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越来越自信的根据何在

2016-04-1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中国道路

成 跃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国越来越自信的根据何在

成跃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无论是在自身发展上还是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显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道路的正确和成功,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国际认可以及为人民谋福利获得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自信;中国道路;和平共处;人民幸福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3.005

继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之后,由中国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很短时间内,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已经达到50多个。2015年9月3日,中国成功举办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49个国家和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阅兵仪式。对中国的这些主张和活动,相关国家和组织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热情,中国可谓是“一呼百应”。中国就各国对“一带一路”“亚投行”和阅兵表现的热情和态度表现得胸有成竹,这显示了中国对自身发展、融入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有其深刻的根源。

一、这个自信来源于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弱国无外交”,意思是说国家只有强盛,在国际事务中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自信靠的是国家力量,只有民富国强,才能树立起民族的自尊自信。中国自信首先来自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一)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影响力显著增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经济增长速度雄踞各国之首,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3万亿人民币,是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国。”[1]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世界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对危机和考验的有效应对

我国有力抗击了边境的军事挑衅,抗美援朝、对越南和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的自信心。近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受住干旱、洪水、泥石流、大地震、冰冻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以最快的速度预防和处理传染性疾病,建立起了各种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体系。中国在危机和挑战面前,表现得越来越从容,已有能力解决各种突发问题。

(三)成功完成了一些大型项目

从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炸到大型计算机技术领先世界;从最成功、最壮观的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被誉为世界博览会的盛宴;从三峡大坝到青藏铁路成功修建;从“天宫”对接、“蛟龙”探海到“辽宁舰”交付海军;从“一箭多星”彰显科技实力到中国高铁走向全球。处处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中国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巨大潜力,有力地鼓舞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国家信心前所未有

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一个4亿人口“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为人人有饭吃的国家,平均寿命从30多岁提高到60多岁,还填补了许多民生空白;20世纪80到90年代,我们用了10年时间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又经过10年时间,在21世纪初进入了初步的小康社会;21世纪头15年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很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构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这一系列的民生成就是以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支撑的。

经济发展到这样的阶段,我国已有足够的能力谋求更广泛的发展,有能力牵头开展各种跨国活动,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可以说,中国的自信完全是由国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国力,中国自信这样的事恐怕难以成行,也不可能有一呼百应之效果。

二、这个自信来自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

世界各国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不外乎有三种方式:照搬别国道路、模仿别国道路、根据国情自己开辟道路。中国道路是根据国情、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之路,这种探索道路的科学方法使中国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深刻启迪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众多社会阶层都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始终没有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世界没有为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革命提供一条适合的道路。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2]怎样才能找到出路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总的战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魅力

世界并没有积累起落后的超大型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足够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早期的探索。尽管有挫折,但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说过:“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3]1978年,中国共产党再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东方大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孜孜追求,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跃升,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优势”,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开始研究中国成功的原因。中国不仅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被效仿的强国富民途径。

(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开拓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跳出了照搬、模仿、依附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道路。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实践探索勇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有这样成功的实践和经验,我们何以不自信!

三、这个自信来自于尊重各国主权与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话语权

“和平必胜、正义必胜。”[4]力量来自公正,底气来自正义,理直才能做到气壮。为何中国“一呼”就能“百应”,除谋求国家发展的共识外,和平、公正、包容、共赢和尊重何尝不是中国一呼百应的理由。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理念,几十年来已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一)自信与信任的原则——万隆精神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不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同与否,都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友好互助、以诚相待、互利共赢、守护和发展着万隆精神。正是这种和而不同、承认差异、包容差异、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有力地凝聚着渴望和平、共处、公正、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新时期,习近平提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5]正因如此,中国提出“亚投行”的发展倡议,以尊重主权、不干预别国内政为前提,不以政治条件为附加条件,不搞霸权、共求繁荣的精神,有力地凝聚世界其他强烈要求发展、务实、共赢的国家,他们愿意同中国一道前进。

(二)自信与信任的前提——和平崛起

崛起是否伴随血腥取决于崛起的道路。历史上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大国崛起,走了一条发动侵略战争,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道路。这样的道路,必然伴随着被侵略国家人民的鲜血和反抗,为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所痛恨。近代中国人民饱受侵略战争之苦,渴望和平,也深知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渴望崛起。“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6]247所以中国将和平与发展统一起来,提出和平崛起的中国发展道路。第一,和平道路——中国的崛起之路。大国崛起的历史教训,使世界各国格外关注中国的崛起方式。中国崛起不是要挑战或者取代世界霸权强国,而是争取应有的平等的大国地位,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早就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发展自身维护世界和平。”[6]265第二,与邻为友——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战火之下很难独善其身,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首要条件。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只有互补才能共同发展,中国的崛起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振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遵循同等存在、和平共处、与邻为善、互通有无的道路才是中国崛起的唯一选择。第三,经济全球化——比战争更合理合法的崛起机遇。中国的崛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全球范围内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度加深,促进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机遇。中国完全可以调整步骤与政策,赶上全球化的快车,趋利避害,实现发展。因此,中国没有选择充满痛苦、变数和风险的战争道路,而是正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并受惠于此。第四,相当完善的国际规则——中国崛起的行为规范。现代的国际机制、国际制度和国际法已经相当成熟,这种完善的国际机制和制度对大国行为的约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崛起过程必将受到这些国际机制和制度的制约和规范。在受到制约的同时,中国也在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使中国有机会参与和平的合作与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以和平的方式,发展了与周边国家、世界主要大国的互利互惠关系。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带给世界的无论是过去几十年,还是将来都会是更多的机遇、更大的信心。中国和平崛起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这些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愿意“听听中国怎么说,看看中国怎么做”。

(三)自信与信任的基础——合作共赢

中国提出合作共赢是“万隆精神”的现实升级。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紧扣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提出倡议:“……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接发展战略,把亚非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互助力,深化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亚非合作新格局。要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7]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出:“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5]这样的倡议和主张,再次诠释了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待的意愿,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共赢发展,为世界人民谋福利的真诚希望。

和平是世界秩序的基础,平等、公正和利益互惠是各国往来的基本前提。中国始终反对侵略战争、霸权政治,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互利互惠、取得共赢,中国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认同。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得心应手,信心十足。中国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放在和平、公正、互利、尊重主权的平台上,同呼吸、共命运。和平必胜!正义必胜!我们何以不自信!

四、这个自信,更来自让人民群众生活得越来越有尊严

(一)中国人民幸福——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

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为解放人民和为人民谋福利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都包含着对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独立、解决了温饱、走上小康并开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习近平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8]我们党、我们政府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革命是为了人民,改革还是为了人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将在自信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将在自信中实现伟大复兴。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政党和政府存在的理由。正是这种为民谋福利的责任,我们的党和政府赢得了人民的认同。有这样的政党、这样的政府,我们何以不自信!

(二)世界人民幸福——中国持之以恒的努力

四大发明对世界意义非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推动万隆会议的召开,与亚非国家确立和平共处的原则,推动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摆脱不公正的世界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新形势下,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将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做出更重要的贡献。“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6]57

我们相信“人民必胜”[4],有为世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和谋福利的宽广胸怀,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何以不自信!

中国今天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的,我们将继续在党的带领下努力奋斗,在中国发展和国际事务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必将越来越自信!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GDP增长为7.4%创历史新低[EB/OL].(2015-01-021)[2015-10-1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07:46:3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79.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4] 习近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EB/OL].(2015-09-04)[2015-10-11].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09/04/c_134589464,htm.

[5]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2013-03-24)[2015-10-1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3.htm.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习近平出席亚非会议并讲话[EB/OL].(2015-04-22)[2015-10-11].http:∥ne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2/c_1115055142.htm.

[8] 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EB/OL].(2012-11-15)[2015-10-11].http:∥news.sina.com.cn/c/2012-11-15/121925587435,shtml.

Basis for the Increasing Self-confidence of China

CHENG Yue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s national power, China has turned increasingly strong in both her flexibility and self-confidence in terms of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in handl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The confidence comes fro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China, the rationality and success of China′s road,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people′s support gained in its strive for people′s happiness.

[Key words]China′s self-confidence;China′s road;peaceful coexistence;people′s happiness

[收稿日期]2015-11-28

[作者简介]成跃(1974-),女,山西文水人,太原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3-0016-04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中国道路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