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柏格森的艺术观

2016-04-1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术鉴赏直觉艺术创作

徐 颖

(商丘学院 ,河南 商丘476000)



浅论柏格森的艺术观

徐颖

(商丘学院 ,河南 商丘476000)

摘要:柏格森生命哲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理性主义哲学在哲学界统治地位的坍塌。但是柏格森的大部分著作都是阐述他的哲学思想,而对文学创作方面的理论言之甚少。柏格森的艺术观是在他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延伸而来,他以动态历史的角度研究艺术创作,把艺术看做是由创作—作品—阅读所构成的动态链,探讨了“绵延”“直觉”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关系,打破了传统艺术理论只重理性思维的格局,使得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从传统的知识和科学的层面转向了人生的和情感的层面。这就促进了艺术理论的重大发展。

关键词:绵延;直觉;艺术创作;艺术鉴赏

众所周知,柏格森以他的生命哲学观闻名于世,而他的艺术观也正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上的,所以在讨论柏格森艺术观之前,笔者首先对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绵延”“直觉”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梳理。

一、柏格森艺术观的基础——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并不是柏格森的首创,而是柏格森在吸取康德、叔本华、尼采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阐释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生命哲学之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绵延”和“直觉”。“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最核心的成分,“绵延”被定义为连续出现而不能被测量的时间,同时“绵延”也是一个不断产生变化的过程。柏格森在他的《创作进化论》中对“绵延”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绵延是过去的持续膨胀,过去的在不断成长,因此其持续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1]11除了上述两点之外,“绵延”还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创造的过程。正是因为“绵延”是连续出现而不能被测量的时间,并且在这连续出现的过程中产生不断的变化和创新,所以我们就不能用理性思维来把握它而只能凭借直觉来感悟。“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把握“绵延”的唯一方法。这里的“直觉”与我们通常所谓的直觉有很大部分的不同,首先它是一种本能,同时它也依赖于智力,但却高于智力,所以直觉在这里既包含本能又包括智力;其次直觉主要是通过同情的方式来把握绵延,正是因为绵延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人们只能凭借直觉来触摸生命流淌的韵律。

以上笔者主要就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绵延”和“直觉”进行了梳理,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可以对柏格森生命哲学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将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来对柏格森的艺术观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从“绵延”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创作

对于艺术,柏格森主要是从分类、鉴赏和功能等方面来展开论述的,通过对柏格森艺术观的详细的分析,可以得出柏格森的艺术观是建立在他的生命哲学之上的,尤其是“绵延”这个概念贯穿了他艺术观的始终。柏格森在论述“绵延”与艺术的关系时主要是从作品—读者—作者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 ,艺术作品的绵延性。上文已经提到绵延是连续不断且不能被测量的时间,所以艺术作品的绵延性也可以概括为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世界的本质是“无”,所以艺术作品在本质也是虚无的,但是虚无的作品是无法让人们接受和欣赏的,它必须找到一个媒介把虚无的内容呈现出来,因此创作者须在“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有”的形式。正如柏格森提到的:“身为材料的‘乌有’,必须为自己创造形式。”[1]293以诗歌创作为例,诗人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为虚无内容创作形式的过程,因为在诗歌完成之前,诗歌虚无的内容只是这个世界绵延的一部分而不能被人所感知,它随着绵延一起流动、变化和创新,诗人就必须要使这绵延流动的虚无凝固下来而为别人所感知,而凝固的唯一方式就是文本语言,读者通过文本来体会这流动的虚无,也就是文本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世界和宇宙观。

其次,艺术创作的绵延性。作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这里的时间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机械时间,它是一个绵延的过程。一件艺术作品的问世所耗费的时间并不能随意加减,更不能被复制。我们可以举小孩拼图这个游戏为例:当小孩第一次接触这个拼图的时候,他可能由于生疏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当他再次玩这个游戏的时候,由于熟练度的提高,他完成这个游戏的时间就会逐渐缩短。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的构思、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修改和完善,都是需要大量时间的,但是这个时间是无法测量的,更不能为了效率而随意地加减,创作者花费一天的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并不代表他能花费同样的时间来完成与此相类似的作品。

最后,艺术鉴赏的绵延性。与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一样,后期的艺术鉴赏也具有时间性。读者在鉴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对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家情感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质的改变。柏格森认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感觉、情感、观念。当读者刚刚接触到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缺乏,可能对这件作品只能从表面肤浅的层次去理解,由于理解得不透彻,所以这件艺术作品只能带给他一般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当他再次欣赏这件艺术作品的时候,由于他的知识储备较前期有所提高,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他就会从自身的体验而生发生命的情感,这次对艺术品的鉴赏就会比上次的要高一个层次。当他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的时候,回过头来再次欣赏原来那件作品,他就可以在原来所获得的感觉和情感的基础上上升到观念。而这一艺术鉴赏的过程就反映了艺术鉴赏的时间性。

三、直觉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离不开绵延,艺术是时间的造物。接下来本文将从柏格森哲学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直觉来分析他的艺术观。在论述直觉和艺术的关系的时候,柏格森也是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进行研究的。

首先,艺术创作与直觉的关系。柏格森认为,在人类意识和自然本质之间悬挂着一块不透光的帷幕,如果只靠我们的理性思维是无法触摸到自然本质的内在绵延,“我们看到的也未必是个体性的本身,即原本形状与颜色,而可能仅仅是有助于我们认识其实用性的一两个特征”[2]107。我们用功利的态度去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会被贴在事物外部的标签所迷惑而不能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因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须依靠直觉来冲破遮盖现实的帷幕,来把握自然内在的生命和绵延。所以,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我们须放弃习惯思维和功利的态度。柏格森曾说过:“如果这种超功利是彻底的,如果这种灵魂不再通过任何一种方式与行动联系在一起,那么,它就是一种还不曾在世界上出现过的艺术家的灵魂。”[2]108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灵魂是由直觉超脱出来的,直觉就是以这种非功利的、内在的体验方式促使了艺术家的诞生。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艺术家只有依靠直觉来把握对象的真实本质,才能把握它的内在的生命流动。

其次,艺术鉴赏活动的直觉性。不仅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离不开直觉,而且读者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也离不开直觉。对于艺术鉴赏活动的直觉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也要像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一样抛弃功利态度和理性思维,以直觉为手段去品读作品,把握艺术家赋予作品的内在情感。以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为例,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艺术家要运用多种方法,比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但是不管他采取怎样的方法,最终都要以语言为媒介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人物内在情感已经僵化,当我们面对这个僵化了的人物的时候,如果还是以理性思维去分析这个人物,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握人物内在的生命之流。因为理性思维只适合科学领域,它对生命领域就只能束手无策。这时候,读者就要抛弃功利态度和理性思维,凭借直觉来克服语言所带来的障碍,去触摸人物内在生命的灵魂。第二,读者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与自己内心沟通的过程。柏格森认为艺术就是读者把握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和媒介。这个观点恰恰是与柏格森生命哲学遥相呼应的。柏格森指出直觉是把握生命绵延之流的唯一手段,当我们在品味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就要摒弃习惯性思维,以直觉和同情为方法来把握人物内心的生命节奏,在感觉人物的过程中,我们早已与人物融为一体,通过作品感悟的不仅仅是小说人物的生命之流,而且也是自己内心的生命节奏。

四、柏格森艺术观在文学领域中的影响

柏格森的哲学观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文学界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一,西方现代派对柏格森思想的追随。柏格森艺术观对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思想上,西方现代派对柏格森的一个哲学观点非常赞同,即只有非理性的直觉才能创造和欣赏美的事物。他们认为,当今的社会充满着荒诞和丑恶,人们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已经失去了自我。因此,面对荒诞的社会,创作者们更是需要把非理性的直觉当做创作的工具。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曾经说过:“艺术家通过直觉来把握世界。”[3]32所以西方现代派都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捕捉瞬间的幻觉和印象,这正是受到柏格森直觉观的影响。二是在创作方法上,西方现代派吸取了柏格森主张文学创作应该采取象征手法的观点,通过表面标志来启发读者,从而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比如,西方现代派中荒诞戏剧就是在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不单单使用道具,更是把象征和生命赋予道具,通过有象征作用的道具来表现那些人们无法表现的环境氛围和思想感情。

第二,柏格森艺术观对意识流文学的影响。西方现代派通过吸取柏格森关于用“心里时间”来把握意识的观点,改变了传统文学以时间为序创作的技巧。他们通过颠倒扭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空的转换中形成了意识流文学。在意识流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福克纳,他曾经说过:“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这些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4]235而意识流文学中另外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普鲁斯特,他与柏格森不仅在私下交往甚密,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目的就是挖掘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印象,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重点描写人的意识活动。而柏格森关于心里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划分,也对普鲁斯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部《复得的时间》里借助文学手法把消失的时间凝结,把主人公的回忆延长、放大和充实,虽然是叙述一年的事,但是却把以前漫长的生活叙述出来。这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彼此颠倒、相互渗透的写法,正是在柏格森生命哲学观和艺术观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五、结语

柏格森的艺术观是在他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延伸而来,他以动态历史的角度研究艺术创作,把艺术看做是由创作—作品—阅读所构成的动态链,探讨了“绵延”和“直觉”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关系,打破了传统艺术理论只重理性思维的格局,把人的情感和意志提高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从而使得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从传统的知识和科学的层面转向了人生的和情感的层面,这就促进了艺术理论的重大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SJYYB-092;商丘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sjy-5)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法]亨利·柏格森.笑与滑稽[M].乐爱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朱虹.荒诞派戏剧.前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赵乐甡.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郭德民】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5-0060-03

作者简介:徐颖(1988—),女,河南商丘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6

猜你喜欢

艺术鉴赏直觉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美术课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