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炎帝神农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6-04-13刘涛涛童海燕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炎帝神农中华民族

刘涛涛,童海燕

(1.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100; 2.夷陵学前教育集团,湖北 宜昌 443111)



试论炎帝神农文化的当代价值

刘涛涛1,童海燕2

(1.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100; 2.夷陵学前教育集团,湖北 宜昌 443111)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炎帝神农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和丰富的神农文化,神农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

炎帝神农;文化;当代价值

海内外的中国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神农就是炎帝[1]20,他是“三皇五帝”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是三皇中的第三位,在“皇帝之前”,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炎黄子孙”表现了华人对族源和文化的认同感,神农时代及其文化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滥觞,炎帝神农的功绩自当万世流芳。本文梳理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和神农文化,尝试分析神农文化体现出的精神,以及神农文化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一、炎帝神农文化的内涵

神农时代处于距今7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早有学者详细考证,神农氏是上古时期朝代的代号,是黄帝之前的一个朝代,神农历代帝王通号炎帝[1]19。神农的功绩不是神话传说,相关的史书记载是历史,基本可信[1]19。远古时代距今过于久远,参照史籍,本文的炎帝神农不单是一个具体的人,更是神农诸炎帝及其部落的统一整体。

炎帝神农文化有多方面的表征,但主要体现是以神农部落为代表的民族所创造的远古农业文明。远古社会农业文明曙光的出现绝不仅仅是某一位人物的发明创造,应该是原始社会先民在漫长岁月中逐步摸索获得。炎帝神农是第一位摸索创造原始农业生产的杰出部落首领,在历代记载中被归纳总结为箭垛式人物,视他中华民族的先祖,对他感恩戴德几千年。在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原始社会,炎帝神农靠着勤劳勇敢、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开创华夏最早的农耕、医药和市场交换制度等领域功绩不可磨灭。炎帝神农文化搭建了现今中华传统文化的框架,是中华文化的渊源。

我国远古时代的著名部落首领文化都有自己的标志性特点,如伏羲氏画八卦、黄帝发明指南车等。按照现存的古书记载,炎帝神农文化典型地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开创农作物种植技术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在农业出现以前,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人们食物的来源就是野外采集果实,打鱼和集体捕猎野兽。食物来源不稳定,数量也有限。如果某时期无法在野外获得足够食物,人们只能饿死。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北京猿人,40个骨架中,科学鉴定发现有三分之一没有活过14岁。神农出现之后,一切发生改变。《白虎通》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神农被认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炎帝神农“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在漫长的过程中,试验并确定了可以人工驯养和定植下来的农作物。《管子·轻重篇》“神农作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人乃知食谷”。民以食为天,出现在固定地块种植的粮食作物,吃饱肚子不再那么艰难,远古村民逐渐定居下来为出现村落做好了最重要的准备。炎帝神农第八代帝帝榆罔这个名字,暗示这一位神农发明在农田周围广植榆树以防风灾和动物践踏庄稼这种方法。考古资料证实,我国所发现的不少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稻谷遗迹,例如湖北省荆门屈家岭、枝江关庙山、宜都红花套、十堰青龙泉等,这些遗址距今6000至7000年,正是炎帝神农时代。中华民族由采猎时代进入农牧时代,使我国人民开始由流动生活逐渐转向定居生活,成为人类文明史重要的里程碑。

(二)制作耒耜教人民耕种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标志。远古社会在驯化原始农作物成功后,如何提高粮食耕作效率,减少人们劳力耗费,获得更大的投入产出比,是摆在当时人们面前的大事。《周易·系辞·下第八》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炎帝神农发明及制造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人民进行耕作,开创了利用工具征服自然的先例[2]2。东汉班固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木制的耒耜依靠牯牛,就可以对土地深翻耕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食物的来源固定了,食物的产量因此大大提高。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等著名农书都尊崇炎帝神农为中国农业开山鼻祖。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上描绘的图画就是炎帝神农用耒耜耕作。

(三)开创火耕文化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利用原始工具砍伐地块上的树木和杂草用火焚烧。经过火烧土地变松软,不用翻地不需要施肥,利用草木灰做肥,就地播种后就能够收获的方法。《易》云:“炮牺氏没,神农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蔡邕《独断》云:“木生火。宓牺氏没,神农以火德继之。”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炎帝的“炎”,“炎者,火光上也,以重火,火焰上升为炎”。在炎帝神农之前,人工取火已经出现并且可以保存火种。炎帝神农在开创原始农业的过程中,发明出前述的火耕方法,普及火耕和耒耜结合的耕作方法。这种现今看来粗放的耕作方式,在当时原始社会是粮食种植上投入产出最高的一种方式。现今湖北省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保持烧草木肥田的做法。

(四)开创中草药文化和茶文化

原始社会生存环境异常艰辛,人类平均寿命只有20多岁。当原始农业出现,用火烧熟食物,人类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诸如瘟疫、内伤、外伤等疾病仍然威胁着人们的性命。自然界中动物都可以自己找到某种植物疗伤治病,远古人类生存实践中也在逐步摸索。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中医药鼻祖。中国很多县曾经盖有“药王庙”和“三皇殿”,供奉神农塑像。湖北民间很多目不识丁的老人都能随口讲炎帝神农口尝百草为民上山采药的故事。神农架名称就是来自于远古炎帝神农来到此华中屋脊搭木架上山采药的典故。神农作为中医之祖的说法是有证据支撑的。《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说明神农尝百草继而医学兴起。《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世本》云:“神农和药济人”。说明炎帝神农尝百草发现草药并且能够正确使用草药对症治疗。甘肃省天水有一座神农山,山里村民一致肯定这里是炎帝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世代供奉有神农雕像。后人更是传说神农腹部透明,能见其肺肝五脏和血管经络的变化而能化解草药之毒。

其实,远古社会炎帝神农尝百草,应该是在找寻食物来源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吃下某种植物的种子,炎帝神农发现虽然没有饱腹之效,但是有些吃了会止疼,有些吃了会精神兴奋,有些吃了会昏睡麻木,有的吃了腹泻呕吐,有的吃了促进伤口愈合等等。除了发现粮食作物外,炎帝神农附带发现了众多具有不同药性的植物。《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陆羽茶经上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炎帝神农被誉为茶叶之祖。在日韩,神农被当作茶神供奉[3]16。

(五)开创市场制度文化

市场基本含义是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炎帝神农时代属于氏族公社组织形式,人们共同生产,粮食和食物共同分配。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食物都不够吃,几乎没有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现象。炎帝神农之后农业和村落出现,随着种植技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时分工的氏族之间出现多余产品相互交换的雏形。《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神农创设固定的产品交换场所,并且以正午为开市时间。市场交换制度,促进了劳动分工,丰富了社会物质产品。

二、炎帝神农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梳理炎帝神农的诸方面功绩,可以归纳出炎帝神农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力量。

(一)敢于探索开拓创新自强不息

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先祖在同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相斗争的过程中靠着这种精神信念,炎帝神农发明农作物种植、创造农作耕具耒耜、开创陶器制作和纺织技术、遍尝中草药药性发明中医药等等。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以傲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无私奉献舍身为民

神农尝百草,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试验品来检验数以万计野生植物的药性,从中确定出各种具有特定药效的中草药,并惠及身边的子民。为了解除人民生老病死疾苦,神农穿越荆棘丛林,攀爬悬崖峭壁,甚至最后断命于毒草。炎帝神农这种舍身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不同时期得到传扬。春秋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孔子推出“仁政爱民”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三)以和为贵公平和谐

《淮南子·主术训》云:“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4]40。炎帝时代是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那时的人们质朴正直,人人平等,享受平等的生活权利。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在炎帝神农的功绩中都体现了出来。

三、炎帝神农文化的当代价值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后来的黄帝部落继承和发展了炎帝部落文明。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5]37。通过以上简单分析,炎帝神农文化在当代至少还具有如下价值:

(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说过:“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6]4。不仅是汉族,哪怕中国众多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统治者都宣称自己来源于炎帝和黄帝,以炎黄血统为正统,以炎黄血统为尊贵和自豪。中国人遍布世界各地,不论国籍、信仰,“炎黄子孙”这一称谓如同一根纽带从文化上将十多亿华人团结起来。据有关资料,台湾以炎帝神农为主神的庙宇就130余座。弘扬和传承炎帝文化,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化的认同感。

(二)发展炎帝神农祭祀旅游经济保护神农遗址遗迹

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人历来有敬宗法祖,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专家考证最迟在夏朝就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汉代以来炎帝神农氏被尊崇为三皇之一的地皇,祭祀活动越来越多,三皇庙几乎遍及全国汉民族居住地。清朝也把三皇五帝当作中国上古的帝王放在祖庙中祭祀。炎帝神农故里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寻根祭祖的名片。炎帝神农故里没有定论,湖北随州、山西高平、陕西宝鸡、湖南株洲和怀化都有足够的史籍和遗迹论证自己就是正宗。各地斥资数亿元建有自己的炎帝文化风景区或者是纪念馆,并举办宏大的炎帝寻根祭祀活动,对外宣传和展示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各地通过文化盛会吸引海内外企业家回国祭祀祖先、投资开发,通过景区建设带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当地人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提高。四省五地都非常重视保护本地的神农文化遗址和遗迹,四省五地的炎帝神农故里谒祖祭典基本都成功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以民为本注重民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铭记炎帝神农,祭祀神农感恩戴德几千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炎帝神农良好解决了人类原始社会的基本民生问题,即解决食物来源、保障身体安康、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等。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是解决了第一层次的需求,而满足这一层次需求是满足其他层次需求的必经阶段,炎帝神农奠定了我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石。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国家政府考虑的基本问题,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炎帝神农对解决民生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是我国政府民生思想和实践的先河。关注民生是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是我国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13亿中国人民有饭吃、有屋住、有病可医、老有所养,是我国和谐、稳定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是当今研究和传承炎帝神农文化的意义所在,继承和弘扬炎帝神农文化,对于解决我国当今民生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1] 张颖.神农诸帝考(二)[J].宝鸡社会科学,1999(3).

[2] 肖浩辉.试论炎帝神农氏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1994(1).

[3] 于观亭.神农氏—世界茶叶之源[C]//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

[4] 肖伏清.炎帝神农文化开发利用研究[J].政策,2007(6).

[5] 高强.炎黄文化的界定与价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2(5).

[6] 费孝通.弘扬炎黄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N]. 光明日报,2002-4-9(04).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5-10-20

刘涛涛(1983- ),男,湖北兴山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K092

A

1671-8127(2016)01-0113-03

猜你喜欢

炎帝神农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神农尝百草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神农尝百草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