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
2016-04-13汪军王燕
汪军,王燕
(巢湖学院学工部,安徽 巢湖 238000)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
汪军,王燕
(巢湖学院学工部,安徽 巢湖 23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探索新媒体对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对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新媒体;优秀传统文化;孝道观
媒体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用以交流、传递信息的媒介工具,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前所兴起的“新媒体”(New Media)①是以网络、手机为载体,运用数字传媒技术的信息传播媒介。可见,新媒体的本质仍是人们用以交流的媒介工具,但“新”字则突出了新媒体与既往的或传统的传播媒介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方面的显著不同,新媒体的特点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颠覆,但“新”也只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其表现形式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新媒体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特别是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孝道观念传承,不仅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水平,不仅反映了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更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作为首要目标。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新人。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创新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融合,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崇德尚学、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要有社会责任担当和胸怀中华民族复兴
的梦想。
(二)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渗透着‘孝’的文化。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1]”。可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因此,重视优秀传统孝道观的教育也就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成为维系社会稳定、家族和谐、家庭和睦的精神支柱。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如何做人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内涵也不断被赋予时代的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科学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精髓与加强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培育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孝文化的精髓,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构建一个明礼诚信、和谐稳定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传承优秀孝文化的精髓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孝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又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创造者和中国梦的实践者,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理念面临的新挑战
台湾学者杨国枢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仅以农业立国,而且可以说是以孝立国[3]”。在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社会,一方面,优秀传统孝文化适应了农耕时代人们交往方式的需要,有助于规范家庭伦理和促进邻里和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基本理念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获得了自上而下的推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无一例外地都与新媒体紧密相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理念面临的挑战根源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彻底变革,随着网络、手机的便捷化、智能化和普及化,形成了一个跨越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新媒体帝国,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相汇聚、碰撞和交融,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相互交织,传统的、现实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交往中变得淡薄,同时,新媒体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泛滥,扰乱了传统优秀孝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很多青年人容易迷失自己的价值方向。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内涵面临的新挑战
罗国杰先生指出:“中国的传统道德把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所担负的责任,都建立在对父母的孝的基础上[4]”。因此,孝文化不仅仅是贯穿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始终,而且已深深渗入到社会道德规范、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君王以孝治国,士以孝修身,庶民以孝治家,“孝”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的内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中彰显出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信息化社会,网络更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及各种反华敌对分子推行网络霸权主义,传输西方文化形态和价值观的新手段,当代大学生充满求知欲、好奇心,疏于对这些信息的甄别,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迷惑,丧失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优秀传统道德观的认同。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形式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孝道观的教育方式实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家庭教育中,通过父母及家庭成员间的言传身教,子女逐渐习得并接受优秀传统孝道观;在学校教育中,经过启蒙读物、儒家经典、礼仪规范等的系统教育,把优秀传统孝道观由家庭伦理规范扩大到人们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在社会教育中,通过法律规范、新闻媒介、社会习俗的力量,把遵从优秀传统孝道观纳入到国家管理、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兴起,网络、手机成为人们交往的主要工具,人们的交往对象超越了地域、时空、性别、年龄等诸多限制,不同的国家、民族、语言、肤色的
人们都能实现及时的交流,使地球成了正真意义上的“地球村”。与此相反,人与人之间好似被一张无形的“网”所分割,有一种“咫尺天涯”的感觉,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戴着一副面具,隐藏着真实的自己,在看似热闹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的孤独、无助,人与人之间丧失了信任、缺少了关爱。在信息海量化、价值多元化、传播多样化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远落伍了,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的传播需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独占道德的制高点,主导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理念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媒体的应用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以网络、手机等数字媒体的转变,不仅反映了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革新,更带来了一场传播领域思想理念的深刻革命。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而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边界,使每一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美国《Online》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语言、肤色、性别人们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新媒体应成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传播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内涵面临的新机遇
我们在看到新媒体对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应看到新媒体对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优秀传统孝文化的教育素材可以利用现代的数字传媒技术手段,采用图文并茂、声情并重的方式阐述孝文化的内涵,使教育的内容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优秀传统孝道观产生共鸣、认同。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时能及时充实、丰富教育的内容,融入一些反映时代特点的孝德、孝行的事迹,使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贴近社会现实,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增强教育的说服力,使大学生对优秀传统孝道观产生认同。中央电视台自2013年推出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以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积极的社会评价,在这些孝心少年的身上,让人们看到了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希望。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形式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的应用促进了优秀传统孝道观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的传递比传统媒体更加快捷、自由,并能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在新媒体技术下,实现了文字与声音、文字与图像的相结合,呈现出立体的教育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的传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通过贴吧、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交流方式已成为常态化,掌握和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的传播平台,改变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的单一说教形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方法上突出灵活性、多样性,增强互动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孝道观教育的途径
(一)与时俱进,开创优秀传统孝文化传承的新理念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信息的制作、发布成本更加低廉,而且受到的限制更少,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信息的洪流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孝文化素养,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创新,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革新过时的教育方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既要巩固传统媒体的教育领域,又要积极开拓新媒体的教育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新媒体的特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索适合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传播渠道,制作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易为大学生所接受、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的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素材。充分利用新媒体为载体,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打造立体式的教育格局。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优秀传统孝文化素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二)承前启后,开辟优秀传统孝文化传承的新内涵
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传播优秀传统孝文
化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但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教育内容在适应新媒介上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要着重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继承传统而又不墨守成规,不断创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新模式,不断融入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涵。学校教育要秉承“育人为本”的基本方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的内容,挖掘优秀传统孝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时代价值内涵,培养大学生尚德行、重仁义、知礼仪、守诚信、孝父母、尊师长、友同学的个人品质。家庭教育注重示范作用,父母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社会教育重在价值引导,把法律约束与道德规范相结合,以法律手段惩处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净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大社会舆论、媒体对社会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引导社会主流道德观,传递社会主义道德正能量。
(三)勇于创新,开拓优秀传统孝文化传承的新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传承要不断创新适合新媒体特征的传播形式:一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优秀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开展思想育人、文化育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孝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革命红色元素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承和践行优秀传统孝文化,提升教学效果。三是深入开展优秀传统孝文化传承校园教育活动,依托团委、学生会、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开展主题教育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并发扬光大。四是在高校逐步推行优秀传统孝文化选修课程建设,加强优秀传统孝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一支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师资队伍。
注释:
①“新媒体”概念的首创者当推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他在1967年发表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也多次使用了“新媒体”概念。由此,“新媒体”很快在美国流行,并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新名词。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
[2]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1.
[3]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94.
[4]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421-422.
【责任编辑:孙健】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ANG Jun,WANG Yan
(Department of Student Work,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Anhui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95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to adhere to the confidence of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 theoretical confidence,to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s the unique spiritu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for developing new-media-era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vigorously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dhering to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and promot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e new media;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oncept of filial piety
G641
A
1671-5934(2016)05-0116-04
2016-08-12
汪军(1971-),男,安徽庐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