:“郎在后头割牛草,妹在窗口用手招,娘问细妹做什么,风吹头发用手捞。”“南风唔当北风凉,兰花唔当桂花香;老妹好比桂花树,大风一吹满村香。”男女逗情能增加乐趣,加深了解,发展感情:“阿哥砍柴就砍柴,唔要回头来看;手上砍刀锋锋利,割到手指莫怨。”如《藤树歌》:“崖系山中长年树,你系山中百年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客家情歌中,相互表白,生死相依,永结同心,以歌唱把感情推向高潮。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精神食粮,它伴随着客家人劳动生息与繁衍发展,成为客家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革命战争年代,客家山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的“扩红”“支前”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三明客家山歌是革命之歌,山歌像春风,唤醒了大众;山歌似号角,激励着军民;山歌如匕首,瓦解了白军,“一首山歌三个师”是历史事实的写照,也是客家人用山歌表达了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同时,革命事业的发展也促使客家山歌极为广泛地流传和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流传于三明地区的 《韭菜开花》:“韭菜开花新又新,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长长久,拿把红旗打南京。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打胜仗,妇女解放大翻身。”

(二)三明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人勤劳节俭、善良仁爱的性格特征

勤俭诚信、善良仁爱是客家人的又一特性,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及儒家道德风范,由于迁徙而更加发扬光大。客家民系有久远的文化传统,客家文化的形成是对古中原文化的保留。中原地区的农业居民终日劳作,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本来就形成勤劳节俭的精神性格,再加上历史背景独特,时代变故到背井离乡,迁徙路上的悲欢离合。客居他乡寄人篱下的境况,更加形成勤劳节俭、诚信善良仁爱的特性。求生存与思恋故土、亲人交织着,赋予他们顽强品格和健康的情感。这些独一无二民系经历,使得客家民俗民性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包容性、变异性。客居他乡为了生存铸就他们外表谦和、内心强大的民性特点。他们肯吃苦、乐观、热情、团结、真诚、敢闯等优良品格浸淫在山歌中,滋养与激励着客家民系前行的步伐。

三明客家山歌中教育勤劳节俭、诚信仁爱比比皆是,如《当梨子》:“当梨子,当梨花,麻油煎冬瓜。米筛晒饭子,簸箕晒柿花。柿花爱削皮,调条马来骑。马会走,调条狗。狗会吠,调梁雉。雉会踏,调张席。席草短,调只碗。碗底深,调枚针。针滑眼,调灯盏。灯打花,调糍粑。糍粑软,调担竿。担竿挑货过龙川,好得汗水准得餐!”[5](P883)这首山歌劝告人们只有靠辛勤劳动才能过好日子。客家人是勤劳的,他们的生活一直是与劳作相关,在劳动歌中最突出的是号子歌,如宁化的《拖木号子》就反映了林区特有的艰辛的劳动情景。“山上路滑要小心呀!咳嗬,嗨嗬!大家脚步要生根罗!咳嗬,嗨嗬!头带尾拉慢过腰呀!咳嗬,嗨嗬!同吃同住同扛木罗!咳嗬,嗨嗬!金脚银肩齐出力呀!咳嗬,嗨嗬!莫开玩笑莫心急罗!咳嗬,嗨嗬!”这首劳动号子充分体现客家人勤劳节俭、诚信仁爱的性格。再如:“山歌好唱口难开,杨梅好吃树难栽;白米好吃田难种,鲜鱼好吃网难开。十七十八唔唱歌,风流日子几多;再过两年打一老,欢喜少来愁较多。”客家人深信勤劳节俭是过好日子的根本。三明客家山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勤劳节俭、诚信仁爱的客家特性,用于教育子女和劝世醒悟,具有很大的品德教育功能,有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如《十教子》《孝敬父母歌》《十劝夫》《十劝郎》《勤俭歌》等等。“放牛崽子好吃亏,戴个笠笸坎坎累;撵得笠笸牛又走,追得牛来阵(伴)又归。”的《放牛歌》。客家人热爱劳动,以自然流露的山歌去载情、载景、载事,去传递他们对生活的文化审美。在这些反映劳动的山歌里,有着客家农民朴实的追求,也浸透着客家人的勤劳节俭、善良仁爱的性格特征。

三、三明客家山歌的传承

三明客家山歌的美是客家民俗与民性审美寓意上的美,对于三明客家山歌的挖掘和保护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客家民俗与民性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是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扬。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那种一唱一和、隔山对歌的客家山歌演唱形式,已不太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的青年人有了多样的娱乐方式冲淡了对山歌的兴趣和爱好,三明客家山歌已经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状态。但是,只要有人类,只要有劳动就会有民歌,客家山歌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为使山歌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客家山歌和时代同歌同步,使三明客家山歌这一民族艺术的瑰宝,在当今这个新时期绽放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这是摆在本区域艺术工作者面前紧迫的任务。作为艺术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客家山歌文化,更要深入田野调查、深入民间收集、发掘和研究各种客家风情民俗,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深入民间收集、整理三明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形式多样,有较强的娱乐性,活泼生动,尤其是隔岽隔山的对歌,歌台上的擂台斗歌,有较强的竞技性。歌手考智慧,比肚才、赛歌才,歌歌环环相扣,能激起听众浓厚的兴趣,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很强的互动效应。三明客家区域地处山区,山高林密,历史上交通闭塞,人们的娱乐形式单一,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这从客观上为三明客家山歌的广泛存在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三明客家山歌本身朴实通俗,唱的是人们身边的事,即情即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在情感上激起大家的共鸣,加上三明客家山歌本身的魅力,就使三明客家山歌深深扎根于客家先民心中,不仅个个会唱歌,而且人人爱听歌,在三明客家区域不论你走到哪里,“哎呀嘞”的歌声便不绝于耳,每当庙会,跳觋或现今的山歌演唱队进村,观众往往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就是明证。被称作“客家祖地”、“客家摇篮”的宁化县就有“山歌县”之称。

三明客家山歌的普及性不仅表现在人们爱听爱唱和广泛参与,而且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涵盖性,客家山歌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客家山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头田间、旷谷山野的生产劳作中,在跳觋、庙会人们聚集的娱乐场所中,它渗透到各种民俗活动的方方面面;婚嫁拜堂起轿,祝赞寿诞,小孩做满月,建房开厅上梁,正月的灯彩,元宵的花灯,人们无不用山歌助兴,客家山歌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客家山歌是人们劳动即兴的口头创作,因此具有很大变异性,一首好的山歌,一经诞生,便能广泛传唱开来,一传十,十传百,父传子,子传孙,并在传唱中加以修改、提炼,使之精益求精,所以客家区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山歌手抄本。客家区域也有许多有名气的山歌歌手在长期演唱生涯中,不断丰富一些比较精炼的句子,形成具有客家山歌特色的“词话”,在声韵中也摸索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并以“徒弟参师”“以师带徒”的办法,使山歌中精华和带规律性的东西得到保留传承下来。因此,本区域的艺术工作者不仅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民间,还要与这些优秀的民间歌手同吃同住,用文字和旋律将客家山歌的精华之作及时记录下来,将客家区域流传着的许许多多的山歌手抄本加以收集、整理。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们深入田野调查,不断地挖掘、整理、研究,这样才能收集到更具代表性、更广泛的客家山歌的原始素材,同时也为本区域的艺术再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成立了客家学校,学校专门开发了《客家童谣》《客家山歌》等客家文化课题,宁化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将长期收集的客家山歌整理成册,并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对传承和发展三明客家山歌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多种渠道方式传承三明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被外国学者赞誉为:“神来之唱,神来之歌”,无论言物、言事、言情,还是心感、脑思、目见,皆成歌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客家山歌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尤其是青年人对山歌的兴趣和爱好,已远不如从前。区域的艺术工作者要运用电视、音像、磁带等大众传媒的介入,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客家山歌的原始资料;组织好演唱活动,以创新的意识来提高客家山歌知名度,将客家山歌通过多媒体、通过活动将其传播、继承下去;带动创作队伍,将客家山歌融合时代元素创作出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现代客家山歌,使客家山歌不断传承和发展。这几年福建省一市县一歌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启动以来,各地都涌现出体现福建风格、客家特色的优秀歌曲,特别是三明的客家县都有作品参赛,这些作品多是以三明客家山歌为原型谱写的。说明客家山歌的发展提高,必须同其他形式的民歌,其他形式的演唱,从内容到形式上加以有机地融合。

宁化是客家山歌的发源地,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宁化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广局、文化馆联合定期举办客家山歌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客家山歌源流,宁化客家山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唱腔、演唱形式、音乐特点,学唱客家山歌等。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要进行汇报演出,以清唱的方式展示原生态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如《你不会唱歌不要声》《韭菜开花》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充分展示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县里还经常举行唱客家山歌比赛,要求每个乡镇推荐2名选手参赛,并对获奖歌手进行奖励。客家山歌培训和客家山歌演唱比赛对于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客家山歌文化氛围,弘扬客家优秀文化,推动客家文化发展与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更好地为世界客属会的召开服务,使客家山歌这一文化愧宝得到传承和发展。2005年,宁化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多种手段将三明客家山歌从封闭禁锢的大山中解脱出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本区域的艺术工作者要与当地文化馆联合推广三明客家山歌的演唱,成立了专门的客家山歌研究室。通过山歌演唱活动来促进繁荣,带动创作队伍和演唱人才的不断涌现,造成坚实的群众基础。把着眼点放到了广大农村和年轻人身上,可以拉赞助和政府补贴的办法,鼓励老歌手带新歌手。让三明客家山歌进课堂,将收集整理的三明客家山歌编印成册分发到各中小学、幼儿园,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客家山歌的独特韵律。还可以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一些口口传唱的客家山歌运用电视媒体的手段出版发行,如刻成VCD光盘,将其分发到社区,也可以作为广场舞的音乐加以推广运用。这些不仅为保护三明客家山歌这一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传承三明客家山歌有益的尝试。弘扬客家文化,打好“客家”这张牌。三明客家山歌是联系海内外客家人最好的桥梁和纽带,是沟通客家人情感永不过期的介绍信,是“引客、引资、引智”的有效引子。随着海外“寻根谒祖”热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客属侨胞回到三明客家祖地寻根敬祖,在此过程中,欣赏客家山歌的表演成了必须有的保留节目,在那里,他们激发出美好的回忆,寻觅到原声的节点。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是汉民族一支系,分布在85个国家与地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据各种文字资料、族谱统计,现在的1.2亿客家人的主要姓氏中,有200种以上同宁化石壁有着渊源关系,占客家总人口的80%以上。[7](P39)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对多元文化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多元文化并存和发展已成为共识,为了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潭,中国文化自觉地以独特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特色参与全球化的进程[8](P69),客家山歌文化,连接着多元的门类艺术。在感受历史和宗亲的同时,我们置身在各具风格的客家山歌意境中,去领略纯真朴实的乡俗民风,去解读客家人注重礼节尊祖睦宗、团结互助热情好客、重视名节自强不息的客家民俗文化,以及机智乐观、积极向善、勤俭诚信、善良仁爱的客家民性。客家人的民俗风情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它一方面秉承了中原博大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是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一致而发生了重构,相承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保留,重构意味着吸纳和融合。这也正符合了人类学中“多元一体”的概念,即中华民族为“一体”,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为“多元”,在几千年的碰撞中,各种文化融为一体,多个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并存。[9](P98-102)正是这优良的客家民俗和民性为当代区域艺术风格建构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传统是一条河流。有源,有流。客家文化之源在中原,其形成变易过程中,既有迁徙途中诸地域文化的影响,又有与定居地原住居民和过往居民之间的交流。”[10](P143)因此,客家山歌文化既是静态的,同时也是动态的。艺术工作者们要珍惜这份宝贵的区域文化,将这优秀的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1]江风英,李升宝.客家论丛[M].三明:清流县民政印刷厂,2OO3.

[2]张建国.湘西苗歌音乐初探[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OO5(6).

[3]张运祥,张寿标.三明与客家[M].北京:方志出版社,2OO3.

[4]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OO3.

[5]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中[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OO3

[6]王玉英.将乐民俗风情[M].三明:三明市文化与出版局,2OO5.

[7]三明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三明宗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OO4.

[8]彭彤.全球化与中国图像[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OO5.

[9]黄道宾.安贞堡客家文化审美寓意的解读与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OO9(1).

[1O]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Folk Custom and People about Sanming Hakka's Folk Song

GONG Jianyu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usic,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365004,China)

Sanming hakka's folk song is an art form combined with local culture after the hakka came to Sanm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akka culture. As the art performance of hakka culture, it contain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hakka folk custom and people no matter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or its perfect performance of music emotion. Through unscrambling the folk custom and people of Sanming hakka's folk song, the core value of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folk custom and people can be recognized, and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anming hakka's folk song can be raveled out, which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regional economy, culture and art.

Sanming; hakka's folk song; folk custom; people

J6O7

A

1673-4343(2O16)O3-OO91-O6

10.14098/j.cn35-1288/z.2016.03.017

2O16-O5-13

龚建云,女,福建邵武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三明客家人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苗山歌
苗山歌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
我与三明医改同行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