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总动员》多元文化主题分析
2016-04-13彭迎
彭 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系统建设处,河南 郑州 450008)
《机器人总动员》多元文化主题分析
彭迎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系统建设处,河南 郑州 450008)
《机器人总动员》是一部科幻性质的动画电影。影片在主题上有着宏大的抱负,呈现出多元的主题:通过展示生态环境危机、人类退化等问题,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忧思;通过对垄断资本和消费社会的揭露,表达了对商业社会的讽刺;通过机器人与人类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珍视。
机器人总动员;主题;人类命运;爱情
《机器人总动员》是一部由安德鲁·斯坦顿执导、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科幻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因为人类的破坏,地球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不适宜生存,人类被迫迁移至外太空。垃圾清理公司将大批机器人运至地球,清理堆积成山的垃圾。数百年后,这些机器人陆续报废,只剩下唯一的一个机器人瓦力,在巨大的废墟中认真行使着自己的职责。有一天,一艘宇宙飞船降临地球,带来了植被探测器——机器人伊娃。瓦力对伊娃一见钟情。当伊娃探测到绿色植物之后被飞船接回太空,瓦力追随着伊娃开始了太空之旅……影片于2008年正式上映,并于2009年斩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美国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土星奖在内的众多奖项。《机器人总动员》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与其卓越的想象力、深刻的主题、精致的细节以及意境营造密不可分。影片可供深入研究的方面很多,本文将着重对影片的多元主题进行分析。
《机器人总动员》在叙事主题上有着宏大的抱负,在这部九十多分钟的影片中,既有对人类前途的思索,也有对商业社会的讽刺,还有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珍视。
一、人类命运的忧思
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主题。江晓原教授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科幻作品,几乎都对未来持悲观态度”[1]6。来自美国的《机器人总动员》就延续了西方科幻的悲观传统,影片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极端景象。
影片在欢快的歌声中拉开序幕,然而歌声消隐处,我们却看到了一幅末日景象:空无一人的地球,昏黄的地平线,堆积如山的垃圾,荒废的摩天大楼、百货商场、商业街、加油站……人类曾经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了一个超大型的垃圾场,成为“遗址”般的存在。因为地球上的有毒物质浓度过高,不适合各种生物生存,所以,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只有一只生命力顽强的蟑螂,以及一株绿色的植物幼苗。在一片死寂之上,机器人瓦力在日复一日地做着垃圾分类的工作。电影中,人类移民外太空已经七百多年,人类的科技水平得到极大发展,但始终无法恢复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巨购”公司的总裁不得不宣告清理地球垃圾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并因此阻止人类回到地球。曾经人类赖以生存的那个蓝色星球,只能成为人们遥远的记忆。
另外,影片还想象了未来人类的全面退化。在“真理”号飞船上,人类的日常活动都必须依靠悬浮椅,只需简单指令,人们就可以乘坐悬浮椅沿着自动化的轨道抵达飞船的任何区域,洗漱、打扮、吃喝都由机器人服务,人们整日无所事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依靠虚拟的屏幕……因为缺乏运动,人们变得肥胖。船长室里,历任船长的照片也展示了人类逐渐退化的过程:第一任船长身材高大、肌肉匀称、目光炯炯,中间历任船长逐渐变矮、变胖,最新一任船长已经变成身材臃肿、大腹便便、四肢短胖、软弱无力的形象。由于长期在高科技带来的自动化、非现实的环境中生活,人们早已不知道海洋、农田、植物、舞蹈为何物,船长也会闹出“把植物种在土壤中,会长出披萨”的笑话。人们与虚拟图像的交互代替了面对面的、真实可感的交流,近在咫尺的两个人却从未认真打量过对方。人们放逐了肢体的各种功能,也告别了牵手、拥抱这些人类传统的传情达意的方式,身体的偶然接触也能令他们惊讶不已。人们在机器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丧失了对日常美好事物的感受力,离人类最真实的情感渐行渐远,美好的爱情变成了神话……
此外,影片还表达了人类被机器控制的担忧。“真理”号飞船的机器人舵手奥托,是船长的助手。当船长看到伊娃带来的绿色植物,想要遵循人类祖先的意愿回到地球时,却遭到了机器人舵手的干涉,被其软禁起来限制了自由,并被剥夺了向飞船发布命令的权力。电影中有一个特写:飞船上展示的历任船长的照片里,每位船长身旁,无一例外都有机器人舵手的身影,它像一只眼睛监视着船长的一举一动。这也暗示着机器人舵手成为船长背后的实际操控者,人类逐渐成为机器的傀儡。
影片通过对末日景观的刻画,向我们揭示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将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借此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影片也提出了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问题。机器的发明,本应给人类带来更多幸福,而不是使人类丧失自我,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类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类幸福的平衡,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二、商业社会的反讽
电影中通过塑造一个无所不能、垄断一切的超级资本集团“巨购”(Buy N Large)公司的形象,隐隐传达出对商业社会、垄断资本的反讽意味。影片中,到处是这个超级资本集团的影子。在一片废墟的地球上,“巨购”公司的LOGO(商标、标识)无处不在——大到宇宙飞船、百货公司、摩天大楼、加油站,小到打火机、钻石戒指……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一集团的产业。大屏幕上,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为人类勾画未来远景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巨购”集团的老板。这也隐喻着,在后商业社会,资本成了唯一的政治。当地球不适合生存,“巨购”集团制造的大量飞船将人类移民至外太空。在“真理”号飞船上,“巨购”的广告更是无孔不入,大屏幕上,不知疲惫地播放着各种广告;集团的LOGO出现在地板上、人们的衣服上,甚至人类的孩子们学习的第一课,机器人屏幕教授的也是“真理号飞船”“巨购公司”等词汇……总之,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行动,都有超级资本集团的影子。可以说,资本渗透至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成为左右人类的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在垄断资本的统治下,人类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人本身的发展不是目的,相反,物、财富才是目的”“人成为外在目的的奴隶”[2]73。
影片还揭示了消费社会的病态。地球之所以被垃圾包围,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它来自于消费社会中“物”的过剩。在“真理号”飞船上,巨大的显示屏不间断地播放着各种广告,连船长在“每日播报”时都义务充当了新产品的推广人。人类看似得到了物质欲望的极大满足,实际上却成为被消费社会塑造的人。在广告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一样的食物、穿一样的衣服、进行同样的娱乐……人们在无穷无尽的享乐中,醉生梦死,成为“单向度的人”,丧失了追求人类真正幸福的能力。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的观点: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财富,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却使人们“为现存社会制度所驯服操纵,盲目按照外界宣传去追求物质需要;这种物质需要并非人们的真实需要,而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消费模式从外面强加于人的‘虚假需要’”[3]20。“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4]31。“真理”号飞船将人类引向了精神的萎靡、身体的衰败以及理想的丧失,成为被机器豢养的动物。飞船以“真理”命名,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三、美好情感的珍视
如果仅仅表达了以上两个主题,那么这部影片将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片。但是《机器人总动员》不止于此,它还表达了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向往。影片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了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主人公瓦力的形象。电影在机器人与人类的对比反差中,提出了“人类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的问题,并通过机器人瓦力这一形象给了我们答案。
(一)在废墟中品味生活趣味
瓦力是一个老式的机器人,负责清理地球垃圾。满目疮痍的地球,昏黄暗淡的天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永远清理不完的垃圾……更难熬的是无人陪伴、无人倾诉的孤独。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瓦力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反而能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小乐趣,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一边清理垃圾,一边在垃圾中寻找各种他觉得有用的小东西:勺子、打火机,甚至灭火器都能让瓦力玩得不亦乐乎。他用捡来的废品,把自己的“家”装点得温馨而充满乐趣:亮晶晶的彩灯,破电视里传出的怀旧歌声,打火机温暖摇曳的火光,五彩的魔方,还有戳泡泡的小游戏……让人不禁感叹,瓦力其貌不扬的外表下,藏了一颗天真烂漫、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这与“真理”号飞船上的人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商业资本造就的繁荣、热闹的景象中,人类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生活,但从他们脸上却难以看到幸福,他们在物质欲望的包围中,醉生梦死,没有一点“万物之灵”的样子。更可悲的是,他们随波逐流,丧失了寻找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与毫无生趣的人类相比,机器人瓦力反而显得更可爱,更有人情味。
(二)在孤独中寻找真挚爱情
但是,瓦力也有着难以慰藉的孤独,作为地球上唯一的“人”,瓦力极度渴望友情和爱情。他与地球上唯一的生物,一只蟑螂相依为命。瓦力与蟑螂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二者形影相伴。影片还用一系列精心设置的细节,刻画出瓦力极度渴望爱情的心理。当瓦力见到突然降临地球的伊娃时,瞬间爱上了她。瓦力小心而又害羞地接近伊娃,想要引起女神的注意,却被无视时失望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当伊娃来到瓦力的“家”,瓦力兴奋地把自己的“珍藏”献宝般地拿给伊娃,看到伊娃的笑脸,自己也开心不已;当伊娃在地球上找到绿色植物后,将其放进自己的身上的储存舱里,随即进入休眠状态。瓦力对伊娃的“异常”感到伤心不解,却执着地把伊娃带在身边,带着她晒太阳补充太阳能、为她挡雨,一起看夕阳、划船、在柱子上刻下两人的名字,演绎着他从人类社会中学习到的示爱方式;伊娃被飞船接走,瓦力飞奔着追上飞船,跟随爱人来到未知的太空。历尽千辛万苦,瓦力终于赢得了伊娃的吻,两人兴奋地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舞,划出一道道轻盈、美丽的弧线。
影片充满了一种怀旧的情调,在指向“未来”的叙事框架下,却执着地向观众展示着古典主义的爱情观和生活方式。即使在遥远的未来,在断壁残垣之上,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依然令人心动不已。
(三)在阻碍中坚持生活理想
在影片后半部分,围绕着是否回到地球的问题,“真理”号上的人类与机器人舵手奥托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船长被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球深深吸引,着迷于属于地球上的一切——土壤、海洋、农田、舞蹈……机器人舵手奥托却以巨购公司的秘密指令为由,阻止人类回到地球,并限制了船长的行动。船长依靠瓦力、伊娃的帮助,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机器人舵手奥托,按下了返回地球的按钮。最终人类回到了地球,并在船长的指导下在地球的废墟上种下一株绿色植物,憧憬着地球的美好生活。这种理想化的结尾或许会引起质疑,人类为什么无视地球依然一片废墟的现状,冒着人类灭亡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回到这个一片死寂的世界?我想,影片的细节能给我们答案——机器人舵手曾经警告船长,离开飞船人们将无法生存,然而却引来船长愤怒的呐喊:“我们不要生存,我们要生活!”对在飞船上无所事事地生存的厌恶,对真正“属于人的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做出了这一抉择。人们不再满足于做马尔库塞所定义的“单向度的人”,不再沉醉于麻木的幸福,瓦力和伊娃唤起了他们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改变现实的愿望。影片中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当一直瘫软在座椅上的船长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用颤颤巍巍的双腿第一次迈开步子,双手抓住奥托展开肉搏战时,整个飞船的人都沸腾了。这不仅是挽回人类尊严的举动,更是对人类失落已久的生命活力的呼唤。
四、结语
有媒体评论:“皮克斯动画将一个反传统的故事概念融入一部传统的电影当中,创造了一个从美学、意境、深度各方面俱佳的电影”。笔者认为,影片的反传统,不但在于影片设置了一个未来的科幻故事,想象了人类未来的悲观前景,也在于其大胆地颠覆了人们对“机器与人”关系的传统的认知模式。影片中的人类,不但作为配角出现,而且情感贫乏,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为何;反之,机器人作为影片的主角,不但具备人类本该具有的感情,而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向观众展示生活本来该有的样子。这是它与其他影片的不同之处。但是,影片其实也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电影——这一类型是美国商业电影的传统类型。在这部爱情片中,机器人的爱情最终将人类从浑浑噩噩中拯救出来,人类开始觉醒并重返地球的举动也预示着未来的改善。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又是影片的传统之处。
[1] 江晓原.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和现实中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丽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批判[J].学理论,2015(19).
[3] 刘宋伟.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探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4]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责任编辑袁培尧]
2015-10-17
彭迎(1986-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J954
A
1671-8127(2016)01-0087-03