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6-04-13

关键词: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一带一路

陆 娟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陆娟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为外语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是外语教育的新契机。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以“语言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远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外语教育应该选择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路径,即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可通过加强复合型外语师资培养,实行梯度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实行ESP教学,开展校内校外校际合作,鼓励双语或多语种学习,强化实习训练等路径,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复合应用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国策。“一带一路”所涉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流、合作乃至竞争都必须以语言互通为前提。面对国家定位转变的新形势,我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亟待战略转型。“一带一路”建设将拓宽外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外语人才提供巨大的就业市场,也为外语人才未来发展提供新契机。

一、“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求复合型外语人才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过剩导致经济萧条,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开始从西欧、美洲地区转向东南亚、中东欧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共涉及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因此,西部地区传统的以英语为主的单一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下,不仅要培养英语人才,还应培养韩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印尼语、瑞典语、希腊语等实用型小语种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语言种类很多,在国内掀起了小语种热潮。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各大外语高校纷纷开办小语种新课程,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储备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包括贸易、运输、基建、金融、电商、能源、旅游、法律、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多边贸易合作。改革开放主要是与西欧和美洲国家发生贸易生产合作,而“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中东欧之间的合作将细化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很多领域。因此,把语言知识与交通运输、建筑、能源、装备制造、石油管道、电站建设、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具体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任务。因为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纯语言型人才培养旧模式早已不能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更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合作领域,培养“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使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是外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1]。

二、我国外语教育现存的问题

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95%的高职高专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开设有英语专业,但外语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单一外语人才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应用型外语人才严重短缺。近年来,外语专业毕业生由于失业率高、社会适应性差、职场成就低等原因被麦克斯就业报告连续8年亮红牌,面临被取缔的威胁。目前,我国外语教育现状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外语专业失业率较高,例如从2006年以后,英语专业连续8年为麦克斯就业报告中的红牌专业,面临被取缔的威胁。第二,由于专业缺失,外语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工作,其中还有一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着与英语毫不相关的工作。第三,由于缺少思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薪资较低,职场成就低。

三、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外语实用人才的缺乏,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国际合作交际能力及商业、贸易、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能力,直接威胁该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发展和非传统领域国家安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也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全面深化,外语教育需要深化改革,走内涵式发展路线——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才能推动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到的主要地区和国家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和学科,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可被细分为复合研究型、复合专业型、复合语种型、复合管理型、复合技能型五种。

1.复合研究型人才。此类人才是为培养外语精英人才所设计的,主要培养经济带建设所需的,在外语教育、外交,翻译、文学、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尖端学术研究能力的高级研究人员。复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设置的机制实现[2]。

2.复合专业型人才。这类外语人才既有自己的专业,又懂外语,既具备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能用熟练的外语与外方交流合作涉及本专业领域的具体事务。该模式的专业领域主要涉及“一带一路”建设所急需的有关金融、旅游、管理、外交、商务、贸易等专业。这类外语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确定经济带国家交流合作的主要领域和专业背景,然后通过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复合、跨系选修和双学位等机制实现。

3.复合语种型人才。目前,英语人才已经过剩,而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等其它语种专业人才却比较稀有,而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要学习第二外语。复合语种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根据经济带建设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确定所需的关键语种,然后通过创办新型小语种、增设辅修语种等机制实现[3]。

4.复合管理型人才。复合管理型人才是指既会外语、又懂管理知识的外语人才。目前,很多外企、贸易公司、涉外酒店、涉外旅行社等单位都需要既懂外语又擅长管理企业的白领外语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管理、营销、策划等辅修专业来实现。

5.复合技能型人才。此类人才通过外语工具培养经济带国际合作所需的,在能源、道路、环保、电子、计算机、国防等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此模式注重培养外语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此类人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培训、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机制实现。

四、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最大困难在于复合型外语师资的缺乏。目前,各高校的外语教师均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在专业技能方面较欠缺。外语教师的专业缺失性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致命束缚。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师资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先决条件[4]。复合型外语师资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吸纳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本校的外语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

1.加强复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聘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外语教师,我国复合型外语师资储备还不够充分,而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外语骨干人才比高校教师更有实战经验,其次,对外语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不能闭门造车,它需要“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才能实现。“引进来”是指从校外引进人才,“走出去”是指:各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采用外语学院和经法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旅游学院等合作的模式对本校外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实现语言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型。地方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考核,选拔出既敬业爱岗又有高层次语言技能的教师,把他们分批送出去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依据办学层次,实行梯度教学

为促进学科发展、满足职场需求,外语人才除了熟练的外语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与未来职场相关的专业技能。目前,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一般都是四年制,国内外语专家一致呼吁:无需花费4年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外语,外语只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或者国际合作交流所需要的一个工具,它需要和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才有实际应用价值。高等院校完全可以利用本科学制4年的时间优势,采取2+2分段教学模式。前两年可以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语言技能,夯实语言基础;后两年应该在外语教学的基础上再融入金融、贸易、管理、旅游、商务等相关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学科的基础专业课,实行“语言知识+专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把语言工具与实际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深层次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语知识内涵,又使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以外的基础专业知识,提升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5]。这种梯度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培养复合专业型人才。

3.改革课程设置,实行ESP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培训主要是指将语言工具和学生将来从事的专业技能融合起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ESP教学以英语为载体,以专业为实质内容,使得英语教学具有专业性,使得英语学习具有实用性、价值性,因为ESP课程设置将英语与国计民生、社会实践融合起来,实现了语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目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是语言技能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方式,是把大学学习与毕业后职业岗位连接起来综合培训的桥梁和纽带[6]。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设置,大连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所设计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为外语教学专业改革提供了方案和借鉴经验。可见,ESP模式是适合于培养复合研究型人才的。

4.开展校内院际合作和校外校际合作

目前,中国各类高校都开设的有外语专业,这为校内院际合作与校外校际合作提供了优势互补的资源条件。各学校内部各学院之间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展开跨学院教育合作,综合性院校可以把外语学院和其它相关学院(旅游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等)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又培养学生另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能力。同时,各高校之间也可以合作,在师资与办学条件上进行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综合类高等院校还可以借鉴专业性外语院校(北外,上外,广外,西外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例如,综合院校校内的管理学院可以和外语学院合作,实行双学位机制,一来英语专业的学生既可以夯实英语基础又可以增加自己的管理知识;综合类院校可以和外国语大学合作为专业学生开设涉外小语种语言课。这种校际合作模式有利于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

5.鼓励双语或多语种学习

“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涉及到亚、欧、非很多国家,仅英语一门语言无法满足市场对多语种语言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主要面向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涉及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地区的国家。只懂英语已不能满足国家当前经济建设的需要,相关小语种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小语种人才已经是“一带一路”建设首当其冲的任务。目前,北外、上外、广外都陆续开设了“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多种小语种专业,双语培训的模式是:以小语种为主要培养专业,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实践证明掌握双语语种或者多语语种的外语人才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单语语种外语人才。此外,社会上还有一些私立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设置多种语言培训模式,即培养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外语语种,以适应职场需求。实践证明,双语种和多语种教学模式适合于培养复合语种型人才。

6.扩展校企合作,强化实习训练

目前,国内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都设有校外实习环节,学校都建立专业的实验室、固定的实习基地以及社会企业合作联系。然而,外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没有实习基地,缺乏实践环节是外语教学质量滞后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重视外语实践的重要性,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大量的口语听力练习和口笔译实践的机会。口语听力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赛、讲课大赛等实践环节来实现,口译和笔译主要通过学校与外企合作,让学校学生进入外企实践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与外语国家实行合作交流、学生互派学习进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应用能力[7]。通过扩展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复合管理型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国策提出后,由于国家对外开放的地区和格局以及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使得外语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力,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外语教学开始实行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改革,并以“培养小语种复合语种型外语人才”为首要举措,取得了一些成就和成功经验。然而,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一条漫长、艰辛、曲折、坎坷的道路,它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的资金支持以及全体教师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Crystal D.The Language Revolu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4:27-29.

[2]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2009(4):6-10.

[3]王守仁,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136-137.

[4]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78.

[5]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8-123.

[6]林景英.泛北部湾经济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53-55.

[7]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87-91.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陈 曦]

[收稿日期]2015-12-01

[修订日期]2016-03-31

[作者简介]陆娟(1981-),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口译理论与实践,大学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脑功能成像实验的英语有效教学综合改革研究”(SGH140734);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陕西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15JK113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6)02-0101-04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一带一路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南美洲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