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信仰的现代性境遇
——以即墨金口妈祖信仰为中心的考察

2016-04-13赵秀丽王靖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金口天后宫妈祖

赵秀丽,王靖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266109)

民间信仰的现代性境遇
——以即墨金口妈祖信仰为中心的考察

赵秀丽,王靖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266109)

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的根本。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然而“文化”的标签却淡化了其“信仰”的本质。丢掉了信仰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信仰就失去了活力。于今,民间信仰的境遇面临着两种尴尬,作为文化遗产,其文化的特点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减退;作为“信仰”,其信仰的低俗化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这恰恰是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境遇写照。

民间信仰;民间文化;妈祖信仰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源头之一,在丰富乡村社会生活、淳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支持该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力量。那些拥有传统文化资源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便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优势。民间信仰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在乡村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围绕着民间信仰,民众举行的宗教活动也得到了基层政府的支持。按照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界定,“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制度。”[1p187]按照钟先生的解释,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虽然有关民间信仰是否为宗教的争论现在依然没有定论,但是民间信仰作为“民间的宗教”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传承,却逐渐与儒释道相融合。民间庙会的兴办、特定的宗教仪式活动、民众的宗教信仰说明民间信仰已经具有了宗教的某些特征,承担了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伴随着仪式和宗教禁忌的出现,民间信仰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探讨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存续的原因,探寻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仅有助于传承民间文化,而且对于乡村社会治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民间信仰在现代的境遇与国家政治决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底层文化”,多在民间存续和发展。近代以来更是被贴上了“迷信”的标签而受到广泛的批判。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作为“封建迷信”被禁止。传统村落的庙宇也在文革期间被拆除、毁坏。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意义逐渐被发掘和重视。民间信仰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获得了一定的合法性。以“文化”的名义,民间信仰得以复苏。信仰的存在带动了庙宇的修复与重建,有关信仰的传说也被不断地翻新,并赋予了一定的“现代性”。地方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尤为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集体记忆形式依然散播在乡村社会的民间传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庙会恢复的文化动因。在地方精英的倡导之下,借助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政策,庙会活动逐渐恢复发展起来。本文以青岛即墨金口妈祖信仰为考察对象,通过考察金口一带有关妈祖的传说、庙会的兴办,进一步探讨民间信仰借助于庙会活动得以复苏的机制,探讨民间信仰的现代境遇及其在乡村社会的适应性。

一、传说、信仰与庙会的复苏

妈祖传说起源于福建莆田,主要兴盛于闽浙一带。宋朝以后,随着海运的兴盛逐渐北传至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民间有关妈祖的传说有众多版本。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妈祖信仰经过民众集体记忆的筛选、沉淀,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多样诉求。以金口地区的传说为例。金口一带称呼妈祖为“天后圣母”,民间又称海神娘娘,金口一带也称“娘娘”。妈祖出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屿一户姓林的渔民家庭。因为生来不会啼哭,因此取名叫“林默”。民间有关林默经常救助海上渔民、客商的传说故事有许多,其事迹几乎遍及南北。妈祖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能够观天象、测吉凶、知祸福、还能治病救人、解救危难,是深得百姓爱戴的女神。

金口天后宫是胶东地区修建较早的天后宫之一。据《即墨县志》记载,青岛地区有天后宫三处,“一在县东北九十里金家口,一在县西南五十里女姑口,一在县西南九十里青岛口。”[2]即现在的金口天后宫、女姑口天后宫(已圯平)、青岛天后宫。此外,在沙子口、沧口和塔埠头等处,也曾有过天后宫。因明清时期金家口、青岛口和女姑口是重要的港口,此三地的天后宫规模最大。其中明清时期,以金家口为盛。依据嘉庆元年(1796)的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记载,“即邑金家口为商船停泊之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南北客商捐资建造天后圣母行宫。”[3]随着港口贸易的兴盛,金口天后宫也几经修葺,成为明清时期北方最大的天后宫之一。金口天后宫的兴衰与金口港口的繁荣密切相关。近代以来,随着金口港口贸易的衰落和青岛港的日渐繁荣,金口天后宫逐渐衰落,但对于妈祖的信仰依然在民间传承不绝。文革时期,天后宫被毁坏拆除。1993年以后,即墨政府开始对天后宫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金口天后宫在布局上分为“行宫”和“寝宫”两大主体建筑,行宫在前,寝宫在后,其间配以诸多附属建筑,将两座高大的宫殿融为一体,两宫的模式一样,都是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四角飞檐,前后出厦。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共占地18.4亩。

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金口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妈祖显灵的故事。据说最初建金口天后宫的时候,所有的木料、石头都是从南方购买,并就地按照尺寸加工好,走海运运到金口。即便是天后宫门口的大石狮子也是从南方运来。据说妈祖显灵,运输石狮子的时候,大船轻便如风,最先到达金口。妈祖也会“显灵”,“惩罚”那些对其不敬的人。据民间传说,1919年,直系军阀王毓恩率部驻扎金口时,有一副官睡在天后圣母的供桌上,后来臀部肿胀。最后向圣母祷告才消肿。日本侵华的时候,有一日本的小队长看中了天后宫中的铜镜子,想运到日本。结果小队长的太太在家里犯了痴呆症。在青岛装船的时候,海上突然刮起狂风。日本人最后又将铜镜运回金口,并烧香祷告才将太太的病治好。此后日本人也不敢在庙上胡作非为。解放战争时期,范汉杰的国民党58师曾将13枚炸弹投在金口村周围,其中一枚落在天后宫寝宫东山墙偏南,离墙基仅1.5米。唯独这枚炸弹没有爆炸。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金口驻军将炸弹运走。[4]在上述四个传说故事中,后三个故事分别形成于近代,也更具有“真实性”。其中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58师投放的一枚炸弹落在天后宫寝宫东山墙偏南没有爆炸的事情是确有其事。据笔者采访,金口村的老年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件事情。因为是亲历过的事情,所以对民众也更具有说服力。他们认为这是“妈祖”显灵的缘故。因此金口村的民众对妈祖的信仰也更为虔诚。

信仰的传承、庙宇的修建推动着庙会的复苏。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是庙会的日子。正月十六的庙会旨在给天后圣母“拜年”,亦叫“唱灯节”。此日天后宫庙门大开,戏楼开锣唱戏,和尚登坛念经。百姓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之中。天后宫里里外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祈祷一年的平安。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圣母的生日,庙会旨在为天后圣母“庆寿”。九月九日庙会是纪念天后圣母“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阳节,秋高气爽,百谷进仓,赶会的人自然很多。天后宫的庙会还有一个规矩:因为天后圣母是位处女,所以逢会时不准唱“粉戏”,不许男女成对在一起看戏,不准“邪耍”入会,不准在会场设赌局,以避免对天后圣母的“亵渎”。这也是信仰融入民俗生活的表现。说明信仰在建构乡村社会秩序,规范民众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为乡村普遍存在的传统庙会形式,金口庙会传承了明清以来的信仰习俗和生活习俗。按照行政区划,天后宫其周边主要分布有金口村、凤凰村、杨家屯村、于家屯村、周家屯村、侯家滩村、北阡村、西店子村共计8个村庄。金口天后宫庙会的参与主体也主要是这些村庄周边的居民。信仰的存在是庙会兴盛的动因。妈祖信仰在金口传承二百余年,在当地的民俗生活、文化建构、社会秩序维系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庙会离不开信仰,信仰又与传说连为一体。作为民众集体记忆选择的民间传说,成为维系信仰,推动庙会兴盛的重要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金口地区的经济衰落和经济中心的迁移,使得的金口地区一度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而妈祖信仰的存续、天后宫的修建又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复苏提供了机遇。1993年天后宫恢复重建以来,金口庙会也逐渐恢复。庙会吸引了即墨、海阳、莱阳及周边地区的许多信众。成为该地规模较大、较为兴盛的庙会之一。据笔者调查,金口庙会主要由金口村承办,在发放的100份问卷中,有98%的民众对金口庙会表示支持。

金口庙会的兴办主要以妈祖生辰 (农历3月23日)的庙会最为隆重。据村民讲述,每年妈祖诞辰的庙会上,有隆重的纪念仪式,甚至有和尚在念经。信众都要到庙里上香、摆放贡品,请求妈祖保佑。由于受访者主要以开饭馆为生,庙会期间,其收益颇丰,因此也对庙会十分支持,同时也认为政府应该多支持庙会的发展,加强庙会的管理。每年庙会时节,金口村委会都专门派人员疏导交通。也有专门的停车场,金口庙会影响力逐渐增大。

金口天后宫作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由青岛市宗教局管理。以金口天后宫为中心,新的庙宇也开始出现。天后宫的东南山坡上相继建设了两座寺庙,一座是马爷庙,另一座在建,庙名不详。这两座寺院还没有对外开放。在金口天后宫的东侧,金口古镇城楼正在修建。在政府的扶持之下,金口地区要逐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金口港原址将建设成渔乡古镇,金口古港丁字湾的开发建设也被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内容之一。复苏后的金口古港将成为山东半岛海洋港口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海外贸易、建筑风格及重要历史典故的窗口和载体。于今,金口古镇项目已经进入第二期。在金口古镇建设的过程中,妈祖信仰作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逐渐凸显出来,与李氏庄园、凤凰古村、北阡村大汶口文化遗址等一并成为金口特色文化旅游的文化元素。金口天后宫作为金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必将成为金口文化旅游的名片。

二、“文化”的标签与淡化的信仰

民间信仰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根本,在乡村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源头。民间信仰不仅是民俗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是地方社会宝贵的文化资源。当前,民间信仰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得以存续。金口即墨妈祖信仰被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后宫也成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的修建与庙会的复兴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之下开展的。政府的文化产业政策对于信仰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正是由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金口村委会才主动成为庙会的管理者。民间信仰虽然作为一种“非遗”的文化资源得以存续,但其信仰的本质属性却没有改变。民间信仰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依然存在。政府保护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关注到信仰的“文化”特性。对于其信仰的“本质”却恰恰是不愿提及的。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之下,民间信仰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在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民间信仰更多的被赋予了“民俗文化”的特性。妈祖信仰即是如此。在庙会上,人们热衷的更多的是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享受的是休闲娱乐的惬意,观看的是载歌载舞的宗教仪式和场面。以文化的名义覆盖了信仰的本质,这正是当代民间信仰存在的真实写照。

民间信仰的“民俗化”倾向也是信仰淡化的重要原因。在乡村社会,视民间信仰为“迷信”的思想在青年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蕴含的理性思维加之科学的普及,使民众很容易对信仰产生“怀疑”的态度。几乎认识不到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民间传承,其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人们普遍视其为民俗。每年的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保留下来。人们很少去追问信仰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走访时发现,青年人参加庙会和祭司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乡的传统习惯和仿效父辈的习俗。

民间信仰的存在与民间传说的流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传说是强化民间信仰的重要文本依据。作为民间集体记忆结晶的民间传说,其本身就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民间传说对于信仰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间关于神灵“显灵”的各种传说参与并强化着信仰的建构。当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时候,人们对信仰的依赖才逐渐凸显。有关妈祖的传说举不胜举,但金口地区有关妈祖的传说相对较少。随着金口港的衰落,妈祖海神的神职功能被逐渐弱化。人们祭祀妈祖更多的是为求得保佑和平安。妈祖逐渐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全能的神灵,其神职功能几乎无所不包,在民间社会里,几乎与观音菩萨无异。现代生活的复杂化和不稳定性依然为民间信仰的存在提供着空间。在面对灾难、变故的时候,人们依然需要精神的慰藉。民间信仰在乡村社会中还有存续的必要和空间。

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民间信仰的当代发展也催生了诸多社会问题。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重在文化传承。民间信仰作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本,在传承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妈祖信仰在金口地区传承400余年,已经成为青岛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青岛政府对于妈祖信仰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视,管理也较为规范。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金口天后宫的管理较为规范,归青岛市宗教局统一管理。免费对公众开放。天后宫里也没有借机敛财的现象。政府的直接管理杜绝了借机敛财的事情发生,这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而且对民众的信仰保护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信仰,但是民间信仰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依然影响和左右着民间信仰的未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民间信仰虽然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资源,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却逐渐丧失了其信仰的本质。民间信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是附庸于文化还是固守信仰依然是学界要深入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丢掉了信仰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民间信仰就失去了活力,就成为了死的文化。信仰一旦进入博物馆,便失掉了文化的现代意义。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不但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功能,而且在乡村社会道德教化、规范民众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化要深入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才能发挥作用。民间信仰规范着民众的社会生活,与此相关的宗教禁忌、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建构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于今,民间信仰的境遇面临着两种尴尬,作为文化遗产,其文化的特点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减退;作为“信仰”,其信仰的低俗化使其难登大雅之堂。这恰恰是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境遇写照。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87.

[2](清)林溥修,周翕黄等纂.即墨县志[Z],清同治十一年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374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6.

[3]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Z],1796.

[4]徐伦成整理.天后圣母的传说,即墨在线.http://www. jimo.ccoo.cn/bendi/info-70915.html.

编辑:崔月华

The Circumstance of Folk Beliefs in Modern Society --the Research about Mazu Belief in JinKou of QingDao

ZHAO XiuliWANG J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109)

Folk beliefs is the fundamental of folk culture.As a kind of culture,folk religion gained some legitimacy in modern society.However,the'tag'of the culture dilute the nature of faith.When lost faith itself,the belief lost the vitality.Today,folk belief faced with two awkward:as a cultural heritage,it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s going down;as a kind of belief,its vulgarization reduced the elegant of belief. This is the precisely reflection of folk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

folk beliefs;folk culture;Mazu belief

C91

A

2095-7327(2016)-01-0079-04

赵秀丽(1977-),女,山东广饶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宗教史。

青岛市社科规划中心项目“民间信仰与青岛乡村文化生活(编号:QDSKL140722)”、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庙会与青岛乡村社会生活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金口天后宫妈祖
妈祖之光
妈祖祭典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青岛古镇系列之三——金口镇,因港而兴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撬开学生的“金口”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