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流行乐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6-04-13赵艳艳
赵 艳 艳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论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流行乐中的传承与发展
赵 艳 艳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音乐元素成为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众多流行歌手翻唱蒙古族音乐,创作者以蒙古族语言为词,配以流行音乐乐器编曲,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以蒙古族为背景间接汲取民族元素进行音乐创作,同时促进了蒙古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流行音乐;融合创新;杭盖乐队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历史悠久,文献资料众多,且体系完善、内容深入,本文所探讨的杭盖音乐在以往所涉及的蒙古族音乐研究中,内容较少,主要是从基本知识上进行简要介绍,为蒙古族音乐元素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作铺垫。流行音乐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作理念,伴随着流行音乐渐趋成熟,相关研究也逐渐系统深入。两者均为世界音乐中的绚丽瑰宝。蒙古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有助于双方更好地发展,一方面,保留蒙古族音乐底蕴和特色,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另一方面,蒙古族音乐也为流行音乐的创新提供素材,从而创作更有特色的作品。
一、蒙古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一)蒙古族音乐发展概况
早在游牧时期,蒙古族人民就开始音乐创作,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以民歌、歌舞音乐以及器乐最具代表性,音乐资源十分丰富。蒙古族民歌以音乐形态特征为依据,分为“乌日汀多”歌曲(长调)和“包古汀多”歌曲(短调)两种。短调主要以狩猎歌、叙事歌及一部分舞蹈行的礼俗歌曲为主,曲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短小;长调以牧歌、赞歌、思乡曲及一部分礼俗歌为主,曲调悠扬,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器乐则以马头琴、火布思、雅图嘎等为主[1]。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音乐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传统蒙古族音乐为基础,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流行音乐。
(二)蒙古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结合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新的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被新的社会准则和行为方式所改变。“文革”时期,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文革”结束后,政治制度和经济环境逐步宽松,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还是以蒙古族传统民歌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音乐和新的娱乐活动层出不穷,蒙古族受到了多元文化冲击,音乐家在音乐创作上融合了本民族的、汉族的、流行音乐等一系列元素。尤其是流行音乐,更是受到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20世纪70年代,由蒙古族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阿拉腾奥勒老师作曲的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红遍大江南北。歌曲以优美的牧歌风曲调,赞美了蒙古草原美丽如画的怡人风光和牧民幸福生活的惬意画面,全曲共2段,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创作,并以典型的蒙古族节奏音型马蹄声“哒、哒哒”为主线,创作中融合了流行音乐简练精致的创作风格,旋律柔和优美,唱词采用汉语,更迎合大众人群的需要,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2]。在蒙古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同时,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也在与流行音乐进行着融合,蒙古族著名歌唱家韩磊演唱的歌曲《天边》等一系列流行音乐,编曲均采用流行音乐当中常用的弦乐、打击乐和电子音乐,同时又融入蒙古族民歌、马头琴、呼麦等传统音乐元素。
二、蒙古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
(一)流行歌手对蒙古族音乐的翻唱
在蒙古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碰撞融合的同时,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被人们逐步发掘,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歌手对具有蒙古族元素的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和演唱,在保留蒙古族特有的原创音乐特色外,在节奏或编曲、配器上重新编排,再次演绎经典。由著名作曲家美丽其格创作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蒙古族民间曲调为创作素材,旋律宽广优美,曾在华语乐坛被多次翻唱。著名歌手孙楠、刀郎、韩磊等均是在保留该乐曲本身创作特点的同时,植入新的乐器及和声,使作品本身更加丰满从而进行演唱[3]。著名的蒙古族民歌《鸿雁》,也多次被翻唱,2005年新生代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再次演唱这首作品,作为蒙古本土流行音乐歌手,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歌曲中对家乡的那份思念和向往更是让人沉浸在优美的旋律当中。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蒙古族传统音乐不仅保留了游牧生活时的音乐特点,还融入了汉族、藏族、新疆等地的音乐文化。在以往的创作过程中,蒙古族风格的作品是以蒙古族旋律作为创作主线的。由于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和调性思维,类似蒙古民歌的旋律贯穿作品始终[4]。而进入流行音乐的创作领域,一首作品的创作往往不仅存在一种元素,还会融入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元素,在以蒙古族音乐元素为创作基础的同时,伴奏中加入流行音乐的音响效果,在传播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尽可能迎合大众审美观,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民族性流行音乐。
(二)以蒙古族为背景,间接吸取其中元素进行音乐创作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56个各具特色的民族,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在华夏大地这片沃土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蒙古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当属成吉思汗,在草原上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更是不计其数。当流行音乐创作开始融入蒙古族元素的时候,成吉思汗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也被植入歌曲当中。比如香港歌手林子祥演唱的一首名为《成吉思汗》的粤语歌曲[5]。
初看歌曲的名字第一感觉是歌颂成吉思汗的,细细品味后却发现歌曲宣扬的是以成吉思汗为例衍生出来对人生的思考。歌词前半段描述了蒙古族自然环境下的生活状态,饮酒欢畅,牛强马壮的日常生活,后半段描写了成吉思汗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以成吉思汗为例衍生出现实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编曲上更是融合了流行音乐中活泼欢快的音乐形式,再加上一些国际化单词的融入,使作品内容更为丰富。同样以《成吉思汗》为歌曲命名的还有歌手腾格尔、郭峰等艺术家。把这种蒙古族独有的代表性人物素材作为歌曲的歌词,以流行音乐为载体,不仅让大众更乐于接受,同时也繁荣了流行音乐。
(三)代表性乐器加入流行音乐编曲
蒙古族常用的乐器有马头琴、浩必思、四胡、三弦、胡笳、兴隆笙以及笛子等。流行音乐编曲音乐起伏大,节奏变化明显,在蒙古族这些传统民族乐器中,以马头琴为首的三弦、胡笳等作为代表性乐器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较多出现,同时还有蒙古族特有的发声方法呼麦也被作为蒙古族代表性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当中。在湖南卫视举办的第二季我是歌手当中,蒙古族歌唱家韩磊演唱了内地流行音乐家崔健的《花房姑娘》,他在编曲中加入蒙古族乐器三弦,使整首歌曲显得韵味十足,同时采用蒙古传统民歌唱腔、流行音乐唱腔,乐曲高潮配以蒙古族民歌中特有的“呼嗬咿”、“啊哈嗬咿”、“呀”等语气词,对这首影响华语乐坛多年的流行歌曲进行全新演绎。韩磊翻唱的另一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继承蒙古族传统音乐风格的同时又融入流行音乐理念,编曲上加入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胡笳、呼麦、弗拉门戈吉他以及印度乐器西塔琴。将民族乐器与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的创作方式在得到高度认可的同时,也体现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四)民族形态应用于舞台表演
21世纪以多元文化发展为主流,为蒙古族音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蒙古族的生活状态,民俗风情等文化现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悠扬动听,舞蹈热情奔放,传统服装首饰更是独具草原风格。影视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大卫视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蒙古族音乐表演者把传统音乐和传统服饰融入音乐表演,使蒙古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014年《中国好舞蹈》决赛中,蒙古族表演者威力斯以一支温婉、柔情的舞蹈《恋》再次打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举手,一投足,有粗犷大气,也有温柔多情,暧昧痴缠的眼神,相互依靠的背影,定格在了菩提树下。诸如此类表演,均沿袭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底蕴。众多蒙古族歌手表演时,采用蒙古特有的舞步和肢体语言,都是把民族形态应用于舞台表演的表现。
(五)以杭盖乐队为例看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与创新
1.杭盖乐队简介
2004年,蒙古族7位年轻的音乐家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组建了杭盖乐队。乐队成员有主唱胡日查,吉他手义拉拉塔,马头琴、呼麦手巴图巴恩,贝斯手钮鑫,三弦手艾伦,鼓手蒙大,队长伊立奇。乐器涵盖了马头琴、图卜硕尔(蒙古的弹拨乐器)、吉他、 贝司、 鼓等诸多蒙古族传统乐器,还有蒙古族奇特的发声“乐器”——呼麦。自乐队成立至今,杭盖的足迹已经遍布全世界6大洲70多个国家,在伦敦的皇家大剧院、在纽约的林肯中心、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等音乐节的舞台上,杭盖一次又一次地让观众们醉心于蒙古民歌并为之疯狂,而杭盖也在这些经历中成长为沉稳干练又极富力量与激情的成熟乐队,身经百战的乐手在台上能够自如地演奏和表达,主唱煽动性极强的舞台表演,乐队整体严丝合缝的配合,让音乐的律动和旋律的变化都极富色彩,杭盖通过专业的演出水准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认可。
2.创作特色与演奏形式
杭盖乐队音乐创作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背景,选取蒙古族本土传统音乐改编,全部作品均为蒙语演唱,作品中总能听到蒙古族特有的发声方式呼麦和马头琴空旷无垠的回响,从杭盖乐队发行第一张专辑《拜访》后我们了解到,杭盖乐队的音乐汲取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和音乐的多种元素,在表现出对母语迷恋与自信的同时,更是向蒙古族古老的游牧文化的致敬。杭盖乐队的创作不断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他的音乐既可以说是民族音乐,也可以说是流行音乐。他们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歌曲中包含了蒙古族神秘主义、宗教信仰、生活向往、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多元化元素,以蒙古族传统民歌和流行音乐元素为核心,尝试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激烈碰撞后的音乐风格,开创了新颖独特的流行音乐文化。杭盖乐队的音乐也具有独立音乐的特点,对自己音乐的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每首歌曲均有自身编曲创作,融入了七位音乐家的心血与智慧。杭盖乐队的音乐创作主张正如他们乐队的名字一样,向往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杭盖乐队的音乐创作主张整体性,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蒙古族特殊的文化色彩,所有杭盖乐队的音乐和蒙古族文化相关的东西是不能被割裂的,都应该和音乐本身一同去展示音乐的主题和理念。杭盖乐队的音乐作品在演奏上为合奏形式,不管是主旋律的演唱,和声、器乐的演奏,每个人在作品中都有着重要作用。与杭盖乐队同名歌曲《杭盖》开头采用了马头琴、胡笳和呼麦这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和发声方法,音色婉转悠扬中透露着一丝伤感与神秘,演唱中使用流行乐中的电吉他、贝斯等电子音乐作为背景,衬托出演唱者悠扬的声线和马头琴、胡笳等乐器空旷的音色。2008年,杭盖乐队在英国发行的专辑“介绍杭盖”获得了国际乐评人的罕见的好评[6]。
3.杭盖乐队以蒙古族音乐为基础在流行音乐的创新之处
民族语言的应用,在歌词创作上,杭盖乐队在创作中用蒙语和汉语以及自语。不同的语言则对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诠释,除了收录在杭盖乐队专辑中的歌曲采用蒙语外,在一些特定的表演场合则会演唱以汉语为主的歌曲,有的歌曲则会同时出现多种语言。在中国好歌曲当中杭盖乐队演唱的歌曲《杭盖》则以汉语和蒙语为唱词,开头部分使用汉语进行铺垫,高潮部分用蒙语演绎,同时还伴有蒙古族特有的“嘿、嗬咿、呀啊”等自语言。专辑中的《吉祥经》、《绿度母》、《药师经》则以经文试颂唱为主,在特定的歌曲演唱中乐队则会即兴地加入民族特有自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意境。
与各类音乐的融合,杭盖乐队的音乐以蒙古族音乐为基础,同时融入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元素,更是一个融合了世界音乐和摇滚乐的结合性乐队。由于每个人成长历程不同,杭盖乐队所到世界各国演出地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但他们并没有盲目地采集国外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正如杭盖乐队队长所说:“蒙古音乐代表着一种东方文化,这从本质上来说和西方音乐是不同的。”他们将世界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作为借鉴,从中提取一些律动、节奏上适合蒙古族音乐的流行元素。在杭盖乐队《回到你身边》专辑中的作品中,我们体会到作品中融入的新金属音乐和朋克等摇滚乐元素,加上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三弦、胡笳、口弦与吉他、贝斯、电子音乐合成器等流行元素的融合,使音乐作品依然是由马头琴催动的摇滚乐战车,依然是强劲的草原之风,依然是杭盖自己最独特的风格。
杭盖乐队成员均为蒙古族,具有特有的音色与唱法,其驾驭作品主题的特色声音与生俱来,在多次世界巡回表演当中,乐队主唱胡日查、义拉拉塔的演唱实力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们音色特别,音域宽广,有很强的质感和辨识度。他们演唱时善于把握歌曲特有的味道,从小接受游牧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对蒙古族音乐作品有着更为地道的见解,演唱时加入即兴表演,声音极具表现力,既可以演唱传统音乐,也可以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歌曲。杭盖乐队的所有歌曲均由乐队成员独立创作,因此他们每一次演出,对每一首作品的演绎都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歌唱。杭盖乐队音乐中特色的音色不仅仅局限于演唱者自身的音色,乐队中蒙古族传统乐器也是杭盖乐队特有的音色。在唱法上杭盖乐队采用蒙古族传统唱法和流行音乐唱法相结合的特点,演唱时由于蒙语的特殊性,当中的颤音与花舌也成了一种亮点。
杭盖乐队在包装宣传和舞台表演时,造型设计传承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服饰、舞蹈。杭盖乐队的表演风格和他们的音乐一样丰富多彩,突出了蒙古族音乐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多重融合,独树一帜。传统的蒙古族服装,独具艺术气息的造型,以及主唱乐手胡日查赤裸上身的豪放形象,都是蒙古族特有的造型。蒙古族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造就了骁勇善战的蒙古族人,他们机智敏捷,粗犷不羁的民族特点也成了杭盖乐队的音乐精神。杭盖乐队在表演中身着蒙古族服装,手拿蒙古族传统乐器,用蒙古族特有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的音乐魅力,加上杭盖乐队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在表演上总是充满激情和热情,使现场观众进入杭盖乐队特有的音乐氛围。
三、结语
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既是流行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方式。上文对蒙古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研究,一方面出于笔者对蒙古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喜爱,通过对蒙古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结合特点、创新应用以及具有代表性且发展趋势良好的杭盖乐队音乐的研究,增加个人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探讨、梳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素材,给予音乐创作者系统的概念,以便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真正做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张丹.论历史题材电影中蒙古音乐的呈现[J].作家,2011(6).
[2]张素华.从民族文化交流角度探寻蒙古音乐的历史与发展[J].音乐创作,2013(1).
[3]李世相.“潮尔”现象对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影响[J].中国音乐学,2003(3).
[4]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历史轨迹初探[J].民族艺术,1996(2).
[5]陈小岱.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风格特征——兼及蒙古族音乐的多声思维与衬托声部的特定风格[J].齐鲁艺苑,2004(2).
[6]莫尔吉胡.追寻胡笳的踪迹——蒙古音乐考察纪实之二[J].音乐艺术,1986(1).
【责任编辑:孙艳秋】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5-0100-04
作者简介:赵艳艳(1981—),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声乐演唱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晚清域外游记音乐史料研究”(编号:13YJC760041);
收稿日期:2015-12-28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五河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探究”(编号:2014jyxm442);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民歌传承现状考察与研究”(编号:SK2015A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